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短文,回答课后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翻译句子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B.石青糁之

C.渔人甚异之D.忽啼求之

3.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4.请用现代汉语概括出莲的高贵品质。

5.《爱莲说》一文可谓妙笔生花,赋予“莲”以美妙绝伦的形象和品格,但古人又从另一角度,展现了“莲”独特的意象,深邃的意境和别样的情怀,请就以下两句写莲的诗句,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①莲子已成荷叶老(李清照)

②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

1.①(莲花)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②(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A

3.B

4.洁身自好、不慕名利、通达事理、体态端庄、美名远扬等。

5.莲子已成荷叶老:①写出了“莲子已成”时莲的喜悦、满足。②写出了“荷叶老”时莲对逝去的青春岁月的无限留恋和惋惜之情。

留得残荷听雨声:①虽然荷叶已残,但在雨滴的敲击下,留下一片悦耳的声音,给雨境增添了无限的浪漫色彩。②绵绵细雨敲击在残荷上,给环境带来惨淡、凋敝的色彩,更给人增添无限的凄苦和伤感之情。(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回答1~4题。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上枢密韩太尉书》,作者苏辙)

1.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充天地之间/天下事有难易 B. 称其气小大/思至深

C. 为文者气之所形/太尉才略冠天下 D. 我善养吾浩之气/黄发垂髫怡自乐

2. 解释下面句子加点词。

①气可以养而 其气之小大

3. 翻译下面句子。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4.文中作者用太史公的事例论述了什么观点?

1.D.

2. ①获得,得到。②相当、配合

3.难道他们曾经拿起笔来学做这样的文章吗?

4.生活、经验、交流对一个人创作、做学问具有重要作用。(个人的阅历见识是养气的一条重要途径)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题。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粬①,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粬一两,相椮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②酒家,谓不传于真法。酒家曰:“尔第③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粬。”酒家曰:“可有米么?”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噫,并④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以异于是。

注:①粬:酒母,酿酒所用的发酵剂。②诮(qiào,责备)③第:只是。④并:连。

1.解释加点的字。

①乃诮酒家 ②我尔法

2.翻译下面句子。

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以异于是。

3.文中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1.①去,到……去。②按照,遵循。

2.社会上求学的人,忘记了主要的东西,追求次要的东西,因而求学不成功,与这有什么不同。

3.“舍本逐末”或者“本末倒置”。

阅读下面文言文,做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恢弘志士之气

②王之甚矣

③时时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甲)(乙)两文都是写进谏的,其劝谏的目的可以归结为:

1.①  发扬光大   ②  受蒙蔽;因受蒙蔽而不明    ③  间或、偶然 

2.① 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机、存亡难料的时刻。

② 能在公众场合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3.广开言路(多答上“修明政治”亦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做题。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侵淫日广。每履之,足若踬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顾谓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急隆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既久,而安之 ( ) ②谓童子取土平之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3.说说你从上面这则短文中受到的启发。

1. ①就    ②回头看

2.一间屋子都不治理,凭什么去治理家和国呢?

3.习惯是从小事中养成的,要重视小事对人的影响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1~4题。

用人杰而得天下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群臣说服。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

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汉朝的开国君主。

②所降下者因以予之: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他们。

③害之:嫉妒他。

④运筹策:出席划策。筹策,古代运算的工具。

⑤子房:张良的字。张良,刘邦的谋士。

⑥萧何:刘邦的丞相。

⑦韩信:刘邦的大将,封淮阴侯。

1.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高祖酒洛阳南宫( )

②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

③不粮道( )

④此其所以为我也(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降下者因予之 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B.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C.战胜不予人功 鸣之不能通其意(《马说》)

D.此所以为我擒也 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胜败乃兵家常事,可贵的是失败要知道为何失败,胜利要知道为何胜利。楚汉战争最后刘邦得胜,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根据上文内容,项羽最终“失天下”的史实对现代管理人员和领导者有什么启示?

