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文】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文】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chài 同瘥,病愈),乃多受其(财物),而不加治。无何(不多久)弃去。留(信)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追赶)。守嗔恚(chēn huì 愤怒),吐黑血数升而愈。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缚者为者也( ) ②齐人也,盗( )

③叶相似( ) ④其实味不同( )

⑤寡人反取焉( ) ⑥无何弃( )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①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③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

13.楚王与臣下密谋策划侮辱晏子,晏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反驳后,楚王为什么笑着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2分)

14.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结合本文说说晏子外交辞令的特点;我们应该向晏子学习什么。(2分)

15、华佗对郡守“无何弃去,留书骂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11、同“何”什么,犯罪,只是,它的果实,辱,离开

12、(6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①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②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③有一位郡守生病了,华佗认为这个人大怒就会病愈。

13.楚王无法解释被缚者入楚为盗的原因,自作聪明,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只得自我解嘲,低头认输。(2分。意思对即可)。

14.晏子外交特点: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15、佗以为其人盛怒则瘥。②守嗔恚,吐黑血数升而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14分)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

“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

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到此处省略1句见默写内容)

【乙】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注释:①师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人乐师。②援:执持,拿。③衽(rěn):衣襟。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除:清除,去掉。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齐之辞者也 (2)王曰,何

(3)晋平公与群臣饮,饮(4)非君人者之言也

1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 )

A.晏子将使楚/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B.吾欲辱/送杜少府任蜀川

C.今民生长齐不盗/师旷侍坐前D.撞之/而两狼之并驱如

12.选出没有古今词异意的一项( )(1分)

A.齐人也,坐盗。B.其实味不同。C.晏子将使楚D.寡人反取病焉

13.请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②太师谁撞?

14.【甲】【乙】两文中,晏子和师旷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

10.(1)习:熟练 (2)坐:犯罪 (3)酣:酒喝得很高兴  (4)是: 这

11.C    

12.C

13.①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关键词:所以、然、何、异)

②太师撞谁?(倒装句要体现出来)

14.示例一:我欣赏晏子的说话艺术,他在无法澄清“齐人坐盗”这一事实的情况下。巧用类比进行反驳,片言只语间化被动为主动,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又不失礼节。示例二:我欣赏师旷的说话艺术,他先直话曲说,巧妙地将将晋平公说成是“小人”,引起晋平公的重视,再因势利导,让晋平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了劝谏的目的。(能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人物的说话艺术,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晏子之御》一文,完成7~10题。(14 分)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7.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 ) ②夫问其( )

③晏子而问之 ( ) ④晏子以为大夫(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例句:晏子为齐相

A.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B.缚者曷为者也

C.二虫尽为所吞D.生于淮北则为枳

8.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 分)

其 御 之 妻 从 门 间 而 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既而归,其妻请去。

译文:

⑵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译文:

10.这段文字主要写了车夫和他的妻子,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加以评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⑴①偷看,观察   ②缘故,原因   ③奇怪   ④推荐   ⑵B

8、其  御  之  妻  /  从  门  间  而  窥

9、⑴车夫不久回到家里(车夫回家之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的妻子要与他离婚)。

⑵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10、⑴对车夫:①一种是肯定他的言行。答案要点:立足于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并以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自豪。②一种是否定车夫的言行。答案要点:不要依靠权势炫耀自己,不应该满足现状,应该有所追求。

⑵对车夫的妻子:①一种是肯定她的做法,答案可参考否定车夫的言行。②一种是否定他妻

子的做法。答案要点:社会分工不同,不要因工作性质不同而苛求别人。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晏子使楚》一文,完成6-9题(14分)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秆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三年矣,见使将归。”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之①,因载而与之俱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吾未常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我之暴也?”越石父对曰:“臣闻之,士者诎②乎不知已,而申③乎知已者。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婴诚革之。”乃令粪洒④改席,尊醮⑤而礼之。

注释:①赠:赎。②诎,同屈,屈服。”。③申,同“伸”,伸展,舒畅。④粪洒:扫除清洗。⑤醮:古代嘉礼中的一种礼节。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其实味不同__________________ (2)缚者为者也 ________________

(3)吏二缚一人王______________ (4)齐人也,盗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①士者诎乎不知已,而申乎知已者。(2分)

译:

②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2分)

译:

8.短文语言精简,但人物形象鲜明立体,试用辩证的观点评价甲文中楚王这个人物的特点。(2分)

答:

9.面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高超的外交艺术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又不失礼节。请结合课文具体语句,说说晏子的外交艺术高超在哪里?(4分)

答:

6.它们的果实   曷通何,什么   到   犯罪(共4分,1分1个)

7.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会受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心情舒畅,(2分)

反省言行的人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体察实情的人不会讥笑人家的言辞。(2分)

