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0--13题。 (15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解释下列各项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无从书以观 (2)门人弟子其室

(3)持沃灌 (4)白玉之环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文中具体从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


13.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收获?(3分)



10.(4分,每个1分)(1)致——取得、买到     (2)填—— 挤满

(3)汤—— 热水           (4)腰—— 挂在腰间 

11.(4分)(1)(我)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12.(4分)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 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 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 (或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3.(3分)用意(1 分):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收获要点(2 分):(1)不求物质享受;(2)刻苦学习;(3)专心向学。(4)物质上不羡慕,更不攀比。(答对其中二点即可)

林道人诣谢公。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 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②谢公:谢安,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公。③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亡,下文“家难”即指此事。④总角:儿童头结发成小髻,常用以指代儿童。⑤信:传信的人。⑥朝士:朝廷官员。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东阳时总角( ) (2)再信令还( )

(3)而太傅留( ) (4)谢公同坐曰( )

23.根据文意,用“/”把文中画线部分断成三个短句。(3分)

新 妇 少 遭 家 难 一 生 所 寄 唯 在 此 儿

24.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2分)



22.⑴才 ⑵派 ⑶他,代东阳(或谢朗)⑷告诉或“对……说”

评分标准:每词1分,第⑶题只写出“他”,得0.5分。共4分。

23.新妇少遭家难/ 一生所寄/ 唯在此儿 。评分标准:第一处2分,第二处1分,共3分。

24.⑴新病起;⑵一生所寄,唯在此儿。评分标准:两个要点,答到一点得1分。用自己的话表述意对也可。共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9.上文选自《陈涉世家》,作者是 。其所著纪传体史书《____》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在渔阳。

B.陈胜、吴广起义的主要原因是“失期,法皆斩”。

C.陈胜、吴广认为有公子扶苏、楚将项燕的支持,起义是会得到天下人的响应。

D.选文表现了陈胜、吴广卓越的政治见解和才能。

9.司马迁,《史记》(2分,1分1格)10. 如今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夺天下而死好吗?(关键词:亡、等和句式要落实,各占1分)(3分) 11.D(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曾任范县令,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②,我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迁:指调动官职。 ②谴:责问、责备。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我之 ( ) (2)任之日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14.联系上下文,“或阻之”的理由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 的人。(3分)

12.(4分。各2分)(1)承受、承担      (2)离开

13.(3分)(郑板桥)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14.(2分。各1分)没有申报上级,自己决定开仓放粮,\会被追究责任

15.(3分。仅写出其中一点得1分)爱民敬业(或关心百姓疾苦;或爱民如子)、敢于负责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同。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皆服其量

【注释】 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中央官员。④同列:同事。 ⑤量:度量(肚量),气度

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固”的词条有以下各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对“固不如无知也”中“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2分)A.坚固 B.鄙陋C.本来D.通“故”,所以

3.文中两度写了“同列”对那“朝士”的态度,这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4.从文中可以看出吕蒙正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      2. D

3.将同列的愤怒不平与吕蒙正的“佯为不闻”形成对比,更有力地突出了吕蒙正宽容豁达的品质。    4. 吕蒙正是一个心胸开阔、气度非凡、宽容豁达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

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诏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光武得奏,以视霸,曰:“君所使掾①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

后除瑕丘令。吏有檀建者,盗窃县内,意屏人问状,建叩头服罪,不忍加刑,遣令长休。建父闻之,为建设酒,谓曰:“吾闻无道之君以刃残人,有道之君以义行诛。子罪,命也。”遂令建进药而死。二十五年,迁堂邑令。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丞掾皆争,意曰:“罪自我归,义不累下。”遂遣之。广敛母讫,果还入狱。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

显宗即位,征为尚书。时交趾太守张恢,坐赃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帝怪而问其故。对曰:“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此赃秽之宝,诚不敢拜。”帝嗟叹曰:“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转为尚书仆射。

时,诏赐降胡子缣②,尚书案事,误以十为百。帝见司农上簿,大怒,召郎,将笞之,意因入叩头曰:“过误之失常人所容若以懈慢为愆则臣位大罪重郎位小罪轻咎皆在臣臣当先坐。”乃解衣就格。帝意解,使复冠而赦郎。

意视事五年,以爱利为化,人多殷富。以久病卒官。(选自《后汉书·钟离意传》有删改)

[注]①掾:属官;属员。②缣:细绢。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诏部送徒诣河内 前往,到……去

B.意屏人问状 使(人)退避

C.时交趾太守张恢,坐赃千金,征还伏法 因犯…罪,触犯法律

D.帝怪而问其故 责怪,不满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闻无道之君以刃残人 ②以资物簿入大司农

B.①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 ②意遂于道解徒桎梏

C.①县不得已与之 ②与克期俱至

D.①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 ②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钟离意“仁于用心”的一组是

