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完成1-6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②段的段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③段中各有一个错字,请将这两个错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第②段的错字是:_________ 应改为:__________

   第③段的错字是:_________ 应改为:__________

  5.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辄:___________ (2)弈:__________

  6.第③段写了哪些人?请用二个宁概括他们共同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环滁皆山也

2.(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3.朝暮、四季(时)的不同景色,乐趣无穷。

4.“瞑”改为“暝”。“冽”改为“ 洌”。

5.(1)就       (2)下棋

6.写了滁人(游人)、太守、众宾。他们共同的心情是“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2)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1) 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

(2)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或片断,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所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1、依据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各写一个成语。

①北顾黄河之奔流     (             )

②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

3、者说:“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所为?”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1、①举例:顾名思义 顾影自怜 顾左右而言他 顾盼生姿  

②举例:恃才傲物 恃强凌(欺)弱  恃才矜己

2、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没有不读的,但是(那些)都是古人的陈迹。

3、略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而就罪

[注]①藉:垫、衬。②惠:即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1、下列句中加点的“以”,跟“以杖击之”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徐喷以烟           D.、不以千里称也

2、解释加线的句子中文中的含义。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而就罪。

3、李惠是怎样的一个人?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来?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

1.C

2、(李惠)让两个相争的人看(从羊皮上)打下的盐粒,背柴的人就主动接受惩罚。

3、李惠是一个仔细、认真、聪明、机智的人,

语句:“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

4、提示:①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②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

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文选自《第六册》)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_)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题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得分)。③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③“乡”通“向”,从前。④停止,放弃。⑤天性,天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3)简答题:①道理 举例.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吴广爱人        。  ②尉果广        

 ③广故言欲亡        。 ④陈胜        

2、“以激怒其众”中“以”字和下列句子中哪一项的“以”字意思相同?(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翻译“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译文:                               

1、①向来;平常  ②用鞭、杖或竹板打  ③屡次  ④辅助;帮助 

2、C 

3、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戍守(渔阳)而死的人本来也要十分之七。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

1、“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老马之智可用也。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

1、B 2、B

阅读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的第一段,完成1-4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所欲有甚于生者(     )    帮患有所不辟也(     )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4本文观点广为后人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                  

诗句:                           

1、①比 ②同避,躲避  

2、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就会成为卑鄙无耻的人。  

3、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4、舍生而取义  

第二问答案提示: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4。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注释】①渚:水中小洲。 ②河伯:黄河水神。 ③旋:转。这里是改变的意思。 ④若:传说中北海的海神。 ⑤少:认为……少。 ⑥殆:危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

秋水至(     )   两渚涯之间 (      )

牛马(     )   今我睹子这难也(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写出与本段文字有关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一个的含义。

成语:

含义:

4、请你谈谈读完这则寓言受到的启示。

1、①按时 ②水边 ③同辨,分辨 ④尽,完  

2、①听到一些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②我曾经听人说有人看不起孔子的学问,轻视伯夷的义。 

3、望洋兴叹:本义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力量的,现在用来比喻要做一件事力量(条件)不足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人笑话。  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的人或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4、第一方面:骄傲自满是由于见闻不广造成  

第二方面:围绕着“要虚心”来谈,如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②在事实面前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③即使有点资本也不要骄傲 

第三方面:只有善于自我反省的人,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第四方面:善于比较才能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围绕其中一个方面谈即可)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茎壁丛垩士望壹。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酬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上邪!

2.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束全文,试谈谈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3.你从吕蒙的变化中能悟出哪些道理?

1.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

②我哪里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啊!

2.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折服,而愿意与他深交,既表明了鲁肃爱才、敬才,又从侧面表现了吕蒙学习后才略的惊人长进。

3.①要善于接纳别人好的建议。

②学习能增强自己的才干。

③学习不受年龄、事务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