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杜畿传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三国志·魏书·卷十六》,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少孤,继母之 苦:

②荀彧之太祖 进:

③若意有所不尽,更来府 诣:

④亲自执经教授,郡中之 化:

2.与文中“畿亲见陈大义”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知之知之,不知为不知

B.此可以援而不可图也

C.行拂乱其所

D.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

3.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

答: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杜畿幼年时死了父亲,因为孝顺继母被推举为官员,后来又被太祖加封为太守。

B.在河东执政的时候,杜畿对老百姓实行宽松优惠的政策,对他们之间的诉讼晓以大义,让他们尽量自己解决。

C.为了鼓励百姓都勤于农业生产,杜畿命令增加属县里所有孝子、贞妇、顺孙的徭役。

D.杜畿认为社会安定、物质富足之后,就要让老百姓习武修文,提高文化素质。

1.①苦:让(他)吃苦头或者虐待(他)。②进:推荐,举荐。

③诣:到。    ④化:教化。

2 .D

3.翻译:有这样好的官员,我们怎能不听从他的教诲呢?

4.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攻宋。子墨子闻,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节选自《公输》)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借子杀之 愿:希望

B. 公输盘不 说:通“悦”,高兴

C.吾义不杀人 固:坚决

D. 然胡不乎 已: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将攻宋B.子墨子闻

扶苏数谏故 辍耕垄上

C.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D.知不争

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 鸣之不能通其意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热心救世, 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1.C(固:应解释为“本来”)  

2.D(D项都是表转折, 解释为“但”“却”;A项前句“以”解释为“拿”“用”,后句“以”解释为“因为”;B项前句“之”解释为“这件事”,后句“之”解释为“到”、“往”;C项前句“于”解释为“在”,后句“于”解释为“对”)

3.C(公输盘并没有“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者过

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中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到传》)

【注释】

①三晋之兵:这里专指魏军。②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用急行军走百里去争取胜利,会使上将遭到失败(因与后续__脱节) 。③白:使……露出白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齐使田忌而往 将:率兵

B.士卒者过半矣 亡:死亡

C.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D.乃钻火之 烛:照亮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膑为取得战斗的胜利,采取了哪些好的做法? 请归纳回答,并写出相应的依据( 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亡:逃亡)

2.(1)善于作战的人会顺应(或“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并向(对我们)有利的方面来引导它。

(2)孙膑估计(或“揣测”“计算”)庞涓的行程,晚上应该到达马陵。

3.(1)抓住魏军轻敌的弱点,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依据: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2)选择有利的地形进行伏击。依据: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题。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之 ( ) (2)宋人成列(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用原文语句答题。

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2)

1.(1)击鼓(击鼓进军)  (2)已经

2.(1)(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3.齐人三鼓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

  (2)既济而未成列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______”,其妻“______”,甚至邻人之遗男也“______”;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______”。(用原文填空)

3.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

1.靠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2.杂然相许  献疑  跳往助之  笑而止之。

3.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之 称: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卿父 法:

2.文章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老 父 在 太 丘 强 行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恣 其 所 安 久 而 益 敬。

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1.(1)称赞,赞许  (2)效法。

2.老父在太丘 | 强者绥之以德 | 弱者抚之以仁 | 恣其所安 | 久而益敬。

3.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令尊在太丘县认职时,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家父在太丘时,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做法却是如出一辙,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1~3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潭中鱼百许头

(2)佁然不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水尤清冽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1.(1)大约

(2)呆呆的样子

2.(1)水格外清凉。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此题答案多元化。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表达通顺的给满分。答出其中一方面的则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________”,邻人之遗男也“______”;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3.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

1.靠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2 .杂然相许  献疑  跳往助之  笑而止之。

3.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之  称:___________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卿父 法:___________

2.文章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1.(1)称赞,赞许  (2)效法。

2.老父在太丘 | 强者绥之以德 | 弱者抚之以仁 | 恣其所安 | 久而益敬。

3.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令尊在太丘县认职时,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家父在太丘时,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做法却是如出一辙,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回答1—4题。

爱莲说 周敦颐(北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鲜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pān )B.、出泥而不染(xū)

C.、清涟而不妖 (zhū)D.、可远观而不可玩焉(xiè)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1)香远清 益: (2)亭亭净 植:

(3)陶后有闻 鲜: (4)乎众矣 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

4.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答:

1.D

2.(1)益― 更(更加)   (2)植― 立(树立)   (3)鲜― 少   (4)宜― 应当(应该,当然)

3.(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4.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