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节选自《陈太丘与友期》)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

7、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2分)

A.、元方年七岁/故有物外之趣

B.、三人,必有我师/陈太丘与友期

C.、日中不至,则无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也

D.、谢太傅寒雪内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

8、文段中,“□□□□”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友人至而不见太丘,“□□□□”是友人发怒的原因。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针锋相对,致使“友人惭”。由此可知“□□”和“□□”是本文的核心。(用原文的语句填空)(2分)

9、文中蕴涵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3分)

答:

6.(3分)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人家就走了。(其中“期”、“ 委”、“ 去”三个词翻译不准确者各扣0.5分)

7、(  B )(  C )

8.(2分)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相委而去          无信  无礼

9.(3分)从做人要讲诚信、知错能改、要懂礼仪等方面谈都可以(1分),要联系实际谈才能给满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 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8.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的地方。(1分)

元方 入 门 不 顾

9.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6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

③尊君在不 ( ) ④相委而去 ( )

⑤下车引之 ( ) ⑥元方入门不顾 (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何理解“友人惭,下车引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尾写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①元 方 /入 门 /不 顾(1分)

9.①约定   ②才  ③通“否”   ④丢下   ⑤拉    ⑥回头看

10.过了中午还没有来,太丘就不再等候走了,离开后那朋友才来。(3分)

11.知道自己错了想表示歉意(意对即可)

12.开放性试题。只要能说出理由,答“失礼”与“不失礼”都对。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邹忌齐王纳谏( )

(2)臣之妻臣( )

(3)下令( )

(4)寡人之耳者( )

21.用现代汉语解释“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个句子。(2分)

22.“群臣吏民”进谏的三种方式依次是什么?请用文段中的词语回答。(3分)

23.结合课文分析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20.(1)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偏爱  (2)于是  (3)使……听到

21.满一年以后,(人们)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22.面刺上书谤讥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在文中找出相关词语即可。

23.齐王是一个为了修明政治,善于开言路,从谏如流,行动果断的君王。

  解析:时齐王的分析认识应该从他对待劝谏的态度来进行。能听取不同意见,并采取奖励措施来激励人们提建议,这些都是为了齐国的发展强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10分)

农 夫 耕 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③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②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注释】①息:呼吸。 ②术:方法。 ③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行者解衣下田( ) (2)气汗雨 ( )

(3)农夫曰 ( ) (4)行者服而退(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甚矣,农之惰也!

(2)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

10.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2分)

8.(4分)(1)行者:过路的人 。            (2):尽、完 。

(3):告诉、对……说。         (4)退:走了、离开。

9.(4分)(1)译文:农夫太懒惰了。或:太懒惰了,农夫。(“甚”、“惰”各1分)(2分)

(2)译文:不是耕田难,是你的方法错误(不对)啊!(“乃”1分)(2分)

10.(2分)

示例一: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的)。(摘录原句“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只给1分)

示例二: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或: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示例三:实践胜于说教。

示例四:事非经历不知难。(言之有理即可)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做13~16题。

〖甲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乙文〗一人贫苦特甚,生平虔奉①吕祖,吕祖乃吕洞宾②也,相传为dào jiāo 之祖也。吕祖感其诚,一日忽降至其家,见其家徒四壁,不胜悯之,因伸一指,指其庭中磐石③。俄顷,粲然④化为黄金,曰:“汝欲之乎?”其人再拜曰:“不欲也。” 吕祖大喜,谓:“子诚能如此,无私心也,可授以大道。”其人曰:“不然,吾欲汝之指头也。”吕祖倏⑤而不见。

注释:①虔奉:虔诚地供奉。②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过海的神仙之一。③磐石:大石头。④粲然:鲜明的样子。⑤倏:极快地,忽然。

1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项是()(1分)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高可二黍许

B.期在必醉 陈太丘与友期

C.吕祖倏而不见 倏尔黄烟四起

D.子诚能如此 此诚不可与争也

14.翻译。(3分)

衔觞赋诗________________

不戚戚于贫贱________________

见其家徒四壁,不胜悯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文中最能概括五柳先生的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甲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五柳先生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乙文中吕祖先说“可授以大道”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后“吕祖倏而不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分)

