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霪(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2)连月不开( )
(3)薄暮冥冥( )
(4)至若春和景明(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列的意思。
(1)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①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②、③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喜”和“悲”的情感。
D.选文写“暗景”用语雄浑浓郁,状“明景”用词清丽明快。
4、赏析下面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雄伟景象(2)放晴(3)迫近(4)“日光”或“阳光”
2、(1)太阳和星星隐藏(去)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体)。
(2)浮(波)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水面映着月光,金波闪动),静静的月影像沉下(水中)的玉璧。
3、C
4、这上句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极写洞庭湖浩大的气势。
阅读文言文,回答1—5题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①行:操行 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 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⑤淫漫:荒淫,怠惰。 ⑥励精:振奋精神。 ⑦意:意志。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解释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 ) 非学无以广才( )
悲守穷庐( ) 又相天子( )
2.解释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 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
夫君子之行( ) 险躁则不能冶性( )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扩展 屋子 辅佐
2.在 因为 放在句首作发语词,无实意 就
3.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要立德、修身
4.(1)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2)(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阅读下面文言文,做1—5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A]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B]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C] ,[D]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默写出文中空缺的句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云归而岩穴暝 瞑:
②临溪而渔 渔:
③杂然而前陈者 陈: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要点,并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5.《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你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
1.[A]山间之朝暮也;[B]山间之四时也;[C]酿泉为酒;[D]泉香而酒洌;
2.①昏暗 ②捕鱼(钓鱼) ③摆开(陈列) ④以……为快乐
3.①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②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4.①写太守与滁人游乐,宴饮及醉归的场景(过程)。
②寄情山水(热爱自然),与民同乐。
5.提示:①简洁凝练,②含义丰富,③生动传神,④参差多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4.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1.答案:①感到惊异 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
2.答案: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②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
3.答案: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4.答案:甲文借事说理;乙文从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6题。
【甲】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乙】
马援①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后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②?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③,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④享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⑤?”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冀曰:“确为烈士,当如此矣。”
(注释)①马援:东汉名将。②反同众人邪:反而同众人一样(来吹捧我)吗?③开置七郡:开拓疆土,增设了七郡。④猥: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⑤奚用相济:用什么来帮助(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会天大雨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C.援谓之曰 D.确为烈士,当如此矣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佣者笑而应曰/足肤皲裂而不知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欲自请击之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男儿当死于边野/又留蚊于素帐中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陈胜、吴广为了鼓动人心、树立威信,做了哪两件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甲】【乙】两段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既说明秦王朝法律苛酷,也点明了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B.陈胜、吴广决定假称扶苏、项燕的队伍,是为了让起义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响应。
C.孟冀祝贺马援得胜还朝反被责备的原因是:孟冀坐在座位上,对马援缺少应有的尊重。
D.文中马援将自己与路博德相比,认为自己功劳少封赏多,由此可看出他不居功自傲,非常谦虚。
6.【甲】文段中的陈胜和【乙】文段中的马援虽然生活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品质。请你根据选文内容作简要概括。
两人共同的精神品质:
1.A.会:适逢,恰巧遇到。
B.唱:同“倡”,倡导。
C.谓:告诉;对……说。
D.烈士:有节操、有抱负的男子。( 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2.D
3.(朝廷)征发九百名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
4.第一件事:鱼腹藏书(置书鱼腹) 第二件事:篝火狐鸣
5.C
6.两人共同的精神品质:都有远大志向,都有为国献身的精神。
阅读短文,回答1-3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臣之妻私臣( )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③王之蔽甚矣( )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翻译:
3.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 偏爱 ② 指责 ③(受)蒙蔽 ④ 使……听到;传
2.一年以后,即使想要进谏,也受什么可说的了。
3.邹忌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言辞委婉地进行劝说,既不失对齐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见。
阅读短文,回答1-4题
罴(①) 说 柳宗元
鹿畏貙(②),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③)持弓矢罌火(④),而即之山。为鹿呜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⑤) 搏(⑥) 挽(⑦)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注释 】:①罴: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② 貙(chū ) :兽名,形状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一种虎属猛兽。③ 寂寂:悄悄地。④ 罌火:用瓶子装着火。婴,一种腹大口小的瓶子。⑤捽(zuó):楸住。⑥搏:搏击。⑦ 挽:拿来。
1.用“ / ”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3 处)
貙 走 而 虎 至 愈 恐 则 又 为 罴 虎 亦 亡 去。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罴之状,被发人立(通“披”)B.、为鹿鸣以感其类(感动)
C.、伺其至,发火而射之(点燃)D.、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快步行走)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意思:
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走而虎至 / 愈恐 / 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2.B
3.那人害怕了,就模拟老虎吼叫的声音来吓唬貙。
4.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或: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以致害了自己。)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1--4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予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2)谈笑有鸿儒 (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4)无丝竹之乱耳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名:有名(或“出名”“著名”“成了名山”)(2)鸿:大(3)调:调弄,这里指弹奏(4)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
2.(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或“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或“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3.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5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诽谤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期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 ① 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 小孺子:年轻人。③ 三旦:三天。④ 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 务:一心,一定。
1、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
_____
2、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置从美于徐公B.、奉命于危难之间
C.、管夷吾举干士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
5、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1.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B
3.(1)当面指责 (2)满一年(“一年”也可)
4.(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
(2)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
5.(1)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2)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鱼,我所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鱼,是我所喜欢的。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2、舍生取义
3、人为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