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论善学者(12分)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者所言,吾悉能志之①,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②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③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④,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释】①志(zhì):同“识”,记。 ②说(shuì):劝说。
③还(xuán):同“旋”,转身。④蹉跎(cuōtuó):光阴消逝。
8.与“以昭炯戒”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扶苏以数谏故 B.何以谓之文也
C.固以怪之矣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9.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段主要写李生向王生介绍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B.文段中李生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有学贵善思、择善而从、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等。
C.李生经常劝说王生,可见他是一个对朋友极其负责的人。
D.王生能“惊觉”,说明他是一个能接受别人合理意见的人。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1)王生不说( ) (2)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
(3)李生故寻王生( ) (4)莫逾自厌( )
11、翻译句子:(4分)
(1)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2分)
(2)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2分)
8、D 9、B
10、(1)同“悦”,高兴 (2)只 (3)特意 (4)满足
11、(1)王生更加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
(2)王生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
曹公①南征表②,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③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④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节选自《三国志•先主传》)
【注释】①曹公:指曹操。②表:指刘表,任荆州牧。刘表死后,其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③先主:指刘备。曹操南征时,刘备退军投奔刘表,刘表以上宾礼待之。④辎(zī)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服装等的统称。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会表卒 会: (2)遂将其众去 将:
(3)诸葛亮说先主攻琮 说: (4)或谓先主曰 或: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16、后人评价刘备是一位“仁主”。请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2分)
14、(4分)(1)适逢 正赶上 (2)率领 带领 (3)劝说说服(4)有人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
15、(2分)你现在虽然拥有大批人马,但是真正能披甲作战的人很少,如果曹操大军到来,凭什么来抵抗他呢?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翻译有明显错误一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
16、(2分)因刘表的礼遇之恩,刘备不忍心攻打刘琮;在危难之时,刘备不忍心丢弃跟随他的百姓。
评分标准:本小题共两个要点,每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共2分。答出主要意思即可。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 安陵 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 君其许寡人!” 安陵 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 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 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 广于 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 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请广于君( ) ②长跪而谢之曰 ( )
1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翻译:
12.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3分)
10.(2分) ①扩充 ②道歉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共2分。
11.(2分)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评分标准:翻译不准确扣1分。
12.(3分)语言(或“对话”)描写。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评分标准:答对手法得1分,作用每答出一点得1分。满分共3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刘羽冲,性孤僻,好讲古制。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②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甫③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
[注] ①经年:经过若干年。 ②将:率领。 ③甫:刚刚,才。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会有土寇 ( ) (2)州官使试于一村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古人岂欺我哉?
14.用自己的话概括刘羽冲的两次失败:(1) (2) (4分)
15.下列各项与本文主旨最接近的是(2分)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C.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2.(4分)(1)正好(恰巧) (2)派遣(命令)
13.(2分)古人怎么会欺骗我呢?
14.(4分)(1)训练乡兵与土匪战斗,结果一败涂地。(2)修建水渠,大水一来,把人都淹了。
15.(2分)A
陈涉世家(节选)(10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会天大雨 (2)扶苏以数谏故
8、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 )(3分)
A.、怅恨久之B.、二世杀之C.、楚人怜之D.、固以怪之矣
9、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胜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表明自己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处处积蓄着__的力量。
C.、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怀念,并立志替二人报仇。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适逢、恰逢 (2)屡次 8、A 9、C 10、略
阅读《义田记》,完成第8—11题。(14分)
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②常稔之田③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④;嫁女者五十千⑤,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⑥。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⑧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⑨,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⑩,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②负郭:靠近城郭。负,背倚。③常稔[rěn ]之田:常熟之田,良田。稔,庄稼成熟。④缣[jiān ]:细密之绢。⑤千:一千钱为一贯。⑥斛[hú ]:古代量器,以十斗为一斛。⑦沛然:充裕的样子。⑧屏:指罢官或离职。⑨参大政:指导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⑩修其业:指主持义田之事。
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平生好施与 ( ) ②日食 ( )
③尝有志于是矣( ) ④及参大政(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①既而为西帅 ②及为相
B.①以其所入 ②以衾拥覆
C.①而终其志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D.①此其大较也 ②常蹲其身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公 虽 位 充 禄 厚 而 贫 终 其 身。
10.翻译句子。(4分)
(1)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11. 本文是钱公辅为范仲淹立的碑,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分)
8.(1)①喜欢 ②每天 ③曾经 ④等到 (2)D
9.公/虽 位 充 禄 厚/而 贫 终 其 身。
10.(1)选择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的人,都给他们以接济。
(2)(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11.范仲淹置义田帮助自己的族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12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7.本文题目是《 》,选自《 》。(2分)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请广于君 广:
(2)休祲降于天 休: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夫韩、魏灭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秦王色挠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与臣而将四矣 上使外将兵
D.天下缟素 可以调素琴
1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本文把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
B.秦王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流咂千里”的场面,目的是用武力恫吓唐雎。
c.唐雎不畏强暴,慷慨陈词,在这场弱国与强国的斗争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D.唐雎以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严正立场和凛然正气。
7.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8.(1)扩充;(2)吉祥。
解析:“广”本是一个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是“扩充”的意思。“体震”在文言文中是一时反义词,“休”指吉祥;“祲”指不祥。
9.B 解析:选项B中,两个“色”都指“脸色”。选项A中,两个“亡”,前者是“灭亡”;后者是通假字,通“无”,“没有”的意思。选项c中,两个“将”,前者是“将要”;后者是动词,“率领、带领”的意思。选项D中,两个“素”,前者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指“白色的孝服”;后者是形容词,意思是:朴素的,不加装饰的。
10.(1)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2)而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落实重点词语的意思。如:(1)句中,“以……为”是“把……当做(看做)”的意思,“错”在这里是通假字,通“措”,“采取”的意思。(2)句申,“而”表示转折,“以”是“凭、靠”的意思,“徒”是“只不过,只是”,后面的“以”是“因为”的意思。然后将大体意思翻译正确即可。
11.D 解析:选项D中,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几个人的故事,是为了表明这些人是真正的“士”,而自己也将效仿他们,击杀秦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7.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抚百姓,示仪轨 抚:安抚,抚慰 ( )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益:利益 ( )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亲人 ( )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 爱:爱戴,拥戴 (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0.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2分)
17.(1)√ (2)× (3)√ (4)√
18.C
19.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20.答案示例:《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
12.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云耕者入冢而得 ( ) ( )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
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
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
14.“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本文表现了韩魏公 的品质。(3分)
12、说 获得,得到
13、A
14、“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
15、待下宽厚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sì)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9.上文节选自课文《 》,作者柳宗元是 (朝代)的作家。(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意。(3分)
谨食之,时而献焉。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氏上交捕来的蛇是为了抵充税赋。
B.上文写出了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
C.凶残的官吏把乡里搅得鸡犬不宁。
D.蒋氏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
9 、捕蛇者说 唐朝
10、(我)小心地喂养那些毒蛇,到了规定献蛇的时间我就把蛇献上去。
11、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