16.请运用比较的方法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请简要比较甲文的五柳先生和乙文的贫苦者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中的五柳先生和《醉翁亭记》中的醉翁同是饮酒,他们的用意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说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在阅读中人们往往又强调理解阅读,这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C 14.一边喝酒一边做诗 不为贫贱而忧愁 看见他家只有四面墙壁,非常贫苦,不禁怜悯他。15.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安贫守志(乐道) 觉得那个人无私心 厌恶那个人贪心不足 16.(1)相同的是都很贫穷,不同的是,五柳先生只求喝醉并不贪心,是安贫乐道的隐士因而受人尊敬;乙文中的贫苦者则因贪心不足而未果。(2)五柳先生是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醉翁则是以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3)不设统一答案。示例:不矛盾,因为前者是从积累方面而言,后者从阅读理解方面而言,都是较好的读书方法,主要看适用性。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课文《核舟记》)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摘自《独醒杂志》)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2分)

(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_)

(2)旦而过之,轴必坠地(____________)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______)(2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泉香而酒洌

B.而竖其左膝 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C.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祭以尉首

D.作鼠一轴,献之县令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2.翻译。(2分)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6分)

甲乙两段都是介绍古代艺人技艺精湛的文字。甲文段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人中突出了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__________________ ”的主题。作者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技能之精湛。乙文段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画作的精美,这种写法属于_______________。

10.(1)弯曲 (2)早晨

11.D 12.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13.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动作 大苏泛赤壁 人物姿态、神情 逼真 猫的反应 侧面烘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4题。(12分)

王烈传

王烈字彦方,太原①人也。少师事陈寔②,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③。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问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④而反,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王烈传》)

【注释】①太原:郡、国名,今太原市西南。②陈寔(shí):字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③端:古布帛长度单位。④涂:通“途”,道路。

9.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分)

后 有 老 父 遗 剑 于 路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遗(________) (2)或(________) (3)反(________)

11.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少师事陈寔,以义行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王烈“遗布一端”给盗牛者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那些争讼是非曲直的人们为什么都请王烈评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对盗牛者的所作所为有何评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后有老父/遗剑于路 10.(1)给予;赠送 (2)有人 (3)同“返”,返回 11.少年时拜陈寔作老师,以道义德行著称。 12.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 13.因为王烈以道义德行著称,人们在心中都很敬重他,所以请王烈评理。(意近即可) 14.做错了事有耻辱感,有改恶从善的愿望。从他守候遗剑等待老人来寻之事,可见他已弃恶从善。(意近即可)

【参考译文】

王烈字彦方,是太原人。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因为品德高尚,称著乡里。乡里有个盗牛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判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件事。”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是为了激励他改过。”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在剑旁,直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惊奇地询问了守剑人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各位有争辩诉讼是非曲直的事情,将要请王烈评理,有的走到道路上就回去了,有的远远地看到他的房子后就回去了。王烈以品德感动人就像这样啊。三、现代文阅读(30分)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夫难平①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②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③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①平:通“评”,评判,断定。②拊:拍。 ③蹉跌:跌跤,比喻失败。

19.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2分)

2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是( ) 已( )

21.文中哪句话表现出诸葛亮对北伐的态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依据此文和你对诸葛亮的了解,简单地评说一下诸葛亮其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计/……也/……盟/……败/……跌/……帝/……是/……20.是:此,这样。 已:停止。2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2.忠于刘氏父子;决心兴复汉室;有智有勇。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7—20题。(共10分)

(一)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节选自《出师表》)

(二)

宪宗知权文公甚真①。后权长孺知盐铁福建院②,赃污盈积,有司以具狱奏③。上曰:“必致极法。”崔相群④救之云:“是德舆族子。”上曰:“德舆必不合有子弟犯赃,若德舆在,自犯赃,朕且不赦,况其宗从⑤也?”

(选自唐代赵璘《因话录》)

注:①宪宗:唐宪宗。知:交好。权文公:权德舆,由谏官累升至礼部尚书,后人称文公。②权长孺:权德舆本家侄子。知:执掌。③具狱:用来定罪的全部案卷。④崔相群:朝廷命官。⑤宗从:同宗的下辈人。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诚宜开张圣听 诚:_____

(2)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理:_____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段(一)分别从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两方面劝勉后主,并两次用“_____ ”与“_____

”词语反复陈说,恳切告诫。(2分)

20.文段(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文段(一)中哪一句也是说的这个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确实,实在 (2)治理 18.(1)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2)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19. 开张圣听 赏罚公平 宜 不宜20. 执法谨严,不徇私情的治国道理。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14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朝服衣冠,窥镜(照)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王之蔽甚矣(弊端)

D.时时而间进(偶尔)

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徐公来,孰视之 B.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 暮寝而思之

10.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文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C 9.B 10.D 11.(1)我与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2)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12.善用设喻说理的“讽谏”艺术,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易于接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