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陈涉世家》中的选段,完成1-4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问左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度已失期/宁信度,无自信也
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既克,公问其故
D.固以怪之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天下苦秦久矣:
译文:
②卒中往往语,皆指引冻胜。
译文:
3.下列各句中不能表现陈胜的谋略的一项是 ( )
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D.(又间令吴广)夜篝火,狐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
4.读贾谊《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结合上文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赢:提,背)粮而景(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①这段文字与《陈涉世家》(节选)中陈胜怎样的预见相一致?请你把陈胜的预见写出来。
答:
②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
答:
1、C
2、①全国百姓苦于秦朝统治已经很久了。(意对即可)
②士兵们(或:士兵中)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情),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3、A
4、①号召天下的百姓__秦朝的统治,会得到很多人的响应。②《陈涉世家》中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原因和策划(谋划)的经过:《过秦论》中的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引发的结果。
阅读《与朱元思书》,完成1-4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呜,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横柯上蔽 柯: (2)蝉则千转不穷 穷:
(3)好鸟相鸣 鸣: (4)窥谷忘反 反: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3.“鸢飞戾无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个句子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这种思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文:
1、(1)树枝 (2)停止 (3)叫 (4)“反”通“返”,返回。
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第一问:表达作者鄙弃功名利禄,追求一种淡泊人生态度。第二问:对这种思想评价可以从积极方面或消极方面来谈,但只能围绕一个方面来谈,要求观点要正确、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4、随着江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1—5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
1、(1)丫(1)类 (2)全,都(3)邀请
2、 A (古义; B交错相通:C与世隔绝的地方;D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3、(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 满意足。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 己所听到的事。
4、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5、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5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农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月:“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思是 ,现在用来形容 。
4.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5.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1.(1)长,这里指身高 (2)偏爱
2.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3.门口和庭院里像市场一样(热闹) 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4.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5.忠言未必逆耳,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如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劝说效果会更好。
《与朱元思书》和《小石潭记》选段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互相轩邈( ) (2)窥谷忘反( )
(3)潭中鱼可百许头( ) (4)以其境过清( )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篇文章写景有相同之外,如都突出了“水” ____________的特点。但抒发感情有所不同。《与朱元思书》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志趣,《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
4、语言品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一句是写溪身的,若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换成“曲曲折折”好不好?为什么?
5、为了发展旅游业,永州地区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结合《小石潭记》全文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1、(1)远(作动词用)或向远处伸展(2)通“返”返回 (3)大约(4)因为(评分标准:有错别字不给分,通假字不写出本字或不解释不给分。)
2、(1)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之势好像飞奔的马。
(2)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3、清澈见底。淡泊名利、爱慕美景(或爱慕美景、避世退隐,) 被贬官之后孤凄悲凉
4、不好。“斗折蛇行”运用了比喻,用北斗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形象而生动。
5、示例:小石潭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阅读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3)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D.然则何时而乐耶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5.文段①②运用 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依次抒发了迁客骚人两种情感。
6.文段③中作者假借古仁人立言,表达了“ , ”的远大政治抱负。
7.选文末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通“悦”,愉快 (2)长 (3)像狗一样
(4)逃走 (5)与世隔绝的地方 (6)已成年(或表示年已二十)
2.(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
(2)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3.A
4.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5.对比感极而悲和喜洋洋(或“一悲一喜”)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略
阅读能力考察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带点词。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
(2)能谤讥于市朝 ( )
(3)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
(4)乃下令 ( )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1)过失 (2)公共场所 (3)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 (4)于是,就
2.说明在此之前,齐国在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3.“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4.略
阅读能力考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故患( ) 辟( )
2.翻译下面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从全文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段先后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并加以简述。(要求:举例要叙议结合)
4.请你写出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两句诗: , 。
1.灾祸;辟通“避”,躲避
2.并不是单单只有贤德的人才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保持不丧失罢了。
3.舍身而取义者也。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示例:文天祥抗元;苏武拒降匈奴等。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阅读能力考查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②即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鼓: 克:
故: 盈:
2.“夫战,勇气也。”是什么句式?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这样的句式。
3.翻译句子: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的胜负的要素是“人和”,根据上文内容推测,齐军之败,在哪一方面证明了孟子“人和”最重要的观点:( )
A.城非不高也B.池非不深也C.兵革非不坚利也D.米粟非不多也
1.击鼓;战胜;缘故;充满,指士气正旺盛
2.判断句式。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凌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追赶他们。
4.C
阅读能力考查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解释下面词语。
①易: ②直: ③广: ④虽:
2.翻译划线的句子。
3.请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4.唐雎拒绝秦王的理由是:
5.“士”是战国时期的特有阶层,请你列出课外两个战国时的“士”的人名
1.①交换;②只,仅仅;③扩充;④即使
2.况且秦国灭亡魏国和韩国,而安陵君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写唐雎出使的原因。
4.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5.乐毅,屈原,苏秦,张仪……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