①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 ②遂令建进药而死

③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 ④不忍加刑,遣令长休

⑤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 ⑥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

A.①②⑥B.②③④C.①③⑥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大司徒侯霸公府时,钟离意命令属下遣送囚徒,当时正值寒冬,钟离意就动员弘农县给囚徒制作棉衣,县里不得已照办了。

B.面对服罪的檀建,钟离意没有处罚他,而是力排众议放他回去休长假。檀建回家后,父亲认为儿子的罪过应当以命相抵,就让他服药而死。

C.钟离意接受班赐之物后不拜谢,皇帝觉得他很清正,不但不怪罪,反而加赏他库钱三十万作为奖励。

D.防广吃官司坐牢,其间母亲病亡,防广哭泣不食。钟离意被他的孝心感动,就把他放走了。防广安葬母亲后,果然回来坐牢,最终也被免除了死罪。

9.断句和翻译。( )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

过误之失常人所容若以懈慢为愆则臣位大罪重郎位小罪轻咎皆在臣臣当先坐。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罪自我归,义不累下。

②此赃秽之宝,诚不敢拜。

5.D(怪:觉得奇怪)

6.B(A用;把。

B.都是介词,“在”。

C.动词,交给;介词,和、同。

D.副词,竟然(如此);连词,于是,就。)

7.C(②是“间接”表现。⑤说的是钟离意不受贪赃之物,表现其清正。)

8.D(A.不是钟离意命令属下遣送囚徒,而是皇帝命令大司徒属下。B.“力排众议”无中生有。

C.“委地”表示不接受班赐;不是“加赏”,而是“改为赏赐”。)

9(1)过误之失/常人所容/若以懈慢为愆/则臣位大/罪重/郎位小/罪轻/咎皆在臣/臣当先坐(每错2处扣1分。“位大”“位小”后不断开亦可)

(2)①如果获罪,由我一人承担;我坚守信义,决不连累大家。(译对“归”、“义”、句意各1分)②这些东西是贪赃受贿得到的宝物,(我)确实不敢接受。(“此赃秽之宝”译为判断句得1分,译对“诚”“拜”各得1分)


阅读冯梦龙的《巴东下岩院主僧》一文,完成7一10题。

巴东下岩院主僧,一青磁碗,携,折花供佛前,明日花满其中。更①少米,经宿,米亦满;钱及金银皆然。自是院中富盛。院主年老,一日过江简②田,怀中取碗掷于中流。弟子惊愕,师曰:吾死,汝辈宁③能谨饬自守④乎?弃之,不欲使汝增罪也。

【注】①更:换。②简:选。③宁:难道。④谨饬自守:自己谨慎地遵守。饬chì谨慎。

7、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一青磁碗( ) ②携( )

③更少米 ( ) ④不欲使汝增罪也(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弃之,不欲使汝增罪也

A. 至之市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故时有物外之趣D.鞭数十,驱之别院

8.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 分)

 明 日 花 满 其 中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自是院中富盛。

译文:

⑵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

译文:

10.说说文中下岩院“主僧”的言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

7.

⑴①拾到。②回去。③放。④让。⑵D

8 .明日/花满其中(划错位置即不得分)

9.⑴从此以后,下岩院的僧侣生活富裕多了。(自是:从此。富盛:富裕。两个关键词,一个1分)⑵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张、明、察、秋毫等四个关键词,一个半分)

阅读《公输》选文,完成1-3小题。

公输(节选)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请用“/”给选文的第二段文字断句。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

②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②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1.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2 .①这个消息(或这件事)  ②聪明 

3.①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将要拿去攻打宋国。  ②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的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明白事理。

阅读《刺客列传》选文,完成1-3小题。

刺客列传(节选)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①。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②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③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④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⑤就⑥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⑦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⑧,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①败北:战败。②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③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④坏:倒塌。⑤北面:面朝北。⑥就:趋向,回到。⑦倍:通“背”,违背。⑧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勇力事鲁庄公。( )

②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②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通读全文,你认为曹沫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1.①替……做事(或侍奉)  ②结盟(会盟或订约) 

2.①曹沫是鲁国的将领,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  ②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他。 

3.具有胆气过人,精于谋划,以死卫国的性格特点。

阅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缦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 ) (2)俟其欣悦( )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绮绣(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战于长勺
B.当余之从师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足肤皲裂而不知 气可以养而致
D.以衾拥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5、选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 (1)跑(或:赶快) (2)等待(或:等到) (3)寄居(或:居住、住在) (4)通"披"

2、B

3、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4、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意对即可。 )

5、记叙、议论 本文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写得生动、感人,这样写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勤且艰”的读书生活和苦学态度,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劝勉晚生刻苦学习的目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