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考察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带点词。

(1)能面刺寡人之者 ( )

(2)能谤讥于朝 ( )

(3)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

(4)下令 ( )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1)过失 (2)公共场所 (3)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 (4)于是,就

2.说明在此之前,齐国在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3.“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4.略

阅读能力考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 ) ( )

2.翻译下面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从全文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段先后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并加以简述。(要求:举例要叙议结合)

4.请你写出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两句诗:

1.灾祸;辟通“避”,躲避 

2.并不是单单只有贤德的人才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保持不丧失罢了。

3.舍身而取义者也。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示例:文天祥抗元;苏武拒降匈奴等。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阅读能力考查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②即,公问其。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鼓: 克:

故: 盈:

2.“夫战,勇气也。”是什么句式?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这样的句式。

3.翻译句子: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的胜负的要素是“人和”,根据上文内容推测,齐军之败,在哪一方面证明了孟子“人和”最重要的观点:( )

A.城非不高也B.池非不深也C.兵革非不坚利也D.米粟非不多也

1.击鼓;战胜;缘故;充满,指士气正旺盛

2.判断句式。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凌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追赶他们。

4.C

阅读能力考查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千里不敢易也,岂五百里哉?”

1.解释下面词语。

①易: ②直: ③广: ④虽:

2.翻译划线的句子。

3.请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4.唐雎拒绝秦王的理由是:

5.“士”是战国时期的特有阶层,请你列出课外两个战国时的“士”的人名

1.①交换;②只,仅仅;③扩充;④即使

2.况且秦国灭亡魏国和韩国,而安陵君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写唐雎出使的原因。

4.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5.乐毅,屈原,苏秦,张仪……

阅读能力考查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宋莫能守,乃可也( ) (2)子墨子之守有余( )

(3)吾知所以距子矣( ) (4)杀臣(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3.文段中哪个词表明公输盘已经技穷?公输盘说:“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他的办法是什么?

4.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伐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

5.子墨子无论是言辩还是模拟攻宋都胜过公输盘一筹,对此,公输盘应该有所感叹。若用《三国演义》中周瑜的话“ ”来评价再恰当不过了。

6.子墨子交代已派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持臣守圉之器资助宋国守城有什么作用?如果 把这个情节放到前面去交代,好吗?为什么?

1.(1)攻打。(2)同“御”,防御。(3)用什么什么的办法。(4)即使

2.我知道你要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我也不说。

3.诎;杀掉墨子。

4.不是,还靠宋国积极的备战。

5.既生瑜,何生亮?

6.让公输和楚王彻底放弃攻打宋国;不好,不能充分体现墨子的智慧,只有先破解了公输子攻城的云梯,再陈说利害方可奏效。另外,放在前面,文章的可读性也差。

阅读能力考查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能谤讥于市朝。( )

2.翻译句子: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文中的“善”字表现出齐威王的什么心理

4.齐威王纳谏的结果如何?(用原文回答)

5.请分析邹忌讽谏齐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因素?

1.当面指责,公开讨论

2.几个月之后,有时偶然有进谏的。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3.心悦诚服,矜持而又不失开明。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1)邹忌有较高的劝说技巧。

(2)齐威王是明君,善于纳谏。

阅读能力考查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解释加点的字词。

子墨子闻( ) 公输盘不( ) 不可谓知类( ) 借子杀之( )

2.请翻译下面这句话。

(1)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墨子见公输盘的背景原因是什么?(原文回答)

4.墨子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这句话是事实吗?他说这句话有何用意?

1.这件事;同“悦”,高兴;明白事理;希望

2.(1)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指教呢。(2)楚国多余的是土地,缺少的是人民,发动战争牺牲百姓的性命而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算是聪明。

3.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4.不是,墨子故意激将公输盘说出“义”,让他的话自相矛盾,从而达到说服公输盘的目的。

阅读能力考查

故曰,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段中加点词:域________,至_________,以________,畔________。

2.文段中点明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翻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下面加点词中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短相接B.荒马乱C.不厌诈 D.强马壮

1.限制;极点;凭借;同“叛”,背叛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限制人民不迁徙不能够靠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能只凭借山河的险要。

4.A

阅读能力考查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分析下列带点词语的古今含义

小大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牺牲玉帛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从引文内容上看,鲁庄公“鄙”表现在对话上的句子是:

4.为什么曹刿认为只要做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就可以一战?

5.从语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1.可以凭借,表示能够许可等;案件,关押犯人的地方。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而献身,或损失利益。

2.这是大官们考虑的事情,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因为尽力为民做分内的事,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而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5.曹刿是一个爱国并具有政治远见的人。

阅读能力考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加点的字词。

劳( ) 曾( ) 衡( ) 恒( )

2.翻译句子。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4.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1.使 ……劳累;同“增”,增加;同“横”。不顺;常常

2.①憔悴枯稿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这样以后,人们才了解他。②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外来侵略的危险。

3.精神方面,身体方面,生活行为方面

4.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