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1、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22、本文选自___________是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_________家_________家。(2分)

2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4分)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 )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

[3]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 )

[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 )

2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5.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______, ______。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2、《论语》 儒 教育 思想

23、愠:发怒、生气;故:旧的知识;从:跟从;其:大概

24、学习知识并且时常复习它,不也很快乐吗?

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2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8.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的地方。(1分)

元方 入 门 不 顾

9.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6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

③尊君在不 ( ) ④相委而去 ( )

⑤下车引之 ( ) ⑥元方入门不顾 (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何理解“友人惭,下车引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尾写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①元 方 /入 门 /不 顾(1分)

9.①约定   ②才  ③通“否”   ④丢下   ⑤拉    ⑥回头看

10.过了中午还没有来,太丘就不再等候走了,离开后那朋友才来。(3分)

11.知道自己错了想表示歉意(意对即可)

12.开放性试题。只要能说出理由,答“失礼”与“不失礼”都对。

用现代汉语翻译上面文言文阅读中两个画线的句子。(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8、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射: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B.以:以钱覆其口  以我酌油知之

C.去:久而不去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D.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卖油担而立(放下)     B.公亦以此自(夸耀)

 C.康肃笑而之(派遣)      D.尔安敢吾射(轻视)

10、下列有关学方面的警示不在上文三个语段内容中的一项是(   )

A.知错就改 B.勤学苦练 C.谦虚好学   D.熟能生巧

 A C D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3.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

俄而雪骤    (     )    ④与儿女讲论文义(      )

2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25.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关键词来支撑这一观点。(3分)

                                      

26.兄妹两人的“解”哪一个更好呢?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你还能说出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4分)

我的理由:                                  

我的比喻:①               ②        

 

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4分)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日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9、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①布囊其口。囊: ②恐栗,为儿恒状。栗:

③郎诚见完与恩。诚: ④吏护还之乡。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4分)

①力上下,得绝。

②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11、文章是如何体现区寄胆识过人、智勇双全的?(3分)

12、结尾一段对表现区寄有什么作用?(3分)

9、①囊:口袋,这里作动词。②栗:通“慄”,发抖。③诚:果真,表示假设。④之:往。10、①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②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11、文章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他的品质,如伪儿啼哭、以缚背刃、以利诱贼、疮手勿惮、哭叫报官等。12、结尾通过劫缚者不敢过其门的侧面描写,烘托区寄精神的震撼力量。

阅读节选自《为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1. 解释文中加黑的词语。(4分)

  ① 蜀之鄙有二僧:

  ② 吾欲之南海:

  ③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④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2. 写出下列语句的意思。(4分)

  (1)贫者语于富者

  (2)何如?

  (3)子何恃而往?

  (4)以告富者

  3. 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2分)

  4. 这段文字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1.边境    到    雇船    到了第二年

  2.略。

  3.穷和尚从四川去了南海而返回,富和尚不能去。

  4.  事在人为。或其他相近意均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辞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3. 《木兰诗》是南北朝的__________民歌,是一首_________诗,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千百年来,她成了家喻户晓的_________英雄形象。

24. 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含义。

旦( ):____________________ 骑( ):________________

朔( ):____________________ 戎( ):________________

25. 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画直线的句子唤起了读者的想像: _________________

23. 乐府;叙事;木兰;巾帼

24. 旦(dàn):早晨、早上        骑(jì):战马

朔(shuò):北方             戎(róng):军事、军队

25. 使用排比句,渲染了木兰一家紧张周密的战备气氛。

26. 寒气从北方传来,军士敲金柝来告诉士兵天变冷了,冷冰冰的月光照在军事们的铁甲上,气氛悲凉。

李生论善学者(12分)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者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释】①志(zhì):同“识”,记。 ②说(shuì):劝说。

③还(xuán):同“旋”,转身。④蹉跎(cuōtuó):光阴消逝。

8.与“以昭炯戒”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扶苏以数谏故 B.何以谓之文也

C.固以怪之矣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9.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段主要写李生向王生介绍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B.文段中李生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有学贵善思、择善而从、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等。

C.李生经常劝说王生,可见他是一个对朋友极其负责的人。

D.王生能“惊觉”,说明他是一个能接受别人合理意见的人。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1)王生不( ) (2)君志之而不思之( )

(3)李生寻王生( ) (4)莫逾自( )

11、翻译句子:(4分)

(1)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2分)

(2)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2分)

 8、D    9、B

10、(1)同“悦”,高兴  (2)只   (3)特意     (4)满足

11、(1)王生更加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

(2)王生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

曹公①南征表②,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③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④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节选自《三国志•先主传》)  

【注释】①曹公:指曹操。②表:指刘表,任荆州牧。刘表死后,其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③先主:指刘备。曹操南征时,刘备退军投奔刘表,刘表以上宾礼待之。④辎(zī)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服装等的统称。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表卒 会: (2)遂其众去 将:   

(3)诸葛亮先主攻琮 说: (4)谓先主曰 或: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16、后人评价刘备是一位“仁主”。请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2分)  

  

14、(4分)(1)适逢 正赶上 (2)率领 带领 (3)劝说说服(4)有人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  

15、(2分)你现在虽然拥有大批人马,但是真正能披甲作战的人很少,如果曹操大军到来,凭什么来抵抗他呢?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翻译有明显错误一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  

16、(2分)因刘表的礼遇之恩,刘备不忍心攻打刘琮;在危难之时,刘备不忍心丢弃跟随他的百姓。  

  评分标准:本小题共两个要点,每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共2分。答出主要意思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