1.(1)摆设  ②派遣  ③断绝,阻断  ④捉拿

2.①各位诸侯将领,请你们不要隐瞒我,都要说真心话。  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的人才,而我能够(合理地)作用他们,这是我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

3.C

4.楚汉相争,刘邦最终得胜的关键在于他能够知人善任,合理地任用人才。项羽最终“失天下”的史实启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妒贤嫉能,更不能加害有功之臣,独占所得利益。

文言文阅读

[甲文]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农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文]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①?”对曰:“齐人也,坐②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③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④?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⑤,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①缚者曷(hé)为者也: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曷,同“何”。

②坐:犯罪。 ③固:本来。

④所以然者何:为什么会这样呢?然,这样.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圣人,这里指晏子。熙,同“嬉”,开玩笑。

1.用“/”标出下面每个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1)公 亦 尝 闻 天 子 之 怒 乎 (2)其 实 味 不 同

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安陵君许寡人 百姓多闻

B.以有先生也 叶相似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D.晏子避对曰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找出甲文第一段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4.翻译句子。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5.乙文中“寡人反取病焉”的结果用一句成语或俗语来概括,可以说成:

6.人们常说“外交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请说说唐雎和晏子取得了怎样的胜利。

7.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1.(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其/实味/不同

2. A

3.“错”通“措”。“直”通“只”仅仅限

4.(1)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2)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

5.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或:自取其辱)

6.维护了自己及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7.示例:①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②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阅读文言文,回答1-6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②住广门之馆,夜叩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门人入通。董安于③侍奉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④吾君骡,请即杀之。”简子曰:“夫杀人以活蓄,不亦不仁乎?杀蓄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⑤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住无几何,赵简子兴兵而攻狄⑥。广门之馆,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敌首。人主安能不好士?

【注】①赵简子:晋大夫,名鞅,谥号简子。②复姓阳城,名胥渠。③董安于,赵简子家臣。④期,希冀,这里指想得到。⑤庖(páo)人:厨师。⑥狄: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名。

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牺牲玉帛,弗敢也(增加) B.小惠未,民弗从也(同“遍”,遍及)

C.夫杀人以蓄(使……存活) D.人主安能不士?(爱惜)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肉食鄙/中峨冠而多髯为东坡

B.小大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辍耕垄上

C.董安于侍奉侧/躬耕南阳

D.夜叩门谒曰/然得腊之以为饵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句子。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甲)文用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乙)文中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请用(乙)文中的例子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甲)(乙)两个文段,反映出两位政治家共同的思想,这种思想用我们课内学过的孟子的一句名言(或两个字)来概括,就是:

6.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怎样看待赵简子“杀蓄以活人”的做法?

1.A

2.B

3. 衣食这类营养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4.用董安于杀人以活畜的主张,反衬(或“衬托”)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鲜明地突出了赵简子爱惜人才(即“好士”),目光长远,以人为本。(意思对可)

5.(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

(4)得道。(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6. 开放性的题目。能围绕文章内容阐述,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同意赵简子的做法,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以人为本,施行仁政是古代政治家应该具有的思想等。不同意赵简子的做法。万物平等,不可任意剥夺动物的生命权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节选自《水浒》第二十三回)

根据选段回答:

1.大虫的动作行为前后有什么变化?

2.这些变化对表现武松这一人物形象起什么作用?

3.关于武松你还知道哪些故事(至少列举两个)?

1.开始咆哮,最后动弹不得。兀自气喘

2. 反衬武松的勇猛

3.如: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斗杀西门庆、大阉飞云浦等

文言文阅读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吴均)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蝉则千转不 穷: (2)势竞上 负:

(3)窥谷忘 反: (4)横柯上 蔽:

2.文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动态的词写静止的景,这样写好在哪里?请你仿照这种写作方法,对一处景物进行50字以内的描写。

1.(1)尽,结束。    

(2)凭借,依靠。

(3)同“返”返回。

(4)遮盖。

2.好处:可以加深人的感受,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仿写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