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晏子使楚》一文,完成6-9题(14分)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秆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三年矣,见使将归。”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之①,因载而与之俱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吾未常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我之暴也?”越石父对曰:“臣闻之,士者诎②乎不知已,而申③乎知已者。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婴诚革之。”乃令粪洒④改席,尊醮⑤而礼之。
注释:①赠:赎。②诎,同屈,屈服。”。③申,同“伸”,伸展,舒畅。④粪洒:扫除清洗。⑤醮:古代嘉礼中的一种礼节。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其实味不同__________________ (2)缚者曷为者也 ________________
(3)吏二缚一人诣王______________ (4)齐人也,坐盗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①士者诎乎不知已,而申乎知已者。(2分)
译:
②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2分)
译:
8.短文语言精简,但人物形象鲜明立体,试用辩证的观点评价甲文中楚王这个人物的特点。(2分)
答:
9.面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高超的外交艺术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又不失礼节。请结合课文具体语句,说说晏子的外交艺术高超在哪里?(4分)
答:
6.它们的果实 曷通何,什么 到 犯罪(共4分,1分1个)
7.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会受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心情舒畅,(2分)
反省言行的人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体察实情的人不会讥笑人家的言辞。(2分)
8.正面:勇于认输,知错就改;负面:仗势欺人,自作聪明。(2分,答出一面给1分)
9. (1)动作上:“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有礼的态度;(2)语言上:晏子通过类比论证方法根据“橘化为枳”的说法,运用了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巧妙地将“使人善盗”的原因归结到“楚之水土”。 采用揣度、疑问的形式,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使语气委婉,掌握分寸;(3)情感态度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辞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反驳了楚王的羞辱之词,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表现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维护了国家和个人的尊严,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显示出高超的语言艺术和外交机智 (共3分,1点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至4题。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以齐国之大具②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③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④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②具:备办。 ③香居:齐国大夫。 ④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书 之 寡 人 不 肖 好 为 大 室香 子 止 寡 人 也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释”的词条有以下各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对“荆王释先王之礼乐”中“释”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
A.放下,放弃B.消融,融化C.排解,解除D.指fó jiāo 或僧人E.喜悦
3.香居因为什么事向齐宣王进谏?
答:
4.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4分)
1.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错、漏、多一处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2. A 3. 齐宣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4. 香居:敢于劝谏(忠心耿耿,勇敢);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齐宣王: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
阅读《可楼记》(明·高攀龙)(节选),完成12-15题。(12分)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①之游观耳,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②也。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其赘③矣。
【注】①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十一,十分之一。②耦:ǒu,两人耕地,引申为匹敌相对,有正有反。③其:表揣测,大概。赘:多余。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曩吾少时( ) ⑵是予之惑( )
⑶营其口腹( ) ⑷吾能日涉( )
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虽 然 有 所 可 则 有 所 不 可 是 犹 与 物 为 耦 也。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
译:
⑵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
译:
15.本文叙议结合,从叙的内容看,主要是写“可楼”得名的由来;从议的内容来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分)
12.曩(从前)惑(疑惑)营(谋求)日(每天)
13.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
14.(略)
15.对当时社会汲汲专营,争取私利而不满足的社会现象,表达了适中常乐(知足常乐)的观点。(答到“知足长乐”即可给分。)
【译文】
从前我年轻时,志向很大(慨然,激昂的样子。也可译为情绪激昂),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想找到一个像桃花源那样美好的处所,托身栖居(也可译为寄居)在那里。我北方去了燕赵,南方到过闽粤,中原跨越了齐鲁殷周的故地,观览所到达的地方,没有足以使我心中满意的地方,为什么现在对这间小楼却满意了呢?咦,这倒是我的疑惑了。
大凡人的最大忧患,由于有不满足的心意而产生。心意(有)不满足,由于有不满足的事物而产生; (反之),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心理,这就没有什么事物不满足了,这就没有什么不(使你)快乐了。现在的人尽力谋求山珍海味,得到的顶多不过享受一饱罢了;尽力建筑高楼大厦,安享的顶多不过(起居活动的)几席之地罢了;尽力营造亭台花园,顶多不过一年中去游赏一两次罢了,这些都有何用呢!况且天下的好山好水很多,我不能每天去游玩,选取其中可以寄托我的志趣(的处所)就行了。凡成为山水景物的处所都是一样的,那么我对这座小楼,也认为是可以的了。既然这样那么,有认为可以的也就会有认为不可以的,这就好比事物都是有正有反的一样。我将由此忘掉可以,也忘掉不可以,这样说来这座“可楼”也许是多余的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5-9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5.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6.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1分) (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C.芳草鲜美,落英缤纷D.遂与外人间隔
7.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8.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5、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2分)
6 .D
7.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8.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9.①略②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阅读文言文《史记·李将军列传》(节选),完成13—16题。(共11分)
广①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②。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①广,李广,汉武帝时“飞将军”,抗击匈奴屡立奇功。②竟死,一直到死(都是这样)。
13.解释加点的词(4分)
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 )
广之将兵( ) 士卒不尽食( )
14.翻译划线的句子(2分)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给句子划出一处停顿(2分)
其 善 射 亦 天 性 也
16.李广治军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题 常常 即使 助词,不译 吃
14题 (他)执法宽大,不苛待部下,士兵因此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劳。
15题 其 善 射/亦 天 性 也
16题 亲近士卒,爱护士卒;清廉垂范;执法宽严有度。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选自《史记》)
12、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划两处)(1分)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 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②越王勾践反( )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女忘会稽之耻邪?
