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①至西河。童儿数百。各骑竹马②,迎拜于道。问使君③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既还。先一日,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以太守之尊,与竹马童儿道旁偶语,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先归一日。宁止野亭以候期,可谓信之至矣。

注释:①行部:巡视州郡。 ②竹马:儿童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

③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结恩德( ) ②后行部西河( )

2.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郭伋“遂止野亭,候期乃入”的原因是什么?

3.郭伋在汉代以贤良著称,数百儿童道旁迎之的雅事更被传为美谈。阅读本文,说一说郭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①平素(或“一向”,或“平时”)    ②到

2.围绕“郭伋比约定的日期早到了一天,担心自己失信于孩子们,就在路边的野亭里信了一夜,准备第二天和孩子们相见”回答即可。

3.围绕“郭伋是一个对儿童守信、亲切和蔼的人”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刀杀之。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刀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计杀二豪,岂可近耶!”

(选自柳宗元《童区寄传》,有删改)

注:①荛(ráo):割柴草 ②虚(xū):集市 ③幼愿:幼稚老实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逾四十里之虚所/我以日始出时人近

B.贼之,对饮,酒醉/寒暑节,始一反焉

C.虚吏州/腰玉之环

D.郎见完与恩/今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吏护还之乡”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至市,而忘操之B.久,目似瞑

C.先帝称曰能D.辍耕垄上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

(2)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3)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4.请概括出区寄性格特征的三个方面。

1.选D,果真。  A前往,到/距离;B轻视/变化;C禀告、报告/白色

2.选C,第三人称代词,他。(A、D动词,到;B音节助词,无实意)

3.(1)与其卖掉他(这个小孩)两人平分,哪如我一个人独吞这笔款(独占这个好处)呢?(注意“分” “专”的理解,“分”为平分或分掉,“专”为独吞或独占)

(2)刺史颜证觉得区寄奇特不凡(认为区寄非同一般),想留下他做个小差役,区寄不答应。(关键点:“奇”的活用,省略成分的翻译)

(3)乡里那些搞抢劫绑架的人,斜着眼看他,没有哪个敢经过他的家门。(注意“行”“侧目”的翻译,“行”为做、干或从事,“侧目”为斜着眼睛看)

4.(1)机智或聪慧。(2)勇敢坚强或不畏强暴。(3)镇定沉着冷静。(4)不慕荣利。

附:【参考译文】

    儿童区寄,是郴州一个打柴放牧娃。一天,他正在边打柴边放牧时,两个凶悍的强盗绑架了他,反绑双手,又用布塞住他的嘴,走到四十里开外的集市上去卖他。区寄假装小孩子哭叫,害怕得发抖,做出孩子常有的那种胆小的样子。所以两个强盗不把他放在心上,只顾对着饮酒,喝醉了。一个强盗离开这里去找买主,另一个睡下,把刀插在道边上。区寄偷偷地看到那个强盗睡着了。就把捆在双手上的绳索背对着刀口,用力地上下锯,最终割断了绳索,趁机拿起刀来杀死了他。区寄逃出不远,那个去找买主的强盗回来了,抓回区寄,大吃一惊,准备杀掉他。区寄赶快说:“当两个主人的奴仆,怎么比得上当一个主人的奴仆呢?那个人待我不好,您果真能保全并好好地对我,怎么处置我都行。”找买主的强盗考虑了很长时间,捉摸着:“与其杀掉这个奴仆,哪如把他卖掉呢?与其卖掉他两人平分,哪如我一个人独吞这笔款呢?幸亏杀了那个人,这很好!”这个强盗立刻掩藏了那具尸体,带着区寄到了窝主的处所,把区寄捆绑得更为牢固。半夜时分,区寄自己转过身体,把捆在手上的绳子靠近炉火烧断了,虽然烧伤了手也不怕痛,又拿起刀来杀了这个找买主的强盗。接着区寄大声叫喊,整个集市都被惊醒了。区寄说:“我是区家的孩子,不应该当奴仆。两个强盗绑架了我,我侥幸地把他们全杀了!希望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给官府。”集镇的官吏把情况报告了州官,州官又报告了大府。大府叫来区寄一看,原来是个年幼老实的孩子而已。刺史颜证觉得区寄奇特不凡,想留下他做个小差役,区寄不答应。最后只好送给他一些衣裳,并派差役护送他回家乡。乡里那些搞抢劫绑架的人,斜着眼看他,没有哪个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个小孩比秦武阳还小两岁,却用计杀死了两个强汉,我们哪敢靠近他呀!”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1~4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北山愚公者,年九十(且:将近)

B.、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以应(亡:通“无”)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指通豫南,达汉阴 每假借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山不加增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知也(《满井游记》)

D.、残年余力 不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1、C (“阴”指江河的南岸)

2、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

3、(1)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只要译准“荷担者三夫”、 “箕畚”,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把泥土石块放到哪里去呢?(只要译准“以”、“且”、 “焉”、“如…何”,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4、A(该项中的“妻子”是从关心的角度提出疑问,并非反对移山)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1—4小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与“北通巫峡”的中“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政人和B.精业务C.互有无D.四八达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 朝夕阴 ( )

② 南潇湘 (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前人之述备矣。

翻译:

②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

4.选文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岳阳楼之大观”的,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

1.答案    D

2.答案    (1) 日光  (2) 尽

3.答案    (1) 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 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4.答案   洞庭湖水面广阔浩淼  景象变化万千

阅读《两小儿辩日》,回答问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加点字。

日中则如盘盂 及: ②孔子不能也 决:

③一儿日初出远 以: ④及日中如探 汤: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②孰为汝多知乎?

