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田单即墨之战

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乐毅围二邑,期年不,乃令解围,各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耳。”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注:①车轊(wèi):车轴头。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皆以轊折车 败: ②期年不 克:

③各城九里而为垒 去: ④南面而耳 王:

2.下列句中的“之”与“或谗之于燕昭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有B.将军宜枉驾顾

C.辍耕垄上   D.怅恨久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轊。

②汝何敢言若此!

4.文中的燕昭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1.①坏:损坏  ②攻下;战胜  ③距离;离开  ④称王

2. B(代词,代人)

3.①田单让家族的人都用铁皮包裹车轴头。

②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得分点:何、句式)

4.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学生如从反面答“善用权术”也算对)(答对一点得全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和《子鱼论战》(节选),完成1—5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齐师。

[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__之馀,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__之馀:__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敢也( ) (2)之属也( )

(3)遂齐师( ) (4)阻而之( )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4.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1.(1)独占    (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3)追赶,追击(d)击鼓 (进军)

2.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3.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4.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导;泓水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

5.不设统一答案。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未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4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让]责备。 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蒙以军中多务 不而别B.自以为大有所求精

C.自青州入魏,复南奔 根问底D.涉猎经史,有才干 品学

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兄何见事晚乎B.洪仲深让而不为报

C.策不以其道D.愿陛下亲信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4.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第(1)(2)两题任选一题作答,第(3)题必答。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3)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1.D  

2.A

3.(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答。

4.(1)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意对即可)

   (2)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意对即可)

   (3)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予,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适:到……去 ②罢:了结,③讲:和解

1.结合语境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韩借于魏以伐赵( ) ②皆于魏 ( )

③二国皆怒而 ( ) ④使乐羊伐中山 ( )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君将安

A.览物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B.晏婴,齐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C.唐人尚未盛为(《活板》)

D.辍耕垄上(《陈涉世家》)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4.读了上文以后,你觉得魏文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①军队  ②朝见、朝拜  ③离开  ④派、派遣

2.D

3.我听说君王仁义臣下就正直,刚才任座的话坦率直爽,我因此知道您仁义。

4.信守诺言,能搞好与邻国的关系,善于接受臣下的意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陈轸谓秦惠王曰:”大王尝闻卞庄子剌虎乎?庄子欲剌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剌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卞庄子从伤者而剌之,一举果有双虎之攻。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剌虎之类也。”惠王曰:”善。”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

(选自《史记》,有改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臣之妻臣 私:

②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③卞庄子以为 然:

④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 期年: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

3.细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填空。

①甲文中,邹忌用自己受妻、妾、客蒙蔽的故事,来推断齐威王必然“ ”;

乙文中,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建议秦惠王只要等待时机,就能收到“ ” 之效。(用原文填空)

②有一个成语源自甲文,这个成语是 ;可用一个成语概括乙文中”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这个成语是

4.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①偏爱②地,土地(或疆土)方,方圆(或纵横)③正确,对的④满一年

2.①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②那个大国果然受到严重挫伤,小国灭亡了,(这时)秦国起兵讨伐,取得了大的胜利。 

3.①王之蔽甚矣   一举必有两实   ②门庭若市,坐山观虎斗

4.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看作一大幸事。要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要善于听取或接纳别人的意见或建议,能够做到闻过则喜、闻过则改。

比较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明·李贽《初潭集》)

【注释】①恻然:怜悯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无从书以观: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玉之环:____________________

(4)心感伤: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者易伤: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负箧屣 ②屋许许声

B.①凡学者,有亲也 ②余因遍观群书

C.①慕圣贤之道 ②增其所不能

D.①贫者感 ②寒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余幼时即嗜学”的“嗜”字和乙文中“__________”字均表现出宋濂和邴原强烈的求学愿望。

5.请具体说明甲、乙两文内容的异同。

答: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得到(2)通“肢”,肢体  (3)腰佩  (4)内心  (5)孤儿

2.B

3.(1)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再)去请教。  (2)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4.“泣” 

