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3.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 ②靡(mǐ):没有。 ③暧():隐蔽。 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 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1.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2. D

3. C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②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A. “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B. “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 选文第①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 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2. 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

(2)夫大国,难测也--

(3)望其旗靡--

1. A

2. (1)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1-4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 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通风换气 B. 政通人和 C. 通宵达旦 D. 博古通今
2.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1>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1>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林尽水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2. 答案:(1)顺(沿)    (2)整齐的样子
3. 答案:
(1)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3)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 答案要点:(1)活动  (2)穿戴  (3)心情

(甲)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口技》

(乙)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夫呓语 其真不知马也B.当是时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既而儿醒 而计其长D.为人五 不足为外人道也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妇抚儿乳:------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两段文字中各有一个表示评价和赞美的句子,写出并翻译。

(甲)文-------

(乙)文---------

4.选文中提到的口技和微雕都属于民间技艺。除此之外,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写出一种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1. B   

2.①喂奶。  ②通“拣”,挑选。

3.(甲)文:众妙毕备。  各种妙处都具备(或“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

  (乙)文:嘻,技亦灵怪矣哉!  啊,技艺真是太奇妙了!·

4.举例:剪纸、踩高蹄等。

三里之城,七里之邦,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环:_____________ 池:__________

  2.第一段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强调了守城一方占有哪些有利条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围    护城河

2.天时不如地利

3.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当其租人 当:__________________

(2)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嗣:_________________

(3)貌若甚戚者 戚:_________________

(4)故为之说 说: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若毒之乎B.太医以王命聚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岁赋其二 更若役,复若赋D.又安敢毒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翻译“君将哀而生之乎”和“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两句为现代汉语。

译文:(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最能反映蒋氏内心沉痛之情,打动作者的是哪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抵,抵作;(2)继承;(3)悲伤;(4)写(这篇)“说”。

2 A(B中前一个“以”表示“用”,后一个是“而”、“来”的意思;

C中“赋”有“征收”和“赋税”二义;D中“毒”有“怨恨”和“祸害”二义)

3(1)您会可怜(哀怜)我而让我活下去吗? 错译、漏译“君”、

4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已居矣,又安敢毒耶?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者臣来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 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 用:用处

2.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用”是“物资”、“财物”之意)

2 1lp使马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3 (做事)方向错了,条件越好,结果越糟。(大意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1至4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1.A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4.旷达

阅读《醉翁亭记》中的片段,回答1-5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这个片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下面各组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往来而不绝者 B.临溪而渔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莅临指导

C.宴酣之乐 D.泉香而酒洌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杂然而前陈者

3.将“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看,对作者在这个片段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之乐B.与民同乐

C.被贬后的抑郁心情D.“醉”与“乐”的和谐统一

5.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展露的“________,________”旷达胸襟。

1。①滁人游 ②太守宴 ③众宾欢 ④太守醉

2。B

3.(背东西的人在路途中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4.B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阅读下文,完成1-2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于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品行的追求,对_________世风的厌恶。

1.(1)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自污泥而不受沾染(污秽)。

(2)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2.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追名逐利。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