15、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作用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2分)
16、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
12、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13、犯错误 反通返,返回。
14、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干。
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15、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卧薪尝胆
16、略
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8一11题。(14 分)
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①阖闾②。阖闾曰:“士之甚,勇之甚③。”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诸侯不为匹夫报仇。臣闻事④君犹事父也,亏⑤君之行,报父之仇,不可。”于是止。
蔡昭公南朝楚⑥,被羔裘,囊瓦⑦求之,昭公不与。即拘昭公南郢(yǐng),三年然后归之。昭公去至河,用事⑧,曰:“天下谁能伐⑨楚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昭公闻子胥在吴,请救蔡。子胥于是报阖闾曰:“君若有忧中国之事意者⑩,时可矣。”阖闾于是使子胥兴师,救蔡而伐楚。楚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坟。曰:“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⑪杀之,今此以报子也!”
【注】①干:冒犯。 ②阖闾:春秋末期吴国国君。 ③士之甚,勇之甚:你非常够义气,也非常勇敢。④事:侍奉。 ⑤亏:损耗。 ⑥蔡昭公南朝楚:蔡昭公向南拜见楚平王。 ⑦囊瓦:楚国的丞相。⑧用事:兴兵(伐楚)。 ⑨伐:攻打。 ⑩君若有忧中国之事意者:君王如果有忧虑中国之事意的心思。 ⑪子:你。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身干阖闾( ) ②蔡昭公南朝楚,被羔裘( )
③子胥将卒六千人( ) ④操鞭笞平王之坟 (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例句:将为之报仇
A.项燕为楚将B.武陵人捕鱼为业
C.士卒多为用者D.不足为外人道也
9.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使 囊 瓦 兴 师 伐 蔡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杀之,今此以报子也!
译文:
⑵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译文:
11.根据选文内容,说说伍子胥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⑴①亲自 ②同“披”,穿着 ③率领 ④抽打,鞭打 ⑵ C
9、使 / 囊 瓦 / 兴 师 伐 蔡
10、⑴从前我父亲没有罪过,你杀了他,如今我要用这种方法还报你!
⑵恰巧天下大雨,道路不能通畅,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11、伍子胥父亲被楚王杀掉,但他在气愤之余仍能克制,不贸然报仇,显得异常冷静;“诸侯不为匹夫报仇”的话,反映了伍子胥是胸有大志的人。(围绕“冷静”“胸有大志”来谈)
【译文】伍子胥的父亲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便挟着弓,亲自冒犯吴王阖闾。阖闾说:“你非常够义气,也非常勇敢。”就准备替伍子胥报仇。伍子胥说:“不能,诸侯不替一个人报仇我听说侍奉君主犹如侍奉父亲一样,损耗君主的德行,报杀父之仇,不可以。”这样攻打出国的计划就暂且搁置。
蔡昭公向南拜见楚平王,穿着羔裘皮衣,囊瓦就向蔡昭公索求羔裘皮衣,蔡昭公不给。于是蔡昭公就被囚禁在南郢,三年以后才被放回去。蔡昭公离开楚国来到黄河边,就举兵,说:“天下谁能够攻打楚国呢?我一定参与!”楚国听说这件事,便派囊瓦兴师讨伐蔡国。蔡昭公听说伍子胥在吴国,便请求伍子胥解救蔡国。伍子胥这时才向吴王阖闾禀报:“君王如果有忧虑中国之事意的心思,现在正是时候。”吴王阖闾于是派伍子胥率领__,解救蔡国并讨伐楚国。这时,楚平王已死了,伍子胥率领六千士卒,握住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说:“从前我父亲没有罪过,你杀了他,如今我要用这种方法还报你!”]
