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5-7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陶渊明集》)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

每有意 媵人持沃灌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造饮辄尽

7.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了自己少年求学时的“乐”,而《五柳先生传》中也写到了五柳先生的“乐”。结合两篇文章,谈谈你心中的快乐是怎样的。(4分)

5.体会、领会;热水。

6.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去喝酒就喝个尽兴。

7.宋濂求学时尽管学习及生活条件都很恶劣,但他在学习中获得了知识,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而五柳先生虽然家贫,但他从自己的志趣中得到了满足,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我认为真正的快乐就应该是这样,不是来自物质的享受,而是源自精神世界的追求。一个人只有在精神世界中有所追求、有所收获,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6---9题

①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②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妇抚儿( ) 众妙备( )

7、翻译下面句子。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2分)

翻译: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2分)

翻译:

8、选文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写了听众的表情、反应,如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试分析句中加点词的妙处。(2分)

9、文中提到的口技属于民间技艺。除此之外,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写出一种并说明喜欢的理由。(2分)

答:

6、乳:喂奶       毕:全、都。(2分)

7、(1)全场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表演)妙极了。(2分)

(2)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地坐正了身子。(2分)  

8、“伸颈”“侧目”说明听众听得入神,写出了听众全身贯注的神态;“微笑”“默叹”写出了听众的赞许。(分析出一处即可给1分)说明表演生动逼真,侧面烘托出表演者的技艺高超。(2分)

9、吹口哨,踩高跷,变脸 ,捏泥人等(自主写出理由)(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8、请翻译下列句子。(2分)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9、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3分)

10、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你受到了什么启发?(2分)

7、(1)文采和道理(2)“扳”通“攀”牵,引

         8、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很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成为普通的人恐怕都不容易吧。

         9、(1)指物作诗立就。(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3)泯然众人矣。(用自己的话回答也是可以的。)

        10、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启发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3-5题。(11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3.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粥而读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以水沃面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  

3. 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①吃   ②往往,总是 (4分)  

4.①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以”、“已任”各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共3分)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妻子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共2分)  

5.岳阳楼记   揭示主题(各1分,共2分)  

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29-32题。(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心也( )

(3)今人曰( ) (3)何( )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1.【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 ,其次论证了 ,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4分)

32.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

29.患:祸患,灾难    是:这、这样    谓:对……说    故:缘故、原因

评分说明:每空1分,共4分

30.(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评分说明:关键词翻译正确,语句通顺,意同即可。每小题2分,共4分

31.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取义   天下不如生命珍贵   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

评分说明:每空1分

32.“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1分,答到“正义、大义”均可得1分)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击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杈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侯,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快战:痛快地打一仗。②指王翳:指项王给王翳看。王翳,汉将。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项王军壁垓下 壁:安营扎寨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归属

C.项王自度不得脱 度:估计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3分)

译文: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3分)

译文:

5.文中第三段反映了项羽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4分)

答:

3.(2分)B(“属”:跟随)

4.(6分)

(1) (3分)即使江东父老怜爱我并拥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大意正确计 2分,落实“怜”的意思计1分)

(2) (3分)我听说汉军用千金来悬赏购买我的人头,并给予万户封地,我就送你这个恩惠  吧。(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德”的意思计1分)

5.(4分)心理:愧对父老乡亲,不愿苟且偷生。(2分)性格特点:勇武与豪放。(2分)  (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28—33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8.本文选自《 》,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人。标题中的“讽”是 之意。“纳”是接受、采纳之意。(2分)

29.请选出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 )(2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30.请选出加点字的注音、注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服衣冠(zhāo早晨) 皆于齐(cháo朝见)

B.时时而进(jiàn间或、偶然) 肉食者谋之,又何焉(jiàn参与)

C.吾与徐公美(shú谁) 公来,视之(shú仔细)

D.年之后(qī几乎) 王之甚矣(bì受蒙蔽)

3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

危急存亡之秋也 不宜偏,使内外异法也

朝廷臣莫不畏王 王曰:“善”。乃下令……

辍耕垄上 行积德

32.翻泽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翻泽:

33.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28.《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也可)            劝谏(讽谏)(以讽喻的形式规劝或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2分)

    29.C(2分)             30.D(2分)             31.A(2分)

    32.能在公众场所议论我(君王的过失),使我听到的人,获得下等奖赏。(“于市朝”、“闻”各1分,共2分)

    33.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

        ①齐国有邹忌这样敢于并善于劝谏君王的忠臣;

        ②齐威王能够接受和采纳群臣的劝谏和意见。(意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17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根据语境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4分)

①而置之其坐:___ __ 。 

②反归取之:___ __ 。 

3、翻译句子: (4分)

①何不试之以足?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4、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3分)

1、(1)①量(量长短) ②尺寸(量好的尺寸)(2)①到……去②尺寸

2、(1)“坐”同“座” (2)“反”同“返”

4、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画龙点睛、狐假虎威等等。

东坡食汤饼(9分)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注释】 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

⑤鬻(yù):卖。⑥恶(cū):通“粗”。⑦箸(zhù):筷子。⑧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①恶不可( ) ②尔尚咀嚼耶 ( ) ③秦少游之( )

24、选择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 B.昂首观之

C. 心之所向 D.学而时习之

25、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26、从苏东坡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2分)

23.(3分)(1)吃;(2)想 (3)听说,听见    24.(2分)C

25.(2分)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26.(2分)豁达(乐观、洒脱)或幽默、乐观、开朗的人

《论语》十则(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9、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 不亦乎( ) ②省吾身( )

③ 死而后( ) ④ 恕乎 ( )

20、选择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 学而时习之 B.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 择其善者而从之 D. 学而不思则罔

21、解释下列句子。(2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2、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2分)

19.(4分)(1)“说”通“悦”,愉快;(2)泛指多次 (3)停止 (4)大概,也许

20.(2分)D  21.(2分)(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22.(2分)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长处或优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