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我与 得: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1.(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   (2)感激

2.(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3.对比论证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段,回答1—4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逆: 谢:

2.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王僚也 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 吴广爱人

C.安陵君地于先王而守之 任于败军之际

D.怀怒未 野芳而幽香

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逆:违背    谢:道歉

2.C

3.(1)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4.答案要点: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阅读选文,完成1~4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甚矣。”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窥:_________________ 蔽: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3.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

4.下面是《吕氏春秋·先己》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1)夏后伯启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2)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释】

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人名 ②浅:狭,窄小 ③教:这里指教化 ④张:乐器上弦 ⑤修:设置 ⑥饬:通“饰”,修饰 ⑦论:评定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于 是 乎 处 不 重 席 食 不 贰 味 琴 瑟 不 张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②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①段的内容。

1、察看;受蒙蔽 

2、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彩美丽。 (修、余、呋丽)

3、面对不切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 

4、(1)作战    满一年

(2)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 

(3)①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

②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4)夏后伯启吸取作战失败的教训,励精图治,严于律己,最终使有扈氏顺从。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既遣人隧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在括号里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将它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①便还家( ) 太守,说如此( )

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4、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答:

1、①yāo 邀请    ②yì 拜见 

2、C

3、①(祖先)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渔人)救沿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

4、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对陌生人到来感到很惊异。(意思正确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选自《汉书·宣公好射》)

【注释】①说(yuè):同“悦”高兴,喜欢。②用强:使用强弓。

③九石名也:九石是虚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臣之妻私臣。( ) ⑵期年之后。( ) ⑶非大王孰能用是?(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⑵左右皆引试之。

3.从上文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答出2点)

1、(1)偏爱      (2)满一年      (3)谁

2、(1)臣子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2)大臣们都拉弓试了试。

3、答题要点:

①做人要真诚,要敢于说真话,并要讲究方法。

②做人要注重实际,不能爱慕虚荣。

③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本文作者是三国时期的 ,这篇文章是他写给 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也 ( ) ②以先帝遗德( )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 ④悉以之 ( )

3.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4.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两点即可)

5.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1.诸葛亮  后主或刘禅,或后主刘禅

2.①时  ②发扬光大   ③选拔    ④询问

3.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得满分)

4.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

   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5.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①至西河。童儿数百。各骑竹马②,迎拜于道。问使君③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既还。先一日,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以太守之尊,与竹马童儿道旁偶语,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先归一日。宁止野亭以候期,可谓信之至矣。

注释:①行部:巡视州郡。 ②竹马:儿童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

③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结恩德( ) ②后行部西河( )

2.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郭伋“遂止野亭,候期乃入”的原因是什么?

3.郭伋在汉代以贤良著称,数百儿童道旁迎之的雅事更被传为美谈。阅读本文,说一说郭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①平素(或“一向”,或“平时”)    ②到

2.围绕“郭伋比约定的日期早到了一天,担心自己失信于孩子们,就在路边的野亭里信了一夜,准备第二天和孩子们相见”回答即可。

3.围绕“郭伋是一个对儿童守信、亲切和蔼的人”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刀杀之。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刀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计杀二豪,岂可近耶!”

(选自柳宗元《童区寄传》,有删改)

注:①荛(ráo):割柴草 ②虚(xū):集市 ③幼愿:幼稚老实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逾四十里之虚所/我以日始出时人近

B.贼之,对饮,酒醉/寒暑节,始一反焉

C.虚吏州/腰玉之环

D.郎见完与恩/今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吏护还之乡”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至市,而忘操之B.久,目似瞑

C.先帝称曰能D.辍耕垄上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

(2)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3)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4.请概括出区寄性格特征的三个方面。

1.选D,果真。  A前往,到/距离;B轻视/变化;C禀告、报告/白色

2.选C,第三人称代词,他。(A、D动词,到;B音节助词,无实意)

3.(1)与其卖掉他(这个小孩)两人平分,哪如我一个人独吞这笔款(独占这个好处)呢?(注意“分” “专”的理解,“分”为平分或分掉,“专”为独吞或独占)

(2)刺史颜证觉得区寄奇特不凡(认为区寄非同一般),想留下他做个小差役,区寄不答应。(关键点:“奇”的活用,省略成分的翻译)

(3)乡里那些搞抢劫绑架的人,斜着眼看他,没有哪个敢经过他的家门。(注意“行”“侧目”的翻译,“行”为做、干或从事,“侧目”为斜着眼睛看)

4.(1)机智或聪慧。(2)勇敢坚强或不畏强暴。(3)镇定沉着冷静。(4)不慕荣利。

附:【参考译文】

    儿童区寄,是郴州一个打柴放牧娃。一天,他正在边打柴边放牧时,两个凶悍的强盗绑架了他,反绑双手,又用布塞住他的嘴,走到四十里开外的集市上去卖他。区寄假装小孩子哭叫,害怕得发抖,做出孩子常有的那种胆小的样子。所以两个强盗不把他放在心上,只顾对着饮酒,喝醉了。一个强盗离开这里去找买主,另一个睡下,把刀插在道边上。区寄偷偷地看到那个强盗睡着了。就把捆在双手上的绳索背对着刀口,用力地上下锯,最终割断了绳索,趁机拿起刀来杀死了他。区寄逃出不远,那个去找买主的强盗回来了,抓回区寄,大吃一惊,准备杀掉他。区寄赶快说:“当两个主人的奴仆,怎么比得上当一个主人的奴仆呢?那个人待我不好,您果真能保全并好好地对我,怎么处置我都行。”找买主的强盗考虑了很长时间,捉摸着:“与其杀掉这个奴仆,哪如把他卖掉呢?与其卖掉他两人平分,哪如我一个人独吞这笔款呢?幸亏杀了那个人,这很好!”这个强盗立刻掩藏了那具尸体,带着区寄到了窝主的处所,把区寄捆绑得更为牢固。半夜时分,区寄自己转过身体,把捆在手上的绳子靠近炉火烧断了,虽然烧伤了手也不怕痛,又拿起刀来杀了这个找买主的强盗。接着区寄大声叫喊,整个集市都被惊醒了。区寄说:“我是区家的孩子,不应该当奴仆。两个强盗绑架了我,我侥幸地把他们全杀了!希望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给官府。”集镇的官吏把情况报告了州官,州官又报告了大府。大府叫来区寄一看,原来是个年幼老实的孩子而已。刺史颜证觉得区寄奇特不凡,想留下他做个小差役,区寄不答应。最后只好送给他一些衣裳,并派差役护送他回家乡。乡里那些搞抢劫绑架的人,斜着眼看他,没有哪个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个小孩比秦武阳还小两岁,却用计杀死了两个强汉,我们哪敢靠近他呀!”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1~4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北山愚公者,年九十(且:将近)

B.、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以应(亡:通“无”)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指通豫南,达汉阴 每假借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山不加增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知也(《满井游记》)

D.、残年余力 不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1、C (“阴”指江河的南岸)

2、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

3、(1)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只要译准“荷担者三夫”、 “箕畚”,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把泥土石块放到哪里去呢?(只要译准“以”、“且”、 “焉”、“如…何”,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4、A(该项中的“妻子”是从关心的角度提出疑问,并非反对移山)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1—4小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与“北通巫峡”的中“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政人和B.精业务C.互有无D.四八达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 朝夕阴 ( )

② 南潇湘 (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前人之述备矣。

翻译:

②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

4.选文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岳阳楼之大观”的,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

1.答案    D

2.答案    (1) 日光  (2) 尽

3.答案    (1) 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 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4.答案   洞庭湖水面广阔浩淼  景象变化万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