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回答1~2题。

雨村听了大怒道:“那有这等事!打死人竟白白的走了拿不来的!”便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家属拿来拷问。只见案旁站着一个门子,使眼色不叫他发签。雨村心下狐疑,只得停了手。退堂至密室,令从人退去,只留这门子一人伏侍;门子忙上前请安,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雨村道:“我看你十分眼熟,但一时总想不起来。”门子笑道:“老爷怎么把出身之地竟忘了!老爷不记得当年葫芦庙里的事么?”

雨村大惊,方想起往事。原来这门子本是葫芦庙里一个小沙弥,因被火之后,无处安身,想这件生意倒还轻省,耐不得寺院凄凉,遂趁年纪轻,蓄了发,充当门子。雨村那里想得是他?便忙携手笑道:“原来还是故人。”因赏他坐了说话。这门子不敢坐,雨村笑道:“你也算贫贱之交了;此系私室,但坐不妨。”门子才斜签着坐下。

1. 对文中四处“笑”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处:门子边笑边问,既是奉承讨好,又为拉关系营造气氛——这是热情的笑。

B. 第②处:门子明知故问,巧妙地点出贾雨村当年的贫贱身份,意在控制贾雨村——这是诡秘的笑。

C. 第③处:贾雨村怕门子对人说出自己当日贫贱之事,所以做出笑脸笼络门子——这是谄媚的笑。

D. 第④处:故人重逢,再加上是在“私室”,所以贾雨村一再请门子坐下——这是诚挚的笑。

2. 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雨村的“大怒”,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表示自己为官清正,借以收买人心。

B. 门子和贾雨村是“贫贱之交”,他使眼色不让发签完全是出于对贾雨村的善意呵护。

C. 这两段文字通过交代门子与贾雨村的特殊关系,为下文写二人密室策划如何断案做了铺垫。

D. 这两段文字主要由人物对话构成,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1. B     2. B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5题。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亲戚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也。”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③ 尔也:而已。④ 圹(kuàng):原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1)寡助之( ) (2)亲戚之( )

(3)所恶勿施尔也( ) (4)兽之圹( )

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句子:

翻译:

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4.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5. 甲文说“得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1.(1)至:极点 (2)畔:同“叛”,背叛。(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4)走:跑。

2.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5.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阅读《人琴俱亡》一文,完成1—5小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下列句中与“恸绝良久”中“良”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心不良B.感慨良深C.良心未泯D.除暴安良

2.王子猷对弟弟独特的悼念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同语的含义。

又留蚊于帐中( ) 羊补牢( )

(1) (2)

子敬好琴( ) 人琴俱( )

4.选出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 )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A.于敬一向喜欢琴,因此他便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

B.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

C.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因此(子猷)独自走进去坐在灵床上。

5.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一句该怎样理解?

1.B

2.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而挪地。

3.(1)白色的;一向,向来  (2)丢失;死,死亡。

4.B

5.子敬已离我而去,相偕弹唱的美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阅读《隆中对》选段,完成1—6小题。

亮笑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____________其岩阻,西____________诸戎,南____________夷越,外____________孙权,内____________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此不可与争锋 诚:____________ (2)国险而民 附:____________

2.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称呼,在文中标“( )”的段落内出现了两处。请指出来并解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提出的策略中,强调对不同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句意,依次填入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保 抚 和 争锋 修B.保 和 抚 结好 修

C.守 和 抚 结好 修D.守 抚 和 争锋 修

4.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亲自率领着益州的老百姓向秦州出发。

B.您身先士卒,率领着益州的军队从秦州出发。

C.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发。

D.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兵。

5.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

②孙权:

6.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来概括)

1.(1)实在(确实)    (2)归附

2.①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②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3.B

4.D

5.①不可与争锋    ②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6.成霸业,兴汉室。

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温,以此夸能。

1、《观潮》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这是一篇以________著称的佳作,表达方式以________为主。

