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日:“将军,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日:“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1)军:

(2)约: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已而之细柳军。

(2)先驱日:“天子且至!”

3.阅读选文后,请你谈谈周亚夫是怎样的一个人。

4.“飞将军”李广也是汉代一位名将,《汉书》对他有如下记载。请阅读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孝文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①从军击胡,用②善射,杀首虏③多,为郎④,骑常侍⑤。数⑥从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曰:“惜广不逢时令⑦当高祖世⑧万户侯岂足道哉!”

【注释】①良家子:平民子弟。 ②用:因为,由于。 ③首虏:敌人的首级。④郎: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⑤骑常侍:郎官的加衔。 ⑥数:屡次。 ⑦令:假使。 ⑧世:时代。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1.(1)驻军 (2)规定

2.(1)(不久)随后(皇上的车队)前往(到)细柳(军)营。

(2)先行官说:“天子将要驾到(到来)。”

3.治军严整(治军有方)、忠于职守(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

4.(1)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

   (2)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凭借良家子(平民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

 (3)李广因善射而不断被加封,并受到文帝赞赏。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第1-4题。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不迷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①[余]有版本写作"馀"。

1.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便还家 要:

(2)欣然往 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才通人 翻译:

(2)便扶向路 翻译:

4.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

1.答案:D

2.答案:(1)邀请     (2)计划;打算

3.答案:(1)仅容一个人通过。

(2)就顺原路回去。

4.答案要点:

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②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

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

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1—3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呜,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文言文阅读重在积累。请依据下面卡片中的提示,将“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填写完整。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字词

意思

例句

翻译

顺、随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是

3.选文情景交融,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1.飞奔的马  通“返”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

  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治理政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或: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阅读课外文言语段,完成1-3题。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公约饭( ) 啖胡饼中间少许( )

2.用“/”划出下旬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层)。

子 妇 之 亲 萧 氏 子 至 京 师。

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1.代词,代萧氏子  只 

2.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3.示例: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在今天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奢侈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弱强者B. 曹操比袁绍

贤能之用 信义著四海

C. 此用武国D.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洛

高祖因以成帝业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迎将军者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 此诚不可与争锋 争锋:

⑵ 此殆天所以将军 资:

⑶ 民国富而不知存恤 殷:

⑷ 总英雄 揽

3.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1.D

2.

(1)争强、争胜

(2)资助、给予

(3)兴旺富裕

(4)招致、罗致

3. 对曹操“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劝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然后进取中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 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

⑵ 河曲智叟以应 亡:

⑶ 惧其不也 已:

⑷ 无陇焉 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 甚矣,汝之不惠!

⑵ 何苦而不平?

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 江(长江)阴___________; 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

⑶ 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 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4.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 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1.

(1)草木

(2)亡,通“无”

(3)停止

(4)隔绝

2.

(1)你太不聪明了。

(2)愁什么挖不平?(还愁挖不平吗?)

3.

(1)在长江南岸;  (2)在洛河北岸;

(3)在衡山南面;  (4)在华山北面

4.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循此方向谈看法、作评价皆可。只要世界观积极,言之成理,表达流畅就可得分,否则酌情扣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袁宏道《满并游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土微润 膏___________

②汗出背 浃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冷光乍出于匣也 红装蹇者

A.B.

髻鬟始掠也 城居者未之知也

自得 游人未盛

CD.

晶晶如镜之新开 风力尚劲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满井的,主要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语言生动形象,试举一例并作具体分析。

1.答案:①肥沃  ②湿遍      

2.答案:B

3.答案:

①在这时河上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 

②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过后,是那样美好、光洁。 

4.答案:从水光山色、柳条麦田、游人、鱼鸟几个方面来描写满井;抓住了初春乍暖还寒、    万物复苏的特点。

5.答案示例:“若脱笼之鹄” 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初春时节人们走进大自然的舒畅、自由的心情。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曰:“五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颢,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即,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节选自《宋史·杨时传》)

[注释]①[时]指杨时,宋朝进士。②[颢]即程颢,与其弟程颐均为宋代哲学家、教育家。③[颖昌]地名。④[南]带往南方。⑤[赴]同“讣”。⑥[瞑]闭眼。⑦[游酢]人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无从书以观        

②从乡之先达执经问     

③而以赴告同学者。     

④颐既           

2.翻译的文中画线的语句

(1)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思想情感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内容:

思想情感:

4.甲乙两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1.①致:引来,得到;

②叩:询问,请教;

③书:书信;

④觉:醒,睡醒。

2.①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②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3.⑴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⑵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

4.不相同。甲文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老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道”的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入(窗户)B.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1.A   2.D  3.C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月色入。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3.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①门 

2、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答案略

3、答案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