陈涉世家
阅读两段选文,按要求答题。(10分)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两段文字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9.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今亡亦死(逃亡)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
B.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着) 皆刑其长吏(惩罚)
C.为天下唱(通“倡”,首发) 卒中往往语(处处)
D.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 楚人怜之(怜惜,可怜)
10.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文句,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
B.等死,死国可乎?(反正等下去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
C.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征召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
D.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做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
11.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第一段写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伟大抱负。这部分点明陈涉起义的阶级和思想基础。显示他非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抱负。
B.“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__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造成全社会普遍的怨愤和仇恨,道出了起义的深刻历史背景。
C.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利用人们的迷信思想制造舆论,树立威信,为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从中看出陈胜的斗争才智。
D.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是因为自然原因误期,却要被斩首,可见秦的暴政已达到了极点。间接原因是“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这也是起义的根本原因。
12.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①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D(2分)
10.B(3分)
11.D(3分)
12.(1)顺从民意,深得民心;违背民意,丧失民心。(或: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2)答题不要求面面俱到,能从某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如: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以人为本;人不要忘本;要讲诚信;做人要懂得珍惜感情等均可。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②曰:“王行,度道里③会遇④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⑤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⑥,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⑥。”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某月,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⑦。于是秦王不悦,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某月,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说:“请以赵五十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⑧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节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渑池:古地名 ②诀:告别 ③道里:一路上④会遇:相会⑤请:请让我们
⑥瑟:瑟同下文的盆缶都是古代乐器 ⑦靡:退下。 ⑧竟:终了。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秦王使使者告赵王 (2) 秦王怒,不许
(3) 因跪请秦王 (4) 相如顾召赵御史
9.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与““请以赵五十城为秦王寿”中“以”字用法相同的是一项( )(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D.固以怪之矣。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三句任选两句)(4分)
①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③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11.文段中的蔺相如让你联想到课文中的那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分)
8.(4分)(1)派遣 (2)答应 (3)于是 (4)回头(看)
9.(2分)B
10(1)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可要把颈项里的鲜血溅到大王身上了!
(2)我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瑟吧。
(3)赵国也准备了许多兵马防备秦国,秦国不敢妄动。
11. (2分)唐雎。 不畏强暴。
译文:
秦国派使者告诉赵王,说想要与赵王联欢,在西河以外的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与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软弱胆小。”赵王于是决定赴会,蔺相如随从同去。廉颇送到边境上,跟赵王告别说:“大王这一去,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回来,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不回来,就请容许我们拥立太子为赵王,以打消秦国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他。于是就和秦王在渑池相会。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秦国的御史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请(允许我)捧着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以此互相娱乐。”秦王生气了,不答应。于是相如捧着缶上前,趁势跪下要求秦王敲打。秦王不肯敲缶。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可要把颈项里的鲜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左右的人要杀相如,相如瞪起两眼大喝一声,他们吓得直倒退。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缶。蔺相如回头招呼赵国的御史写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群臣说:“请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献出秦国的咸阳为赵王祝寿。” 秦王到宴会完毕,始终不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也准备了许多兵马防备秦国,秦国不敢妄动。
阅读《陈涉世家》(节选)与《蜜中鼠屎案》,完成8—12题。(16分)
陈涉世家(节选)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蜜中鼠屎案
孙亮①出②西苑,方食生梅,使黄门③至宫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屎。召问藏吏,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侍中④刁玄、张邠启:“黄门、藏吏辞语不同,请付狱⑤推尽。”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⑥,矢里燥。亮大笑谓玄、邠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方食生梅【 ▲ 】 向求,实不敢与【 ▲ 】 中外当俱湿【 ▲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故渔者歌曰
D. 必是黄门所为/若为佣耕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失期,法皆斩B.山行六七里C.名之者谁D.孔子东游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
12.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孤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3分)
8.(3分)方【正在】 向【从前 、往昔】 俱【都】(每个1分)
9.(3分)【B】
10.(3分)【C】
11.(4分)(1)(陈胜)又暗中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2分,注意补充主语“陈胜”,“间”“之”“次所”等的意思)
(2)太监曾经有私自从你(那里)要求取蜜吗?(关键字“尝”,错误酌情扣分,共2分。)
12.(3分)①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1分)②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惜来制造舆论.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出了阵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2分)
【参考译文】孙亮路过西边游猎的花园,正在吃生梅,就派太监到宫中拿蜜来浸泡梅子。蜜里有老鼠屎。孙亮把藏吏召过来审问,藏吏跪在地上叩头、赔罪。孙亮问藏吏说:“太监曾经有私自从你那里要求取蜜吗?”藏吏回答:“太监早先索要过,实在不敢给。”宫中的官刁玄、张邠报告:“太监、藏吏说的都不同,请让司法机关彻底查问。”孙亮说:“这很容易知道。”孙亮叫人破开鼠屎,屎里是干燥的。孙亮笑着对刁玄、张邠说:“如果鼠屎之前在蜜里,里面和外面都应该是湿的;现在外面湿,里面干燥,一定是太监所做的。”太监自认服罪,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惊讶害怕的。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