3.下面的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B.一狼/径去,其—/犬坐于前。

C.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4.两小儿争论的问题是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5.两小儿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①到  ②判断           ③认为           ④热水

2.①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②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3.C

4.太阳何时离人远近

示例:A.要有求知、争辩、探索的精神。

B.研究问题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

5.勇于探索自然,敢于大胆质疑,能独立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完成第1—4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吾与徐公视之

B.皆于齐 于是入见威王

C.有求于我 虽

D.徐公不若君之也 吾妻之我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邹忌八尺有余 修:

②时时而进 间:

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①王之蔽甚矣

翻译: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翻译:

4.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可以得到齐王赏赐的几种进谏方式分别是什么。

1.答案: C。

2.答案:①身高(如只解释为“长”,不给分)②间或、偶然

3.答案:①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②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4.答案:①当面指责齐王。②上书劝谏齐王。③在公共场合议论齐王的过失,并且让齐王听到。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4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患耶?

1、试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目似

(2)一狼其中:

(3)不诬哉

(4)此人何取而自患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3、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4、从这两个小故事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1、(1)闭眼       (2)打洞     (3)确实、的确  (4)遗留、留下、招致

2、(1)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前面。

(2)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

3、阴险、狡猾、奸诈;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

4、如:甲文中一狼“目似瞑,意暇甚”,用以迷惑屠夫;乙文中的狼“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所以我们不要被别人的假象迷惑。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2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溥幼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读书之斋日:“七录”。

1.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

①弗之

箧曳屣:

③后读书之斋日:

④溥幼学: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

3.比较[甲][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

答:

4.读了[甲][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答:

1、答案:①懈怠,放松;②背;③命名;④爱好。

2、答案:①抄录完毕后,跑着把书送回去,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②像这样六七次才停止。

3、④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

   ②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

4、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1—5小题。

【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冬多以书假令,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相覆,久而乃和。

【乙】 王育少贫

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夜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甚有惭色。将鬻身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通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

(选自《晋书》)

【注释】①王育: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一位学者。②豕:猪。③蒲:水杨树。④伪汉:北汉。东晋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的一个政权,这一政权是与东晋对立的。作者以东晋为正统,故称之为伪汉。⑤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慕圣贤之道(益: ) ②负箧屣(曳: )

③于是郭子敬闻而之(嘉: ) ④令育与其子同学(同学: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②亡失羊豕,其主笞之。

3.【甲】文作者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乙】文为什么要写郭子敬对王育的帮助?

4.宋濂、王育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原文补充出所缺下联。

上联:负箧曳屣求师苦 下联:

5.有人说:“逆境使人成才”,也有人说“顺境使人成才”,请你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益:更加 ②曳:拖 ③嘉:赞许 ④同学:一起学习

2.①有时遭到老师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对答。②王育丢失了放牧的羊猪,他的东家就鞭打他。

3.甲文这样写是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乙文这样写是因为王育学习刻苦,讲信用的精神感动了郭子敬。

4.示例:俯身倾耳读书勤

5.此题没有唯一的答案。提示:一个人要想成才最主要是靠自身的努力,至于顺境或逆境都不是影响成才的主要因素。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1—4题。

【甲】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上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乙】张乡绅道:“总因你先生为人有品望,所以敝世叔相敬;近来自然时时请教。”严贡生道:“后来倒也不常进去。实不相瞒,小弟为人率真,在镇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汤父母虽不大喜欢会客,却也凡事心照。就如前月县考,把二小儿取在第十名,叫了进去,细细问他从的先生是那个,又问他可曾定过亲事,著实关切!”范举人道:“我这老师看文章是法眼;既然赏识令郎,一定是英才。可贺!”严贡生道:“岂敢!岂敢!”又道:“我这高要是广东出名县分;一年之中,钱粮、花布、牛、驴、渔船、田房税,不下万金。”又用手在桌上画著,低声说道:“像汤父母这个作法,不过八千金;前任潘父母做的时候,实有万金。他还有些枝叶,还用著我们几个要紧的人。”说著,恐怕有人听见,把头别转来望著门外。

一个蓬头赤足的小斯,走了进来,望著他道:“老爷,家里请你回去。”严贡生道:“回去做甚么?”小斯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小斯道:“他说猪是他的。”严贡生道:“我知道了,你先去罢,我就来。”那小斯又不肯去。张范二位道:“既然府上有事,老先生还是请回罢。”严贡生道:“二位老先生有所不知,这口猪原是舍下的!”才说得一句,听见锣响,一齐立起身来说道:“回衙了。”两位整一整衣帽,叫管家拿著帖子,向贡生谢了扰,一直来到宅门口,投进帖子去。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严监生、严贡生人物形象特征。

严监生:

严贡生:

2.从【甲】文中找出严监生的动作是怎样变化的。

3.象【甲】段中严监生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你在课外阅读中一定还接触过一些,试举出一二例。

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吴敬梓塑造人物有什么突出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严监生:吝啬。严贡生:奉迎巴结权贵,为人虚伪贪婪。

2.严监生动作描写主要集中于眼睛、头和手等方面,随着答案的一一被否定:伸着两个指头——把头摇了两三摇——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把眼闭上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点一点头,把手垂下。

3.《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等等(举出一二两个即可)

4.在【甲】文段中作者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写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迟迟不咽气……从幽默夸张的叙述中,可以领会到吴敬辛辣的讽刺艺术。【乙】段中严贡生正在吹嘘自己”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来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时,小厮来报”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对比手法的讽刺艺术将人物丑恶龌龊的灵魂揭露得赤裸裸的。从他津津乐道汤知县捞多少银子表现出他利欲熏心的心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