2、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是描写人在“势极雄豪”的江潮上活动的场面。

B.选文在习俗的记述上较多铺陈、显得内容充实。

C.选文描绘了江潮的壮观,使人惊叹不已。

D.联系上文对江潮的描写,再想像人的活动与汹涌江潮交织一起的景象,多么惊心动魄,令人心驰神往。

3、下面是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可分三层,写出了水军训练检阅的三个阶段。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此句大意是:“同时有骑着马、摇着旗、举着枪、挥舞着大刀在水面上的,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

C.“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是描写在江上点放烟炮的情景。

其中“倏尔”:指刹那间。“水爆”:指在水面点放的烟炮。“略不相睹”:指彼此全都看不见了。

“略”与下文“略不沾湿”的“略”字同义。

D.“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意思是:点放五色烟炮满江,及烟收炮息,就有一只船不见了,可能是被烧掉而沉没了。

4、将第二段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武林旧事》 周密 场面描写 描写

2.C

3.D

4.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少年,都披散着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手里拿着十幅布那么大的彩旗,个个奋勇争先,逆流迎潮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出没,腾跃着身子变换种种姿态,但是连旗尾都没有沾湿一点,凭这一点(我们都可以)夸赞(他们有)本领

阅读[甲][乙]文段,完成1—7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失败),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隆中对》)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三臣于草庐之中 将军宜枉驾

B.时先主新野 发闾左逋戍渔阳,九百人大泽乡

C.遂先帝以驱驰 高可二黍

D.臣以当世之事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

2、下列句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咨臣当世之事B.遂许先帝驱驰

C.扶苏数谏故D.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布衣(诸葛亮自称)B.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

C.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D.谓计将安出(徐庶)

4、写出文中“卑鄙”一词的古今义。

古义: ;今义

5、甲、乙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甲文:

乙文:

6、从文中提炼出一个成语是

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

1、C       2、c      3、D

4、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思想或行为恶劣。

5、甲文:诸葛亮自述经历    乙文: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

6、三顾茅庐

7、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

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7题。

子曰:“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 。”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把课文的内容补充完整

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知之乎( ) 是也( )

4.《<论语>十则》中有不少的句子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试写出两个。

5. “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人不知而不愠B.、学而时习之

C.、择其善者而从之D.、死而后已
6.我的座右铭”―――从本课中各选一句与要求想吻合。

学习方法:

求知态度:

修身做人:

7.列句子。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学而时习之   为人谋而不忠乎   松柏之后凋也

2. 儒

3.通“汝”,你。    通“智”,聪明。

4.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A

6.(示例)温故而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7. (1)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2)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1—5小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通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或以为死,或以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等死,死国可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具备哪几方面才能?

1.(1)逃亡,逃跑           (2)偷偷地,暗地里

2.同样是死,(我们)为国事而死不是更好吗?

3.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4.答案要点:(1)士兵对陈胜的敬畏    (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

5.示例:(1)对当前形势有敏锐的洞察力;              (2)做事周密细致;

(3)突出的组织领导才能(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以头地耳 抢

(2)长跪而之 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渔人甚

B.、有亭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百姓孰敢不简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D.、吾妻之者,私我也

3、把画线句子译成汉代汉语。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

4、唐雌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1)

(2)

1、抢:撞     谢:道歉

2、C       3、略

4、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5、(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改打宋国。

(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

(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1--5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项为之( )②喷以烟( )

数十( ) ④驱别院( )

2.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3.文中的“庞然大物”是指_______ ,这是相对________而言的;“拔山倒树”中的“山”是指:______ ,“树”是指_______ 。

4.文中作者写自己观察事物获得“物外之趣”,请想一想,他获得了哪些乐趣?我们可以为他所描写的各福图画取一个名称吗?示例:观蚊如鹤之趣——鹤群舞空图。(至少2条)

5.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1.①通僵  僵硬 ②慢慢地③鞭打④代词,指蛤蟆

2.①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鹤。

②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的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

3.癞蛤蟆   小虫    土丘   丛草

4.答案示例:以烟喷蚊之趣――青云白鹤图或鹤唳云端图;神游山林之趣――神游山林图;观虫相斗之趣――鞭打蛤蟆图(意对即可)

5.作者有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有着极强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意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