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选自《隆中对》)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出师表》)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1)天子而令诸侯 挟: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夙夜:

1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两项是(2分)………………………( )

A. 将军身率益州众出于秦川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职分也

B. 定中原 通巫峡

C. 还旧都 曹操比袁绍

D. 则名微众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

1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段中 “天下计”的内容?【乙】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老臣心”?(3分)

答:

14.有人认为后主刘禅愚钝无能,先帝刘备驾崩后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的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取而代之。读完【甲】【乙】两文后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10.(2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1)挟持,控制

  (2) 早晚

11.(2分) C D 

12.(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2)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3.(3分)

   (1)“天下计”是指“三分天下”,具体指对曹操“不可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2分)

   (2)最能体现“老臣心”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分)

14.(3分)开放性题,结合选文分析诸葛亮性格,得出结论,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示例:不同意这种观点(1分)。从选文看诸葛亮受刘氏父子礼遇,先为先主制定三分天下的大计,后受先主托孤重任,他为蜀汉南征北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忠臣良将他绝不会夺权谋逆(2分,意思对即可)

材料一:《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得清如许,有源头活水来。

材料二: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①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乘间②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多为之,自工③;世人患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⑤,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①顷岁:近年来。②乘间:乘机,乘着间隙。③工:精,妙。④患:毛病、弊端(在于)。⑤指摘:挑剔,批评。

7、古人作文讲究言简意赅,有时会承前省略一些成分,但并不会给读者造成障碍,请补出下列括号中省略的内容。(1分)

( )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8、运用文言文阅读的知识与方法,解释材料一、二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那: 为: 尝: 而:

9、请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材料一中画“ ”的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2分)

10、说说材料一的最后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2分)

11、尝试准确翻译下列句子。(2分)

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12、欧阳修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文章?(4分)

①试用材料一中的诗句回答:

②试用材料二中的原文回答:

7、(1分)欧阳文忠公或欧阳修。

8、(2分)那:怎么  为:因为  尝:曾经  即:而且

9、(2分)能至少合理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分)描绘符合原诗意境。(1分)

10、(2分)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意近即可)

11、(2分)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人。

12、(4分)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分)

           ②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2分)

阅读文言文段《期行》,完成6-11问题)(18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是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元,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而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期行》一文来自古代笔记小说集《_________》。作者________。(2分)

7.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__(3)相委而去__________

(2)元方时年七岁__________________(4)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

8.“之”可以 当代词,分别指代不同的人或事物,请指出下面“之”所代的内容。(2分)

①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 ②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与人相约,却不准时赴约,你怎么评价这种行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用简单语言概括《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的内容并写出与《期行》一文相同的地方。

①《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6、(2分)《世说新语》   刘义庆

7、(2分)约定;丢下、抛弃

8、(2分)元方;卖油翁

9、(4分)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不讲礼貌。

10、(3分)准时是一种道德,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11、(3分)蔡勉旃的朋友在他家寄存了一千白银,没有乡下字据。不久,这人便去世了。蔡勉旃把这人的儿子叫过来,要反银子还给他,他却不接受。最后蔡勉旃坚决把银还给他。

做人要讲信用。

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节选自《陈太丘与友期》)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

7、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2分)

A.、元方年七岁/故有物外之趣

B.、三人,必有我师/陈太丘与友期

C.、日中不至,则无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也

D.、谢太傅寒雪内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

8、文段中,“□□□□”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友人至而不见太丘,“□□□□”是友人发怒的原因。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针锋相对,致使“友人惭”。由此可知“□□”和“□□”是本文的核心。(用原文的语句填空)(2分)

9、文中蕴涵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3分)

答:

6.(3分)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人家就走了。(其中“期”、“ 委”、“ 去”三个词翻译不准确者各扣0.5分)

7、(  B )(  C )

8.(2分)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相委而去          无信  无礼

9.(3分)从做人要讲诚信、知错能改、要懂礼仪等方面谈都可以(1分),要联系实际谈才能给满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 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8.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的地方。(1分)

元方 入 门 不 顾

9.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6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

③尊君在不 ( ) ④相委而去 ( )

⑤下车引之 ( ) ⑥元方入门不顾 (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何理解“友人惭,下车引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尾写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①元 方 /入 门 /不 顾(1分)

9.①约定   ②才  ③通“否”   ④丢下   ⑤拉    ⑥回头看

10.过了中午还没有来,太丘就不再等候走了,离开后那朋友才来。(3分)

11.知道自己错了想表示歉意(意对即可)

12.开放性试题。只要能说出理由,答“失礼”与“不失礼”都对。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邹忌齐王纳谏( )

(2)臣之妻臣( )

(3)下令( )

(4)寡人之耳者( )

21.用现代汉语解释“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个句子。(2分)

22.“群臣吏民”进谏的三种方式依次是什么?请用文段中的词语回答。(3分)

23.结合课文分析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20.(1)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偏爱  (2)于是  (3)使……听到

21.满一年以后,(人们)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22.面刺上书谤讥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在文中找出相关词语即可。

23.齐王是一个为了修明政治,善于开言路,从谏如流,行动果断的君王。

  解析:时齐王的分析认识应该从他对待劝谏的态度来进行。能听取不同意见,并采取奖励措施来激励人们提建议,这些都是为了齐国的发展强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10分)

农 夫 耕 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③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②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注释】①息:呼吸。 ②术:方法。 ③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行者解衣下田( ) (2)气汗雨 ( )

(3)农夫曰 ( ) (4)行者服而退(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甚矣,农之惰也!

