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你会用成语概括这则故事吗?这个成语是:① 。
②这则故事的寓意是
①狐假虎威
②没有真本事的人常常借着别人的威风来吓唬人。如果看不清这一点,就会受他的骗。
阅读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妄曰:“吾孰与徐公美?”妄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3)孰视之 ( ) (4)私我也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比较妻、妾、客三个人赞美邹忌的语言,分别说说他们的语气和从中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邹忌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身高 (2)谁,哪一个。(3)同“熟”,仔细 (4)偏爱。
2.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意对即可。)
3.妻:从正面肯定邹忌之美,语气极尽赞美,表现了一种偏爱的感情;妾的肯定程度略弱,表现出一种逢迎邹忌欢心的畏怯心情;客:用陈述句,语气最轻,表现出一种敷衍逢迎的态度。
4.邹忌是一个重视客观实际,善于反思,具有良好的自觉自醒意识,明智的人。
阅读下面短文《任座直言》,完成问题。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①,克之②;以封其子击③。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第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⑤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名叫魏斯。中山:中山国,战国时小国。②克之:攻占它(指中山国)。③击:魏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④趋:指快走。这里是任座见主子盛怒,只得惶恐走出。⑤向者:刚才。
(1)翟璜为什么说文侯是仁君?
(2)从魏文侯由“怒”到“悦”这件事,你领悟出怎样的道理?
(1)翟璜说文侯是仁君的理由是“君仁则臣直”,任座在文侯面前能直言不讳说明文侯是仁君。
(2)文侯“怒”是因为任座的直言进谏,由此可见,国君有时不愿听逆耳之言;文侯“悦”在于翟璜讲究了一点说话的技巧,由此可见,要取得好的进言效果,要讲究言辞的技巧。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西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乙】白洋潮 张岱
故事①,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戊寅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②往,章侯、世培踵至③。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④惊飞。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⑤,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⑥,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⑦,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故事:旧例,旧俗。②遄:迅速。③踵至:接踵而来,一个跟着一个来。④擘翼:张开翅膀。⑤镞镞:挺拔的样子。⑥辟易:惊惧后退。⑦礴:“薄”,逼迫。这里有撞击之意。⑧龙湫:瀑布名,又名大龙漱,雁荡山胜景之一。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皆披发文身( ) ②而旗尾略不沾湿( )
③吊朱恒岳少师( ) ④怒雷鞭之( )
2.翻译句子。
①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②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3.《观潮》一文中作者对水军演习的场面描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 哪里?《白洋潮》一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两文都写潮水,你能说出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吗?
5.《观潮》和《白洋潮》都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潮水,请仿照示例,从《白洋潮》一文中找一两句进行赏析:
示例:《观潮》中“仅如银线”“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运用了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潮水的形、色、声。
《白洋潮》中
1.①画着文采 ②一点点 ③哀悼 ④用鞭子抽
2.①海水涌起来,成为白银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江系上一一条白玉的腰带。
②看了惊吓眩目,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3.示例:表现在参加学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等方面。写作者与朋友在白洋观潮的经过,重点描述了潮到塘后的雄伟气势和壮阔场面。
4.两文作者对潮水的描写,都是由远到近地逐层展开;从潮水的形、声、色等方面具体写潮水(调动各种感觉器官);都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写潮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5.示例:《白洋潮》中“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等语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潮水的形、色、声。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乙]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天雨墙坏( ) ②家富良马( )
③其家甚智其子( ) ④居一年,胡人大入塞(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暮而果大亡其财 ②马无故亡入胡
3.《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各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智子疑邻》中的“家人”和《塞翁失马》中的“父亲”对各自的家事为什么一个是非不分,而一个却头脑清醒,原因是什么?
5.《智子疑邻》中的“邻人之父”多言而遭疑,《塞翁失马》中的乡人“吊”“贺”却不能改变塞翁的看法。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①雨:下雨。②富:富有。③智:以……为聪明。④居:过。
2.①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②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
3.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对人不能持偏见;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4.原因是一个把人的亲疏关系当成了判断是非的标准,一个则撇开自我的利益,看到了事物的两面性。(意思相近即可)
5.别人对事物的看法只能作为我们分析、判断的参考,遇事应该有自己的主见。(2分,或从利益与自身关系谈也可。)
阅读《爱莲说》一文,做1一5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 ) ②濯清涟而不妖( )
③亭亭净植( ) ④宜乎众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本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描写莲的名句,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人们喜爱这个句子的原因。
4.本文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含蓄地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5.假如我市确定市花,进行民意调查,你准备提名哪一种花作为我市的市花?请谈谈理由。
1.①多 ②洗涤 ③立 ④应当
2.①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②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3.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4.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5.(理由恰当、充分,表述流畅即可)
示例1:兰花,兰花无论置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1—4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唐雎对曰: 对: ②臣未尝闻也 尝:
③长跪而谢之 谢: ④寡人谕矣 谕:
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A.以头抢地耳
B.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C.徒以有先生也
D.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与臣而将四矣。
②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言为心声,也是人物形象的写照。联系全文看,秦王和唐雎的一番舌战,双方在舌战中各体现出怎样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他俩各是怎样的人?
1.①回答,答对 ②曾,曾经 ③道歉 ④明白,懂得
2.C
3.①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②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4.舌战特点:秦王有恃无恐,盛气凌人;唐雎从容镇定,据理力争 人物特点:秦王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温故而知新 故:
②学而不思则罔 罔:
③诲女知之乎 女: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3.孔子的以上言论,谈到了有关学习的哪些内容?试加以概括。
4.选择其中一则,结合自身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1.①学过的知识 ②迷惑 ③同“汝”,你 ④爱好(喜欢)
2.①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是聪明的②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
3.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学习兴趣
4.略 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1~5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主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西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
此 时 欲 下 一 语 描 写 不 得。
3.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①(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②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答案:此 时︱欲 下 一 语 描 写︱不 得。
3.答案: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
4.答案:《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
5.答案:《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的是作者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
(《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又何间焉( ) ②公令疏军而去之( )
2.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_______,乙文写的是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______________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
1.答案:①参与 ②离开,离去。
2.答案: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3.答案:(1)远谋 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