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分宁: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委:抛弃,扔弃。 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 有狱久不决 狱( ) (2)囚得免 得(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
14.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3分)
15.联系全文,对“王逵最终所明白的道理”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周敦颐善于断案,才智在自己之上。
B. 周敦颐为人正直,刚正不阿,自己拗不过他。
C. 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
D. 为人不能太残酷凶悍,要善意待人。
12.(2+2分)(1)案件 (2)得到、获得、得以
13.(2分)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该死,王逵想要严厉地惩办他。(关键字:法、深)
14.(3分)王逵对囚犯的量刑不公正,还不听取周敦颐的意见。
15.(3分)C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 课文选自根据鲁史而写的《 》,“齐师伐我”中的“我”指春秋时期的 国。(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11.下列不属于从节选文字中获取的信息的一项是 。(3分)
A. 鲁庄公对神灵很虔诚,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B. 肉食者鄙视下层百姓,阻挠百姓参与谋划国家大事。
C. 鲁庄公能把养生的东西分给他人,可见他能做到礼贤下士。
D. 能否“取信于民”是战争胜败的关键。
9.(2分)左传 鲁国
10.(3分)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可以凭借它打一仗。
11.(3分)B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
5、解释加点的词 :(4分)
太丘舍去 尊君在不
去后乃至 元方入门不顾
值胡贼攻郡: 吾今死矣,子可去: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远来相视:
6.翻译:(4分)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7.阅读甲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2分)
8.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胡贼退兵的原因。(2分)
5、 舍:丢下; 不:否; 乃:才; 顾:回头看; 值:恰逢,正赶上;
去:离开; 委:丢下; 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
6、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定了一起走,却丢下别人走了。
朋友身体有病,不忍离开他,宁愿用我的生命代替友人的生命。
7、只要言之成理,从多角度回答均可
8、被荀巨伯舍生取义的精神所感动
阅读下面一篇课外文言文,完成23—25题。(6分)
纯孝之报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②焦饭,归以遗③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④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⑥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铛(chēnɡ):平底浅锅。 ②贮录:储存,收存。 ③遗(wèi):给予。 ④袁府君:袁山松,晋朝吴郡太守,孙恩攻沪渎,袁山松固守,城陷而死。 ⑤未展:来不及。 ⑥军人:这里指官军。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母好食铛底焦饭 ⑵袁府君即日便征
24.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25.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2分)
23.⑴吃 ⑵出征
24.每次煮饭,(陈遗)就把焦饭收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25 .示例一:焦饭有情,孝心无价。 示例二:至孝的故事就像故乡的小河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中。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一国尽服紫
齐桓公好服紫①,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②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君甚恶紫之臭③。’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
于是日,郎中④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注:①紫:紫色,这里指紫色的衣服。②素,没有染色的丝织品。③臭:气味。④郎中:官名,这里代指宫中。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齐桓公好服紫 ( ) (2)君欲止之(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于是日,郎中莫衣紫。
14.文中与“紫贵甚”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2分)
15.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居高位者在生活上不能追求奢华。
B. 做臣子的应该敢于进谏,并善于进谏。
C.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改变不良现象。
D. 上行下效,要改变不良现象必须从上做起。
12.(4分)(1)喜欢 (2)制止、使……停止 13.(3分)就在这天,宫中没有人穿紫衣了 14.(2分)五素不得一紫 15.(3分)D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捕蛇者说(节选)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9.《捕蛇者说》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谨食之,时而献焉。
11.节选文字通过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与乡邻“________”作对比,表现了________。(3分)
9.(2分)柳宗元 10.(3分)(我)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就把它献上去 11.(3分)旦旦有是(1分) 老百姓在苛政统治下生活的悲惨和绝望(2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忌不自信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①朝服衣冠 ②有时朝发白帝
C.①闻寡人之耳者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①时时而间进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0.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11.写批注是品读文章的好方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参考示例,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写批注。(4分)
示例: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批注: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邹忌进谏的结果。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有善于劝谏的忠臣,有广开言路的君主,何愁不能“战胜于朝廷”?
(1)暮寝而思之。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我选第 句,批注:
12.邹忌进谏齐王,《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后主刘禅,他们采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这对我们与人交往有何启示?(4分)
答:
9.B(A①相信 ②信用;B均意为“早晨”; C①使……听到 ②听见; D①偶然、间或 ②参与。)
10.(4分)(1)由此看来,大王你受蒙蔽很深了。(2分)
(2分)(2)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看得上等奖赏。(2分)
11.(4分)(1)围绕“有自知之明”或“善于思考”来批注。示例: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真实一个善于自省的君子。(4分)
(2)围绕“进谏的人多”和“齐国的积弊多”批注。示例:进谏的人真多,齐国的积弊也真多!君主只要广开言路,官吏百姓就敢于说真话,国家政治就会清明。(每点2分,共4分)
12.(4分)邹忌采用了以事设喻委婉规劝的方法,诸葛亮采用了直言劝谏的方法。(2分)启示:①说话时要看对象;②要讲究说话的方式。(2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0--13题。 (15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解释下列各项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无从致书以观 (2)门人弟子填其室
(3)持汤沃灌 (4)腰白玉之环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文中具体从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
13.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收获?(3分)
10.(4分,每个1分)(1)致——取得、买到 (2)填—— 挤满
(3)汤—— 热水 (4)腰—— 挂在腰间
11.(4分)(1)(我)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12.(4分)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 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 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 (或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3.(3分)用意(1 分):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收获要点(2 分):(1)不求物质享受;(2)刻苦学习;(3)专心向学。(4)物质上不羡慕,更不攀比。(答对其中二点即可)
林道人①诣谢公②。东阳③时始总角④,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 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⑤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⑥见!”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②谢公:谢安,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公。③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亡,下文“家难”即指此事。④总角:儿童头结发成小髻,常用以指代儿童。⑤信:传信的人。⑥朝士:朝廷官员。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东阳时始总角( ) (2)再遣信令还( )
(3)而太傅留之( ) (4)谢公语同坐曰( )
23.根据文意,用“/”把文中画线部分断成三个短句。(3分)
新 妇 少 遭 家 难 一 生 所 寄 唯 在 此 儿
24.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2分)
22.⑴才 ⑵派 ⑶他,代东阳(或谢朗)⑷告诉或“对……说”
评分标准:每词1分,第⑶题只写出“他”,得0.5分。共4分。
23.新妇少遭家难/ 一生所寄/ 唯在此儿 。评分标准:第一处2分,第二处1分,共3分。
24.⑴新病起;⑵一生所寄,唯在此儿。评分标准:两个要点,答到一点得1分。用自己的话表述意对也可。共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9.上文选自《陈涉世家》,作者是 。其所著纪传体史书《____》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在渔阳。
B.陈胜、吴广起义的主要原因是“失期,法皆斩”。
C.陈胜、吴广认为有公子扶苏、楚将项燕的支持,起义是会得到天下人的响应。
D.选文表现了陈胜、吴广卓越的政治见解和才能。
9.司马迁,《史记》(2分,1分1格)10. 如今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夺天下而死好吗?(关键词:亡、等和句式要落实,各占1分)(3分) 11.D(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