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乙]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词语。

①苦:

②通: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

3.甲文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 ;乙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的意图是在说明 道理。

1.①使…苦    ②全

2.①(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②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人家吗? (我)说:不是这样的。

3.逆境成才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像犬牙一样)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也。(以……为乐)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月(太阳)

晓雾将,猿鸟乱鸣。(消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藏焉。(藏起来)

C.无丝竹乱耳。(助词,的)

心而寓之酒也。(代词,代“游山的乐趣”)

辍耕垄上。(动词,到、往)

D.政通人和,百废兴。(通“俱”,全、皆)

太守谁,庐陵欧阳修也。(通、“为”,是)

选贤能,讲信修睦。(通“举”,推举)

D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完成1—6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翻译加点的词。

①能谤讥于市朝,寡人之耳者( )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2.翻译划线的句子。

3.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4.就选文第二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5.认真思考,结尾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6.文中的邹忌与齐威王,你更喜欢哪一个?请简述理由。

1.①使(让)……听到(或“传到……耳朵里”)  ②当面指责

2.我的客人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3.C

4.示例:内容上,写出了齐王善于纳谏;写法上,通过“门庭若市”与“无可进者”的对比,写出齐王纳谏后出现的变化。

5.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

6.邹忌: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齐威王: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公问其( ) ②逐之( ) ③臣之妻臣( )

2.把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甲文“既克,公问其故。”印证了《曹刿论战》一文曹刿的哪句话?

4.乙文中邹忌劝谏齐威王时,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得出了这样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原因、缘故  ②所以  ③偏爱

2.①第一通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

②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类比论证     王之蔽甚矣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课后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翻译句子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B.石青糁之

C.渔人甚异之D.忽啼求之

3.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4.请用现代汉语概括出莲的高贵品质。

5.《爱莲说》一文可谓妙笔生花,赋予“莲”以美妙绝伦的形象和品格,但古人又从另一角度,展现了“莲”独特的意象,深邃的意境和别样的情怀,请就以下两句写莲的诗句,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①莲子已成荷叶老(李清照)

②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

1.①(莲花)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②(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A

3.B

4.洁身自好、不慕名利、通达事理、体态端庄、美名远扬等。

5.莲子已成荷叶老:①写出了“莲子已成”时莲的喜悦、满足。②写出了“荷叶老”时莲对逝去的青春岁月的无限留恋和惋惜之情。

留得残荷听雨声:①虽然荷叶已残,但在雨滴的敲击下,留下一片悦耳的声音,给雨境增添了无限的浪漫色彩。②绵绵细雨敲击在残荷上,给环境带来惨淡、凋敝的色彩,更给人增添无限的凄苦和伤感之情。(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回答1~4题。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上枢密韩太尉书》,作者苏辙)

1.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充天地之间/天下事有难易 B. 称其气小大/思至深

C. 为文者气之所形/太尉才略冠天下 D. 我善养吾浩之气/黄发垂髫怡自乐

2. 解释下面句子加点词。

①气可以养而 其气之小大

3. 翻译下面句子。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4.文中作者用太史公的事例论述了什么观点?

1.D.

2. ①获得,得到。②相当、配合

3.难道他们曾经拿起笔来学做这样的文章吗?

4.生活、经验、交流对一个人创作、做学问具有重要作用。(个人的阅历见识是养气的一条重要途径)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题。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粬①,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粬一两,相椮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②酒家,谓不传于真法。酒家曰:“尔第③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粬。”酒家曰:“可有米么?”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噫,并④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以异于是。

注:①粬:酒母,酿酒所用的发酵剂。②诮(qiào,责备)③第:只是。④并:连。

1.解释加点的字。

①乃诮酒家 ②我尔法

2.翻译下面句子。

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以异于是。

3.文中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1.①去,到……去。②按照,遵循。

2.社会上求学的人,忘记了主要的东西,追求次要的东西,因而求学不成功,与这有什么不同。

3.“舍本逐末”或者“本末倒置”。

阅读下面文言文,做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恢弘志士之气

②王之甚矣

③时时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甲)(乙)两文都是写进谏的,其劝谏的目的可以归结为:

1.①  发扬光大   ②  受蒙蔽;因受蒙蔽而不明    ③  间或、偶然 

2.① 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机、存亡难料的时刻。

② 能在公众场合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3.广开言路(多答上“修明政治”亦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做题。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侵淫日广。每履之,足若踬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顾谓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急隆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既久,而安之 ( ) ②谓童子取土平之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3.说说你从上面这则短文中受到的启发。

1. ①就    ②回头看

2.一间屋子都不治理,凭什么去治理家和国呢?

3.习惯是从小事中养成的,要重视小事对人的影响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1~4题。

用人杰而得天下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群臣说服。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

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汉朝的开国君主。

②所降下者因以予之: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他们。

③害之:嫉妒他。

④运筹策:出席划策。筹策,古代运算的工具。

⑤子房:张良的字。张良,刘邦的谋士。

⑥萧何:刘邦的丞相。

⑦韩信:刘邦的大将,封淮阴侯。

1.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高祖酒洛阳南宫( )

②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

③不粮道( )

④此其所以为我也(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降下者因予之 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B.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C.战胜不予人功 鸣之不能通其意(《马说》)

D.此所以为我擒也 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胜败乃兵家常事,可贵的是失败要知道为何失败,胜利要知道为何胜利。楚汉战争最后刘邦得胜,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根据上文内容,项羽最终“失天下”的史实对现代管理人员和领导者有什么启示?

1.(1)摆设  ②派遣  ③断绝,阻断  ④捉拿

2.①各位诸侯将领,请你们不要隐瞒我,都要说真心话。  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的人才,而我能够(合理地)作用他们,这是我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

3.C

4.楚汉相争,刘邦最终得胜的关键在于他能够知人善任,合理地任用人才。项羽最终“失天下”的史实启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妒贤嫉能,更不能加害有功之臣,独占所得利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