5.(1)相同:艰苦的环境(贫困)、强烈的求学愿望(立志、有志)、勤奋的学习态度(勤奋)。  (2)不同:甲文,老师对学生严厉;乙文,老师关爱帮助学生。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节选)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明显的警戒)。”

(《李生论善学》)

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实词的含义:

⑴不亦说乎?         ⑵李生说之

⑶学而不厌         ⑷王生益愠

2.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 B.学者之大忌

C. 择善而从之 D.是以谓之‘文’也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学而/不思则罔 B. 可以为师/矣

C. 盖/学贵善思 D. 请铭之坐/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5.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1、(1)同“说”,高兴,愉快 (2)劝说 (3)满足 (4)恼怒,怨恨

2、B

3、C

4、(1)只学习(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2)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认为向知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情,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希望懂得好的真理。

5、善学者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病毒的话

我们家族的名称是“病毒”。顾名思义,就是能致病的毒物。因此,人们谈病毒色变。可是,这不能赖我们呀!是你们人类给我们起了这么一个不雅的名称。

我们也不好怪人类,给我们起这个名称也是有来由的。19世纪末,烟草得了花叶病;荷兰植物学家比林杰克把病的烟叶捣碎,挤出液汁,用没有上釉的瓷过滤器过滤,滤过的液汁用当时最好的显微镜都检查不出有什么细菌,可是它仍然能让烟草得病。比林杰克认为,这一定是比细菌还小的微粒在作怪。他把这类微粒叫做“病毒”,人类就是这样结识了我们。后来发现,人类许多疾病,如流感、麻疹、肝炎等等,其罪魁祸首也都是我们。把我们称作病毒就更有理由了。

人类的本事越来越大,科学家终于看到了我们的真面目。我们家族最小的成员只有细菌的千分之几那么大,直径只有百万分之一厘米,大的也只有百万分之二十五厘米。A.)我们的构造比细菌还简单的多。我们根本没有细胞结构,只不过是由一个核酸分子(一种记录遗传密码的物质)外包一层蛋白质外壳而已。

其实同世界万物一样,我们之中有有害的病毒,也有有益的病毒。

20世纪初,科学家就发现,我们家族中有些成员有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内的本领,能钻进细菌体内,在那里繁殖,使细菌死亡,科学家把它们叫做“噬菌体”。(B.人种了牛痘可以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力,牛痘就是经过“改造”后毒性减弱的天花病毒。经过这一番改造,它不仅不再危害人类,还反戈一击,帮助人类消灭这种可怕的传染病。现在许多种疾病的病毒已经被用来制造疫苗为人类服务了。我们家族中还有一些成员叫做“肠道腐生病毒”。它们在婴儿出生以后不久就进入婴儿肠道,在人一生中始终呆在那里。其中有些是有益的。它们可以促进人体产生有防治疾病作用的干扰素,抑制能致病的肠道病毒、流感病毒等等。科学家现在已经制成活肠道病毒、流感病毒等等。科学家现在已经制成活肠道病毒疫苗,它能预防多种传染病,甚至还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哩!

(选自苏教版《自读课本》)

1、整体感知,回答问题。

(1)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两大方面内容?

(2)从整体上说,本文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请你用“读书动笔”的方法,仿照示例,任选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的一句(只填字母,不需抄写原句)作点批注。

示例:原文——“……滤过的液汁用当时最好的显微镜都查不出有什么细菌。可是它仍然能让烟草得病。”

批注——这个“当时”用得好。从时间上加以限制,那时科技还不发达,即使是最好的显微镜也查不出细菌,但未否定以后也不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原文——( )

批注——

3、边读边议,回答问题。

(1)从文中看,人们把“ 我们”称为病毒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不超过16个字)

(2)在“我们之中有有害的病毒,也有有益的病毒”之前加上“其实同世界万物一样”的含义是什么?包含了分析问题的哪种正确方法?

