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皆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则羞对其家室 ( ) (2)其所以不得之( )

2.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非独猎也,百事皆尽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家中   原因、缘故

2.(1)该不会是想让我集中精力耕地有所收获后再去买条好狗吧?(2)不只是打猎是这样,其他事情都是这样啊!

3.开放性答案,有道理即可。示例: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候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有了问题,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凡事要努力,勤奋,才能取得成功。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

1、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回答)

2、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1、先熟读,继以精思。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2、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心到最重要。

阅读《以人为镜》,完成后面题目。

郑文贞公魏徵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②给羽葆鼓吹: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上遣使者问( ) ⑵上与太子同至其第( )

⑶悉不受 ( ) ⑷上思徵不 ( )

2.用“/”标出下面句中的停顿(各一处)。

郑 文 贞 公 魏 征 寝 疾,上 遣 使 者 问 讯。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⑵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4.唐太宗对魏徵的厚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述。

1.⑴讯:问  ⑵复:又    ⑶辞:推辞    ⑷已:停止

2.郑 文贞 公 魏 征 / 寝 疾,上 / 遣 使 者 问 讯。

3.⑴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他,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

⑵将历史作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更替。

4.第一,派人问讯,赐以药饵;第二,派人留宿,闻其动静;第三,携太子探视,将公主嫁给其子;第四,命群臣奔丧,加以厚葬;第五,望灵痛哭,亲撰碑文。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4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节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国亡后出逃。②发政举事:施政做事。③侍御:侍从妃子。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臣之妻臣 私:

②群臣吏民能刺寡人之过者 面:

服以立 披:

④内外不闻吾 过: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4.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都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1.①偏爱    ②当面    ③通“被”,穿     ④过错,过火

2.①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深了

②一国之君被迫离开自己的国都丧失自己的江山,是因为对他阿谀奉承的人太多了。

3.①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4.齐国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齐威王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

启示示例: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1—6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A.“_____________。”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于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B.“____________________。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理。”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两则小故事都选自《 》,由_____________ 组织文人编写的。

2.两文都刻画了令人喜爱的少年儿童形象,甲文着重突出东晋才女谢道韫的________乙文着重突出陈元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点词语解释: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D.陈太丘与友

B.相而去E.下车

C.公欣然日F.尊君在

4.译句:

A.白雪纷纷何所似:B.撒盐空中差可拟:

5.填出课文空白处:

A.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如果你是陈元方,面对友人的表现,你会做出怎样得体的回答?

1、《世说新语》,  刘义庆

2、聪颖机智,富有才华;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3、A、家庭聚会;  8、丢下,舍弃;  C、高兴的样子;D、约定:  E、拉:  F、通否 

4、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5、未若柳絮因风起  君与家君期日中。  

6、扣住“现代中学生”和“得体”来回答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秦王谓唐睢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睢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睢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睢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睢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睢曰:“以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故不意也。( )

(2)而君寡人者,( )

(3)秦王怫然怒。( )

(4)天下缟素。(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这表现了秦怎样的态度?“何也”是什么语气?

4、秦王真的想以多换少吗?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5、在外交上,遣词用句非常讲究。许多语言除了表面的意思之外,还有弦外之音。你能听出下面语句的弦外之音吗?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一个美国人曾经问周__:“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而我们美国人走路总是昂着头?”周__笑着回答说:“那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在走上坡路。”巧妙地回击了对方。请问:周__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①通“措”安放   ②违背  ③盛怒的样子   ④穿孝服

2、略

3、蛮横,不讲道理的态度    “何也”是责问的语气。

4、不是,想通过换地,达到侵略(占有)的目的。

5、①我要是发怒了,就会发兵攻打安陵国的。

   ②美国正在走下坡路。

阅读短文,回答1—6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这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 (2)谈笑有鸿

(3)无丝竹之耳 (4)无案牍这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予云:“何陋之有。”

3、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哪一句?

4、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 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1、(1)有名(出名、闻名)   (2)大   (3)干扰(扰乱、使……乱)   (4)形体、身体

2、(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A   

6、A

阅读短文,回答1—5题

[甲]陈太丘与友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A. ,则是无信; B. ,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钟毓、钟会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③见。毓面有汗,帝曰:“卿④面何以有?”毓对曰:“ C. 。”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对曰:“ D. 。”

【注】①令誉:好的名声。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钟毓:魏国车骑将军。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③敕:皇帝召见。④卿:古时帝王对臣子的称呼。

1.将“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日中不至”“对子骂父”句填入文中A.、B.、C.、D.四处。

A.、

B.、

C.、

D.、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陈太丘与友行: (2)相委而

(3)钟毓、钟会有令誉: (4)卿何以不

3.翻译下列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4.用甲文原文填空

①客人发怒的原因是:

②客人不守信的依据是:

③表明客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句子是:

5.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且都是写儿童的聪颖机智,试用自己的话说说甲文中元方的聪颖机智主要体现在 ,乙文钟毓、钟会的聪明主要体现在

1,A.日中不至    B、对子骂父    C、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D、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2.(1)约定    (2)离开    (3)小时候    (4)出汗

3.(1)陈太丘的友人感到十分惭愧,下车拉元方的手(表示道歉),元方朝家门走去,连头也不回一下。

  (2)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听到了他们的名声,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让您的两个儿子到大殿上来。”(1分)

4.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    ③友人断,下车引之

5.陈元方小小年纪对友人的批评十分中肯;兄弟二人在大殿上具有良好应变能力,且语言风趣诙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本文作者是 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此诚危急存亡之也 ( )

(2)必能裨补漏 ( )

(3)三臣于草庐之中 ( )

(4)以其咎 ( )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处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从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

5.本篇表文情辞恳切,抒__彩浓郁,充满了真挚的感__彩。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传颂千古。请你从文中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说出你欣赏的理由。

1.三国  诸葛亮

2.(1)明期, 时刻

  (2)通“缺”,缺点,错误

  (3)探望

  (4)表明,显扬

3.对比。劝说后主义史为鉴,亲贤臣,远小人。

4.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刘氏父子之情。

5.答案不惟一:示例: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欣赏的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慕名失实

书生以囊萤闻于里。里人高其义,晨诣之。谢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谢曰:“无他,以捕萤往,晡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

——《梅花草堂笔记》

[注释]①里:乡村。②义:指高尚的行为。 ③谢:道歉(即其家里人向乡人道歉)。

④晡(bū):申时,下午3点到5点。⑤下帷:放下帷幕。诣闭门读书。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里人其义( )

(2)晨之 ( )

2.书生白日捕萤,夜晚囊萤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3.“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敬仰

  (2)拜访

2.不学古人勤学之实,盲目效仿古人之名,装腔作势,沽名钓誉。

3.表达作者对装腔作势、沽名钓誉的反感、厌恶,以及对后来者的训诫。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