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考查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宋莫能守,乃可也( ) (2)子墨子之守有余( )

(3)吾知所以距子矣( ) (4)杀臣(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3.文段中哪个词表明公输盘已经技穷?公输盘说:“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他的办法是什么?

4.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伐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

5.子墨子无论是言辩还是模拟攻宋都胜过公输盘一筹,对此,公输盘应该有所感叹。若用《三国演义》中周瑜的话“ ”来评价再恰当不过了。

6.子墨子交代已派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持臣守圉之器资助宋国守城有什么作用?如果 把这个情节放到前面去交代,好吗?为什么?

1.(1)攻打。(2)同“御”,防御。(3)用什么什么的办法。(4)即使

2.我知道你要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我也不说。

3.诎;杀掉墨子。

4.不是,还靠宋国积极的备战。

5.既生瑜,何生亮?

6.让公输和楚王彻底放弃攻打宋国;不好,不能充分体现墨子的智慧,只有先破解了公输子攻城的云梯,再陈说利害方可奏效。另外,放在前面,文章的可读性也差。

阅读能力考查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能谤讥于市朝。( )

2.翻译句子: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文中的“善”字表现出齐威王的什么心理

4.齐威王纳谏的结果如何?(用原文回答)

5.请分析邹忌讽谏齐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因素?

1.当面指责,公开讨论

2.几个月之后,有时偶然有进谏的。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3.心悦诚服,矜持而又不失开明。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1)邹忌有较高的劝说技巧。

(2)齐威王是明君,善于纳谏。

阅读能力考查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解释加点的字词。

子墨子闻( ) 公输盘不( ) 不可谓知类( ) 借子杀之( )

2.请翻译下面这句话。

(1)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墨子见公输盘的背景原因是什么?(原文回答)

4.墨子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这句话是事实吗?他说这句话有何用意?

1.这件事;同“悦”,高兴;明白事理;希望

2.(1)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指教呢。(2)楚国多余的是土地,缺少的是人民,发动战争牺牲百姓的性命而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算是聪明。

3.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4.不是,墨子故意激将公输盘说出“义”,让他的话自相矛盾,从而达到说服公输盘的目的。

阅读能力考查

故曰,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段中加点词:域________,至_________,以________,畔________。

2.文段中点明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翻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下面加点词中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短相接B.荒马乱C.不厌诈 D.强马壮

1.限制;极点;凭借;同“叛”,背叛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限制人民不迁徙不能够靠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能只凭借山河的险要。

4.A

阅读能力考查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分析下列带点词语的古今含义

小大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牺牲玉帛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从引文内容上看,鲁庄公“鄙”表现在对话上的句子是:

4.为什么曹刿认为只要做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就可以一战?

5.从语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1.可以凭借,表示能够许可等;案件,关押犯人的地方。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而献身,或损失利益。

2.这是大官们考虑的事情,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因为尽力为民做分内的事,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而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5.曹刿是一个爱国并具有政治远见的人。

阅读能力考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加点的字词。

劳( ) 曾( ) 衡( ) 恒( )

2.翻译句子。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4.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1.使 ……劳累;同“增”,增加;同“横”。不顺;常常

2.①憔悴枯稿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这样以后,人们才了解他。②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外来侵略的危险。

3.精神方面,身体方面,生活行为方面

4.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注],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注]澈,又作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其境过清:

(2)乃记之而

(3)窥谷忘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1)因为。  (2)离开。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3.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6题。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露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有“/”标出下面句子朗诵时的停顿处。

晶 晶 然 如 镜 之 新 开 而 冷 光 之 乍 出 于 匣 也

2.解释文中加点词。

(1) 土微润 ( )

(2)泉而者 ( )

3.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游记写初春的景象,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1) 肥沃 (2)煮茶喝

3.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纯净新鲜,好像刚才过的一般,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4.写出作者出游的欢快之情。

5.运用白描的手法和新奇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举例略。

6.对自然的喜爱,对官场的厌倦,个性的张扬以及豪放不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妄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朝衣冠( ) (2)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

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4.邹忌成功说服齐威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

1.(1)穿戴;(2)偏爱。

2.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3.(1)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2)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3)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

4.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吊:吊唁。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之( )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之( )

2.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孙叔敖采纳了老父哪三条谏言。

(1)

(2)

(3)

3.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除甲、乙两文之外)

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1.(1)离开(背弃);(2)厌恶(嫌弃)。

2.(1)位高意下;(2)官大心小;(3)禄厚不取。

3.(1)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2)楚王听取墨子的谏言,停止攻打宋国。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