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日:“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哆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司传视,皆日:“稀世之珍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弗__________

②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易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斫而为琴,弦而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之侨做了哪些事,使得乐官们都认为这琴是“稀世之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讽刺和批评了哪种社会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不,不是   ②交易,买

2.①把(良桐)砍下来,做成琴,安上弦弹奏。

②经过一年把琴从土里刨出来,抱着它来到集市上。

3.“作断纹”;“作古款”;“匣而埋诸土”。)

4.作者讽刺和批评了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不良现象;

阅读下面《谈骨气》文中节选文字,回答1-3题。

①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②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③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人,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1.第①②段是文章的引论部分,其中能简明、准确地概括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  )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B.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C.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D.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2.第③段的论证所选取的角度是

A.富贵不能淫  D.贫贱不能移  C.威武不能屈D.此之谓大丈夫

3.第③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对比论证  B.道理论证  C.举例论证  D.比喻论证

1.B

2.A

3.C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言文片断,回答1一5题。

[甲]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人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乙](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①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②。”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注释:①即:如果。②用坚其意: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猜想,指让胡人相信李广是来诱敌的。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1)广家世世受射( ) (2)因复更射之( )

(3)吾去大军数十里( ) (4)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

2.结合所学过的课文《李广》中的语句“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揣摩乙文画线句中“陈”的意思并加以解释。

陈: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译文:                                       

(2)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译文:         

                                  

4.从甲文的文字来看,李广不仅关爱士卒,而且武艺高强,精于         ;从乙文的文字来看,他还具有              的性格特点。

5.乙文的叙事具体而生动,甲文也有表现这样特点的文字,请在文中用直线画出来。

1.传授 它,代石 距离 跑

2.“阵”的通假字,是布阵的意思。

3.(1)(他)执法宽大,不苛待部下,士兵因此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劳。(2)敌人很多而且离我们很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呢?

4.射术(射箭) 机智勇敢(第二处必须答出“机智”或体现有智谋、有胆识的意思)

5.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人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至4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母色 义正辞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
3.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答:

4.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2) ;(3)

1.A  (A致:取得/集中  B益:更加  C患:忧虑  D辞:言语)

2.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

3.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

4.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刘沈处世

刘凝之为人认所著履,即与之。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

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

“非卿履耶?”笑而受之。

此虽小事,然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节选自苏轼《志林》)

【注释】①为:被。 ②所著履:穿的鞋。

(1)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

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

(2)作者认为“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的理由是什么?

答:

(1)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日|是卿履耶|即与之。

(2)刘凝之冷漠傲慢,不肯取回原鞋,不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对方很尴尬。沈麟士宽厚待人,坦然取回原鞋,使偶然失误而认错鞋的邻人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

阅读:

[甲]公(鲁庄公)与之(指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公将驰之 驰: ②望其旗靡 靡:

③三军可夺气 气: ④朝气锐 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

②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用句中原文回答)

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

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1.答案:①驱车(追赶)②倒下③士(元)气④锐利(饱满)

2.答案:①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②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

3.答案: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4.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

答案要点:①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  ②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③运用正确的

战略战术。等等。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1-3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释] ①王子猷:书法家王羲之之子。②山阴:今浙江绍兴。③《招隐》:左思的一首田园诗。④剡:读shàn,今浙江嵊县。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造饮辄尽

③不戚戚于贫贱

④人问其故

2、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译:

②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

译:

3、试举例说出陶渊明、王子猷共同的性格特点。

1、①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见解  ②往,到  ③忧愁的样子  ④原因

2、①他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②走了一夜才到,但是到了(戴安道的)门前并没有进去反而回去了。

3、都具有率真放达的性格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1-5小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申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一-----, 根本原因足---一

4、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1.(1)逃亡(2)去、往

2.扶苏因为屡次劝戒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3.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4.答案要点:(1)士兵陈胜的敬畏 (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3)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5.答案要点:(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文言文阅读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第1-5题。
①若夫淫雨露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圆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悲者矣。
⑦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僧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馋谗畏讥 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山岳潜形 潜:--
(2)薄暮冥冥 薄:--
(3)把酒临风 把:--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 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用原文语句填空。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 , “退”指的是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
5.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 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1.D
2.(1)隐没 (2)迫近 (3)持、执 (4)曾经
3.(1)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5.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阅读文言文,完成1-4小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2、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3、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哪句话?

4、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填在答题卡的括号内。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治理国家  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2.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来节奏感很强。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A 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