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②闻道也。吾言未尽而君愠之,拒人以千里,其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③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座右,以昭炯戒④。”
【注释】①愠:恼怒。②冀:希望。③盍:为什么不。④炯戒:明显的警戒。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王生不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悉能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余不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画线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3.结合短文内容,评价一下李生的规劝艺术。
1.①通“悦”,高兴。②记住。③聪明。
2.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3.能对朋友的缺点直言相劝;遇到挫折不灰心;善于引用古人的话劝慰;劝慰有针对性;语言合乎逻辑等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如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义正辞严
2.翻译下面句子。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从文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1.A
2.等他高兴了。我才向他请教
3.①刻苦好学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①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縗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③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④敛棺椁⑤皆所具。公怃然,即彻⑥宴席,厚赒⑦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摘自《范仲淹罢宴》
【注释】①僚属:下属的官司吏。 ②缭经(cuī dié):丧服。 ③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 ④赗(fèng) ⑤棺椁:下葬的物品。 ⑥彻:通“撤”。 ⑦赒:救济。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率( )
②未举觞 觞( )
③使毕其事 毕(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做客感叹有泣下者。
3.请简要回答,你从文中看出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
1.①带领 ②酒杯 ③完成
2.在座的人十分感动,有的还流下了泪水。
3.范文正是一个关心人民疾苦、为民而忧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叔敖杀蛇
刘向
孙叔敖为婴儿①时,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②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 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注:①婴儿:此指少年时。 ②闻:听说。
1.解释加点的词。
(1)母问其故_____________ (2)向者吾见之____________
(3)恐去母而死也___________ (4)今蛇安在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闻见两头之蛇者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孙叔敖有怎样的品质?
1.(1)故:原因 (2)向:刚才 (3)去:离开 (4)安:哪里
2.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要死。
3.勇敢机智,心底善良,富有爱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间: 福: 狱: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1.间:参与。福:降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
2.小恩惠不能遍及民众,百姓不会顺从。
3.取信于民。(大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缀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②俟其欣色,则又请焉( )
③腰白玉之环(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从哪些方面记述了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1.①得到 ②等 ③在腰间挂着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3.从以下三个方面: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眉、眼、口、鼻四者,毕有神①也。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
【注释】①神:灵性。②厮:相互。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
A.向吾不为斯役B.为宫室之美
C.不足为外人道也D.陈胜自立为将军
3.翻译下面的句子。
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
4.通读全文后,你从眉、眼、口、鼻之争中得到什么启示?
1.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2.C
3.如果这样,那么眉毛有什么本领,也在我上面呢?
4.答案示例: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能力,只有把自己置于群体之中,在团结和谐的集体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能够围绕语段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荞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
(3)掇幽芳而荫荞木 掇:
(4)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
2.各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1)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2)山 行 六 七 里
3.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选文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哪四个字加以概括?
1.(1)像鸟张开翅膀 (2)寄托 (3)拾取、采摘 (4)命名
2.(1)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2)山行/六七里
3.(1)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
(2)译文:于是,每天与滁人抬头仰望高山,俯身聆听泉声。
4.体会出作者用一种宽和、仁爱之心,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与民同乐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弗之怠 ③家贫无资
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4.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
1.①得到 ②懈怠,放松 ③钱财
2.B
3.①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
②到了他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
4.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孩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例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可从母亲角度谈,也可从欧阳修的角度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鸣机夜课读记(节选)
蒋士铨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③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③差(chài):同“瘥”,病愈。
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释其含义。
手自笔录 尝趋百里外
暇更录唐宋人诗 未尝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然则何以解忧?
3.[甲]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
4.[乙]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5.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
6.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
1.①抄写②曾经
2.①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②既然这样,那么用(靠、凭)什么排解忧愁呢。
3.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
4.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防”回答即可。
5.围绕“第一段选文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第二段选文蒋士镫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
6.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