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尊君在不(不:____ ) ②元方入门不顾(顾:____ )
13.翻译句子(2分)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___ _
14.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2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____ 去后____ 乃至。
15.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既“______”又“______”。(2分)
1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 陈元方当时才七岁,只是在门口玩,而不是在等父亲的朋友。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7dd011a0b1e90ca3.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2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于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 ②尊君在不( )
③相委而去。( ) ④元方入门不顾( )
9.下列各句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相委而去 ②而疑邻人之父
B. ①近塞之人 ②下车引之
C. ①相顾惊疑 ② 入门不顾
D.①此独以跛之故 ②徐喷以烟
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1.文章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2分)
8.( 1)约定 (2)通“否”(3)丢下,舍弃 (4)回头看 9.C
10.(1)等您很久都不到,他已经走了。(2)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走了。 11. ①失礼,友人知错了,元方就该原谅他;②不失礼,对于无理无信之人据理力驳,体现了元方明白事理,个性率真,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答出一点即可)
守株待兔
《韩非子》
宋①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②,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③而守株,冀④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⑤为宋国⑥笑。
注释:宋:春秋战国时国名。株:树橛子。释其耒:放下他的农具。冀:希望。⑤身:本身。⑥宋国:全宋国之人。
28.运用所学过的文言字词知识,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分)
①兔走触株 ( ) ②冀复得兔 ( )
2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0.故事中的“宋人”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嘲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①奔跑 ②再次 29.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这个人本身却被宋国人嘲笑。
30.兔子撞死在树上被宋人捡到这是很偶然的事情,但宋人却把它当作经常的现象,老是在树下守着,所以要被人嘲笑。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拔)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23、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其子趋而往视之( ) (2)苗则槁矣( )
24、翻译句子(2分)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翻译:
25、请把这则故事概括成一个成语(1分)
23、(2分)(1)他,他的 (2)枯干
24、(2分)今天我太疲惫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25、(1分)拔(揠)苗助长
有盲子道涸溪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①,兢兢握固,自分②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毋怖,第③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楯长号④。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⑤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⑥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⑦者,视此省哉!
注释:①楯:栏杆上的横木 ②自分:料想 ③第:只管 ④号:呼号,呼叫 ⑤哂:嘲笑 ⑥沈:通“沉”,沉溺,拘泥。沈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 ⑦矜严:矜持自负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有盲子道涸溪 ②视此省哉
21.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2分)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22.读了这则寓言后,你有哪些启发?(2分)
[8b9316b75393c471.gif]
杯弓蛇影(7分)
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①,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②。
注释:①于时:在那个时候,当时。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黄河两岸一带。乐广当时任河南尹。 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角:犀牛角做的弓。②沈疴(chén kē):长久而严重的病。疴,重病。
1. 解释句中加横线的字。3分
1)乐广尝有亲客 2)方欲饮 3)广乃告其所以
2.为什么客人在饮酒之后就得了病?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2分
1.解释:1)曾经 2)正 3)于是、就
2原话: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
3.道理:不要疑神疑鬼,要多做调查研究。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22~26题。8分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______________’,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22 解释下列加点字中的意思(2分)
①吾悉能志之_______ ②李生说之曰 _______
③莫逾自厌 _______ ④迨年事蹉跎_______
23 与“何心谓之善学也”中的 “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心之所向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学而时习之
2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2分)______________
22(1) 志 :记住
(2 )说 :劝说
(3 )厌:满足
(4 )迨 :等到(2分)
23选择 A(2分) 24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2分)
25.①学贵善思 ②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2分)
陶公饷母(《世说新语》)(6分)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注释:陶公:陶侃,晋人,出身贫苦,后由小吏直做到大将军,为魏晋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鱼梁吏:掌管渔业的官。 坩:如坛罐之类的土器。 鲊:古时把鱼类贮藏起来作为食品叫鲊,像现在的腌鱼、糟鱼。 饷:拿食品送给人吃。】
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尝以坩鲊饷母 ②反书责侃曰
24.将“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译成现代汉语。(2分)
25.你认为陶侃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2分)
23.曾经 写信 (2分)
24.不但(对我)没有好处,反而增加了我(对你)的忧虑。(2分)
25.陶母自己清正廉洁,要求儿子很严格,培养了儿子的廉洁品质。(2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0、、本部分节选自《 》,它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2分)
1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学而不思则罔( )
③知松柏之后凋( ) ④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1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温故而知新
②吾日三省吾身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独特感受来谈一谈你的认识?(3分)
答:
。
10. 论语 儒 11. (1) 生气,发怒 (2)迷惑 (3)凋谢 (4)停止
12.. (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 13. 略
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4分)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日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9、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①布囊其口。囊: ②恐栗,为儿恒状。栗:
③郎诚见完与恩。诚: ④吏护还之乡。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4分)
①力上下,得绝。
②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11、文章是如何体现区寄胆识过人、智勇双全的?(3分)
12、结尾一段对表现区寄有什么作用?(3分)
9、①囊:口袋,这里作动词。②栗:通“慄”,发抖。③诚:果真,表示假设。④之:往。10 、①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②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11、文章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他的品质,如伪儿啼哭、以缚背刃、以利诱贼、疮手勿惮、哭叫报官等。12、结尾通过劫缚者不敢过其门的侧面描写,烘托区寄精神的震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