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小港渡者》,完成问题。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扑。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作者:【清】周容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课外文言文专号》

【注释】

①小书童。 ②关闭。 ③同“仆”,跌倒。

④上锁。牡,锁簧。⑤若有所失的样子。

⑥其,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即“大概”“或许”的意思。犹是,如同这样。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小港渡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哪些启发?

1.我没有听从渡者的忠告而没有能及时回城。

2.渡者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他能够“熟视”书童,看出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3.欲速则不达,或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或要善于吸取经验教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甲】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为学》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令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蜀之鄙有二僧 鄙________

②即更韵目相待 更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子何恃而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乙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段文字蕴含着同一个道理,试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边境   ②重新

2.①你凭什么去呢?    ②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3.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

4.成功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 苟________

②由是则亩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为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举一例,谈谈你对“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而”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苟且    ②做,采用

2.①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②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3.本段文字提出并阐明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4.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例如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宁死不降、舍生取义,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日:“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哆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司传视,皆日:“稀世之珍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弗__________

②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易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斫而为琴,弦而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之侨做了哪些事,使得乐官们都认为这琴是“稀世之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讽刺和批评了哪种社会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不,不是   ②交易,买

2.①把(良桐)砍下来,做成琴,安上弦弹奏。

②经过一年把琴从土里刨出来,抱着它来到集市上。

3.“作断纹”;“作古款”;“匣而埋诸土”。)

4.作者讽刺和批评了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不良现象;

阅读下面《谈骨气》文中节选文字,回答1-3题。

①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②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③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人,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1.第①②段是文章的引论部分,其中能简明、准确地概括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  )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B.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C.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D.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2.第③段的论证所选取的角度是

A.富贵不能淫  D.贫贱不能移  C.威武不能屈D.此之谓大丈夫

3.第③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对比论证  B.道理论证  C.举例论证  D.比喻论证

1.B

2.A

3.C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言文片断,回答1一5题。

[甲]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人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乙](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①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②。”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注释:①即:如果。②用坚其意: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猜想,指让胡人相信李广是来诱敌的。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1)广家世世受射( ) (2)因复更射之( )

(3)吾去大军数十里( ) (4)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

2.结合所学过的课文《李广》中的语句“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揣摩乙文画线句中“陈”的意思并加以解释。

陈: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译文:                                       

(2)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译文:         

                                  

4.从甲文的文字来看,李广不仅关爱士卒,而且武艺高强,精于         ;从乙文的文字来看,他还具有              的性格特点。

5.乙文的叙事具体而生动,甲文也有表现这样特点的文字,请在文中用直线画出来。

1.传授 它,代石 距离 跑

2.“阵”的通假字,是布阵的意思。

3.(1)(他)执法宽大,不苛待部下,士兵因此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劳。(2)敌人很多而且离我们很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呢?

4.射术(射箭) 机智勇敢(第二处必须答出“机智”或体现有智谋、有胆识的意思)

5.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人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至4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母色 义正辞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
3.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答:

4.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2) ;(3)

1.A  (A致:取得/集中  B益:更加  C患:忧虑  D辞:言语)

2.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

3.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

4.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刘沈处世

刘凝之为人认所著履,即与之。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

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

“非卿履耶?”笑而受之。

此虽小事,然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节选自苏轼《志林》)

【注释】①为:被。 ②所著履:穿的鞋。

(1)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

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

(2)作者认为“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的理由是什么?

答:

(1)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日|是卿履耶|即与之。

(2)刘凝之冷漠傲慢,不肯取回原鞋,不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对方很尴尬。沈麟士宽厚待人,坦然取回原鞋,使偶然失误而认错鞋的邻人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

阅读:

[甲]公(鲁庄公)与之(指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公将驰之 驰: ②望其旗靡 靡:

③三军可夺气 气: ④朝气锐 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

②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用句中原文回答)

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

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1.答案:①驱车(追赶)②倒下③士(元)气④锐利(饱满)

2.答案:①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②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

3.答案: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4.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

答案要点:①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  ②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③运用正确的

战略战术。等等。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1-3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释] ①王子猷:书法家王羲之之子。②山阴:今浙江绍兴。③《招隐》:左思的一首田园诗。④剡:读shàn,今浙江嵊县。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造饮辄尽

③不戚戚于贫贱

④人问其故

2、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译:

②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

译:

3、试举例说出陶渊明、王子猷共同的性格特点。

1、①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见解  ②往,到  ③忧愁的样子  ④原因

2、①他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②走了一夜才到,但是到了(戴安道的)门前并没有进去反而回去了。

3、都具有率真放达的性格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