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愚公移山》(节选)《列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 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惩山北之塞( ) (2)固不可彻( )
(3)甚矣,汝之不惠( ) (4)虎亦寻卒去(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或“Ⅹ”
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映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令人称赞。
C.、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4.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苦于(2)通(3)通“慧”,聪明(4)不久
2、(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3、A× B× C√ D√
4、提示:人生有时会面对如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或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能就一篇文章谈感想即可得满分)
阅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完成1一5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任选两小题)
①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②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环滁皆山也: ④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 日星隐眼,山岳潜形
3.第三.四段写景是为了表达哪两种人的思想感情?这两种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
4.“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是哪类人?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怎样的态度?
答:
5.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1.① 持.执 ② “属”通“嘱”③环绕④ “反”通“返”(任选两小题,多选按顺序评卷)
2.① 这就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②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3.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意思接近即可得分)
4.古仁人 要点:安慰.劝勉(意思接近即可得分)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1—4题。
①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头抢地耳(撞)
B.长跪而谢之曰(感谢)
C.休祲降于天(不祥)
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曾经)
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对其“潜台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B.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C.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倒下的尸体只有二人,流血不过五步之远,天下人也不用穿丧服。今日就是这样。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安陵靠五十里的土地能够生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你这样的勇士呀。
3.“秦王色挠”的直接原因是
A.听了唐雎介绍了古代几位布衣之士的英雄行为。
B.唐雎要效法那几位古代贤士,为了捍卫国家利益,以死相拼。
C.想到老百姓发怒时摘了帽子用头撞地的样子。
D.韩国、魏国都灭亡了,而安陵凭借五十里土地得以生存的事实。
4.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B.第①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C.第②段写秦王终于屈服,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这是故事的结局部分。
D.第②段写秦王的阴险狡诈,表面屈服,实际还想威胁唐雎。
1.B 2.C 3.B 4.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1—3题。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目《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
[注释]:嘉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腰:( ) (2)袖:( )
2.翻译
坐客皆引满醉倒。
译句:
3.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件事。这个成语是:
1.(1)腰间插着(2)从袖子里
2.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
3.成语:抛砖引玉或醉翁之意不在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燕昭王招贤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①,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②,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③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④,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趋:奔赴。④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1.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 (2)孤之愿也( )
(3)燕国殷富( ) (4)燕王吊死问孤(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意思。
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3.从文中看,燕昭王最终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理解:
4.你觉得阅读本文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我的感悟:
1、(1)降低身份,指谦卑;(2)愿望;(3)殷实富足;(4)慰问。
2、郭隗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3、①招纳贤士;②与百姓同甘共苦。
4、示例:人才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1~4题。
惠子相粱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或谓惠子曰 (2)欲代子相 (3)非梧桐不止 (4)于是鸱得腐鼠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3、请揣摩“庄子往见之,曰:……”中庄子“曰”的神态或表情,用一个词描摹。
4、本文比喻巧妙贴切,请你说说“鵷鵮”和“鸱”分别比作什么?
1、(1)有人 (2)想 (3)栖息 (4)在这时
2、惠子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3、冷笑(或嗤笑、愤怒、鄙夷)(意思符合即可)。
4、鹓?比喻庄子(或志向高洁之人),?比喻惠子(或贪求名利之人)。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1~3题。
(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节选自《南史·沈约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母恐其以劳生疾 (2)闻其才而善之 (3)及为郢州 (4)宜善师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昼之所读,夜辄诵之
3、请根据选文概述沈约成才的自身原因。
1、(1)担心 (2)听说 (3)等到 (4)学习(以……为师)
2、(沈约)白天读书,晚上就背诵它(白天所读的书)。
3、笃志好学。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
1.请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 齐 地 方 千 里
2.查《古汉语词典》,“树”有三种读音,并有若干不同义项。一读“shǔ”义项有:①作动词,计算。②作动词,列举。二读“ shù ”,义项有:①表事物的数目。 ②作名词 ,规律,气数。三读“ shuò ”,义项有:①多次。根据以上义项,请写出“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中“数”的读音与词义。
读音: 词义:
3.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1)时时而间进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1)皆以美于徐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D.、(1)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2)吾欲之南海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各又有不同。甲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 ,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 ,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 的方法说服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 的方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
1.今齐地 / 方千里(“地方”断开即给分)
2.shǔ 列举
3.B
4.翻译:(1)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2)让各位诸侯听说这件事情后,认为我们的国君把鸟看得很重而把人看得很轻。
5.广开言路(纳谏) 不杀烛邹 借事说理(以事喻理、类比法、推己及人,均可) 正话反说(以退为进、归谬法,皆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各组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
A.谓:谓康瞧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B.刺:夫专诸之刺王撩也能面不刺寡人之过者
C.若:若士必怒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尝: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予尝求古仁之心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秦王从“佛然怒”到“色挠”的脸色变化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念蓄,请揣摩文中画线句子,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①平民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②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3.反衬作用(或:侧面表现唐雎不畏强暴、正气凛然的形象。如答表现秦王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类似意思给分)
4.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秦王)同归于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3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 (到… … 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2、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_______。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