(2)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

10.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2分)

8.(4分)(1)行者:过路的人 。            (2):尽、完 。

(3):告诉、对……说。         (4)退:走了、离开。

9.(4分)(1)译文:农夫太懒惰了。或:太懒惰了,农夫。(“甚”、“惰”各1分)(2分)

(2)译文:不是耕田难,是你的方法错误(不对)啊!(“乃”1分)(2分)

10.(2分)

示例一: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的)。(摘录原句“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只给1分)

示例二: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或: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示例三:实践胜于说教。

示例四:事非经历不知难。(言之有理即可)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做13~16题。

〖甲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乙文〗一人贫苦特甚,生平虔奉①吕祖,吕祖乃吕洞宾②也,相传为dào jiāo 之祖也。吕祖感其诚,一日忽降至其家,见其家徒四壁,不胜悯之,因伸一指,指其庭中磐石③。俄顷,粲然④化为黄金,曰:“汝欲之乎?”其人再拜曰:“不欲也。” 吕祖大喜,谓:“子诚能如此,无私心也,可授以大道。”其人曰:“不然,吾欲汝之指头也。”吕祖倏⑤而不见。

注释:①虔奉:虔诚地供奉。②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过海的神仙之一。③磐石:大石头。④粲然:鲜明的样子。⑤倏:极快地,忽然。

1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项是()(1分)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高可二黍许

B.期在必醉 陈太丘与友期

C.吕祖倏而不见 倏尔黄烟四起

D.子诚能如此 此诚不可与争也

14.翻译。(3分)

衔觞赋诗________________

不戚戚于贫贱________________

见其家徒四壁,不胜悯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文中最能概括五柳先生的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甲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五柳先生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乙文中吕祖先说“可授以大道”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后“吕祖倏而不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分)

16.请运用比较的方法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请简要比较甲文的五柳先生和乙文的贫苦者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中的五柳先生和《醉翁亭记》中的醉翁同是饮酒,他们的用意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说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在阅读中人们往往又强调理解阅读,这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C 14.一边喝酒一边做诗 不为贫贱而忧愁 看见他家只有四面墙壁,非常贫苦,不禁怜悯他。15.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安贫守志(乐道) 觉得那个人无私心 厌恶那个人贪心不足 16.(1)相同的是都很贫穷,不同的是,五柳先生只求喝醉并不贪心,是安贫乐道的隐士因而受人尊敬;乙文中的贫苦者则因贪心不足而未果。(2)五柳先生是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醉翁则是以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3)不设统一答案。示例:不矛盾,因为前者是从积累方面而言,后者从阅读理解方面而言,都是较好的读书方法,主要看适用性。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课文《核舟记》)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摘自《独醒杂志》)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2分)

(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_)

(2)旦而过之,轴必坠地(____________)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______)(2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泉香而酒洌

B.而竖其左膝 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C.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祭以尉首

D.作鼠一轴,献之县令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2.翻译。(2分)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6分)

甲乙两段都是介绍古代艺人技艺精湛的文字。甲文段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人中突出了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__________________ ”的主题。作者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技能之精湛。乙文段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画作的精美,这种写法属于_______________。

10.(1)弯曲 (2)早晨

11.D 12.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13.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动作 大苏泛赤壁 人物姿态、神情 逼真 猫的反应 侧面烘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4题。(12分)

王烈传

王烈字彦方,太原①人也。少师事陈寔②,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③。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问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④而反,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王烈传》)

【注释】①太原:郡、国名,今太原市西南。②陈寔(shí):字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③端:古布帛长度单位。④涂:通“途”,道路。

9.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分)

后 有 老 父 遗 剑 于 路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遗(________) (2)或(________) (3)反(________)

11.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少师事陈寔,以义行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王烈“遗布一端”给盗牛者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那些争讼是非曲直的人们为什么都请王烈评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对盗牛者的所作所为有何评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后有老父/遗剑于路 10.(1)给予;赠送 (2)有人 (3)同“返”,返回 11.少年时拜陈寔作老师,以道义德行著称。 12.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 13.因为王烈以道义德行著称,人们在心中都很敬重他,所以请王烈评理。(意近即可) 14.做错了事有耻辱感,有改恶从善的愿望。从他守候遗剑等待老人来寻之事,可见他已弃恶从善。(意近即可)

【参考译文】

王烈字彦方,是太原人。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因为品德高尚,称著乡里。乡里有个盗牛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判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件事。”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是为了激励他改过。”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在剑旁,直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惊奇地询问了守剑人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各位有争辩诉讼是非曲直的事情,将要请王烈评理,有的走到道路上就回去了,有的远远地看到他的房子后就回去了。王烈以品德感动人就像这样啊。三、现代文阅读(30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