1、(1)从病毒名称的由来、自身结构及人类如何利用改造病毒两方面来介绍

(2)本文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这样由表及里利于提示事物的本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2、原文(A)批注:—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准确地说明了病毒的体积之小。

3、(1)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都是病毒

(2)任何事物有不好的一面,也好的一面,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学会全面的辩证的看问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最温暖的墙

①我的朋友是一位中学教师,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与粉笔打交道。当粉笔灰尘雪花一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的同时,也消然腐蚀着她手指。

②到了冬天,天冷的时候,她的手指常常被冻裂了,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就被粉笔灰吸得一干二净。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经常用热水袋焐住冰凉疼痛的手指。

③有一堂课,她需要板书一黑板内容,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很多血,染红了手中的粉笔。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

④她拿出纸擦掉手上的血,继续书写。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微声音。

⑤第二天上课,她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激动,那种神情意味深长,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班长喊起立,全班学生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眼睛全盯头讲台上的粉笔盒。这让她感到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当她粉笔盒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⑥老师以为学生们是开玩笑的,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老师先不要撕,请先看看那些字!那纸上有字!

⑦细看纸上,密密麻麻写着:“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用纸把粉笔包起来。这样你写字时手就不会疼了!”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很特别,没有包纸,被一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的唇膏筒!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独特创意啊!这些纯真的孩子,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膏筒也给拿来了。

⑧几十双眼睛盯着老师。她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她微笑着向学生道谢。转过身,书写。粉笔灰像雪花一样飘落,竞在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的婆娑和妩媚,弥散着温馨。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握着的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支支有力的撸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他们用簿簿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一堵最温暖的墙。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选自《意林文汇》2007、1,略有改动)

1、感知深刻内容,提炼:

请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并说说题目“最温暖的墙”的含义。

2、剖析鲜明形象,理解:

(1)从我的朋友冬天不顾开裂流血、忍痛板书等细节,可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举例说说文章是怎样来表现孩子们的顽皮、懂事、富有爱心的可爱性格的?

3、透视细腻情感,体验:

(1)老师为什么要“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孩子们又为什么不让撕?

(2)最后一段说“此刻,她的心里涌动著一种说不出的力量”,请问这是一种什么力量?

4、揣摩童真世界,设想:

第七段画线句说“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独特创意啊”,假如你也是这个班上的一员,你怎样表达对老师的关爱?(50字左右,如创意独特,且文笔生动的可另加分)

5、品读精彩语言,赏析:

(1)、第一段画线句使用了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最后一段画线句写得隽永生动,耐人寻味。请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作点赏析。

1、为了不让老师的手被粉笔的灰尘腐蚀,学生用纸裹住了粉笔,在寒冬里,给老师送去关怀,犹如一堵挡住寒风的墙。

2、(1)这是一位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热爱学生的好老师。

(2)不专心的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 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激动。有的孩子把母亲的化妆的唇膏筒也拿来裹粉笔

3、(1)因为老师不明白孩子们用纸裹住粉笔的用意,以为是开玩笑。撕了粉笔灰尘就会腐蚀到老师的手,体现了孩子们对老师的爱戴。

(2)她被孩子的可爱打动了,心灵受到了振动,精神受到了激励,要努力工作。

4、示例:如能发明一种特殊的又薄有暖的魔法手套,那老师被冻裂的手就会好了,写字时就不会疼了,她的手就又变得又嫩又漂亮了。

5、(1)比喻   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赞美老师的奉献精神  (2)示例:巧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田中爱心的种子被这股看不见的暖流滋润着,必将生根,开花,结果。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选自《晏子春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盗( ) (2)其实味不同( )

(3)生淮北则为枳( ) (4)使者( )

2.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齐人固善盗乎?

(2)景公使使者至。

4.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

1.(1)犯罪,(2)它的果实,(3)在,(4)同“反”,返回

2.是寡人之过也

3.(1)齐国的人本来善于偷窃吗?  (2)景公派使者到了。

4.机智、善辩、清廉、简朴。(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