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缀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②俟其欣色,则又请焉( )
③腰白玉之环(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从哪些方面记述了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1.①得到 ②等 ③在腰间挂着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3.从以下三个方面: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眉、眼、口、鼻四者,毕有神①也。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
【注释】①神:灵性。②厮:相互。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
A.向吾不为斯役B.为宫室之美
C.不足为外人道也D.陈胜自立为将军
3.翻译下面的句子。
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
4.通读全文后,你从眉、眼、口、鼻之争中得到什么启示?
1.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2.C
3.如果这样,那么眉毛有什么本领,也在我上面呢?
4.答案示例: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能力,只有把自己置于群体之中,在团结和谐的集体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能够围绕语段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荞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
(3)掇幽芳而荫荞木 掇:
(4)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
2.各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1)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2)山 行 六 七 里
3.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选文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哪四个字加以概括?
1.(1)像鸟张开翅膀 (2)寄托 (3)拾取、采摘 (4)命名
2.(1)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2)山行/六七里
3.(1)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
(2)译文:于是,每天与滁人抬头仰望高山,俯身聆听泉声。
4.体会出作者用一种宽和、仁爱之心,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与民同乐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弗之怠 ③家贫无资
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4.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
1.①得到 ②懈怠,放松 ③钱财
2.B
3.①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
②到了他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
4.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孩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例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可从母亲角度谈,也可从欧阳修的角度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鸣机夜课读记(节选)
蒋士铨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③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③差(chài):同“瘥”,病愈。
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释其含义。
手自笔录 尝趋百里外
暇更录唐宋人诗 未尝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然则何以解忧?
3.[甲]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
4.[乙]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5.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
6.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
1.①抄写②曾经
2.①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②既然这样,那么用(靠、凭)什么排解忧愁呢。
3.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
4.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防”回答即可。
5.围绕“第一段选文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第二段选文蒋士镫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
6.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小文、回答课后问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岩,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消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1.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和意义与其它项不同的是( )。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C.以人多以书假余
D.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2.文言文阅读重在积累,请依据下面卡片中的提示,将“文言文阅读卡片”填写完整。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 编号:031 |
课题 | 作者及时代 | 生字注音 | 词语解释 |
| | 坻( ) | 参差披拂: |
堪( ) | 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
翕(xī) ) | 凄神寒骨: |
| | | | |
1.D
2.小石谭记 柳宗元 唐朝 坻(chí) 堪(kān)
参差披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凄神寒骨: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阅读文言文、回答课后问题。
孙膑减灶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面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②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③。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解】①趣:同“趋”,快走。②蹶:倒下,这里是“使……受挫(失败)”的意思。③相失:彼此逃窜。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彼三晋之负,素悍勇而轻齐( )
②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
2.用竖线“∣”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4.孙膑巧施减灶计,是基于他对魏军的怎样认识?(用文中原话回答)
1.①动词。轻视,看不起 ②动词。照
2.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庞渭和他的骑兵__一起加倍地赶路追逐齐军。
4.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公退(办完公事回来)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美好的景象)也。 (节选自王禹傅《黄冈竹楼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2.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遂至承天寺( )
②第见风帆沙鸟( )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你认为甲文中的“闲人”指的是乙文中的哪一种人?他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答案:①于是 ②只,仅
3.答案举例: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宁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4.答案提示:谪居之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光留恋自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乙]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词语。
①苦:
②通: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
3.甲文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 ;乙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的意图是在说明 道理。
1.①使…苦 ②全
2.①(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②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人家吗? (我)说:不是这样的。
3.逆境成才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像犬牙一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太阳)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藏起来)
C.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的)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代“游山的乐趣”)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D.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通、“为”,是)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通“举”,推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