8.正面:勇于认输,知错就改;负面:仗势欺人,自作聪明。(2分,答出一面给1分)

9. (1)动作上:“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有礼的态度;(2)语言上:晏子通过类比论证方法根据“橘化为枳”的说法,运用了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巧妙地将“使人善盗”的原因归结到“楚之水土”。 采用揣度、疑问的形式,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使语气委婉,掌握分寸;(3)情感态度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辞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反驳了楚王的羞辱之词,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表现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维护了国家和个人的尊严,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显示出高超的语言艺术和外交机智  (共3分,1点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至4题。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问宣王曰:“荆王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②具:备办。 ③香居:齐国大夫。 ④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书 之 寡 人 不 肖 好 为 大 室香 子 止 寡 人 也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释”的词条有以下各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对“荆王释先王之礼乐”中“释”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

A.放下,放弃B.消融,融化C.排解,解除D.指fó jiāo 或僧人E.喜悦

3.香居因为什么事向齐宣王进谏?

答:

4.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4分)

1.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错、漏、多一处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2. A  3. 齐宣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4. 香居:敢于劝谏(忠心耿耿,勇敢);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齐宣王: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

阅读《可楼记》(明·高攀龙)(节选),完成12-15题。(12分)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①之游观耳,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②也。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其赘③矣。

【注】①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十一,十分之一。②耦:ǒu,两人耕地,引申为匹敌相对,有正有反。③其:表揣测,大概。赘:多余。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吾少时( ) ⑵是予之( )

其口腹( ) ⑷吾能涉( )

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虽 然 有 所 可 则 有 所 不 可 是 犹 与 物 为 耦 也。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

译:

⑵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

译:

15.本文叙议结合,从叙的内容看,主要是写“可楼”得名的由来;从议的内容来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分)

12.(从前)(疑惑)(谋求)(每天)

13.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

14.(略)

15.对当时社会汲汲专营,争取私利而不满足的社会现象,表达了适中常乐(知足常乐)的观点。(答到“知足长乐”即可给分。)

【译文】

  从前我年轻时,志向很大(慨然,激昂的样子。也可译为情绪激昂),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想找到一个像桃花源那样美好的处所,托身栖居(也可译为寄居)在那里。我北方去了燕赵,南方到过闽粤,中原跨越了齐鲁殷周的故地,观览所到达的地方,没有足以使我心中满意的地方,为什么现在对这间小楼却满意了呢?咦,这倒是我的疑惑了。

  大凡人的最大忧患,由于有不满足的心意而产生。心意(有)不满足,由于有不满足的事物而产生; (反之),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心理,这就没有什么事物不满足了,这就没有什么不(使你)快乐了。现在的人尽力谋求山珍海味,得到的顶多不过享受一饱罢了;尽力建筑高楼大厦,安享的顶多不过(起居活动的)几席之地罢了;尽力营造亭台花园,顶多不过一年中去游赏一两次罢了,这些都有何用呢!况且天下的好山好水很多,我不能每天去游玩,选取其中可以寄托我的志趣(的处所)就行了。凡成为山水景物的处所都是一样的,那么我对这座小楼,也认为是可以的了。既然这样那么,有认为可以的也就会有认为不可以的,这就好比事物都是有正有反的一样。我将由此忘掉可以,也忘掉不可以,这样说来这座“可楼”也许是多余的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5-9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5.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渔人甚之( ) ⑵阡陌交通( )

颖脱不(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 )

6.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1分) (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C.芳草鲜美,落英缤纷D.遂与外人间隔

7.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8.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译: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5、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2分)

6 .D

7.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8.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9.①略②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阅读文言文《史记·李将军列传》(节选),完成13—16题。(共11分)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①广,李广,汉武帝时“飞将军”,抗击匈奴屡立奇功。②竟死,一直到死(都是这样)。

13.解释加点的词(4分)

得赏赐分其麾下( ) 其子孙他人学者(   )

广将兵(  ) 士卒不尽(   )

14.翻译划线的句子(2分)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给句子划出一处停顿(2分)

其 善 射 亦 天 性 也

16.李广治军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题 常常    即使  助词,不译  吃

14题 (他)执法宽大,不苛待部下,士兵因此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劳。

15题  其 善 射/亦 天 性 也

16题 亲近士卒,爱护士卒;清廉垂范;执法宽严有度。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选自《史记》)

12、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划两处)(1分)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 人恒然后能改( ) ②越王勾践( )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女忘会稽之耻邪?

15、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作用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2分)

16、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

12、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13、犯错误    反通返,返回。

14、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干。

   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15、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卧薪尝胆

16、略

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8一11题。(14 分)

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阖闾。阖闾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诸侯不为匹夫报仇。臣闻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行,报父之仇,不可。”于是止。

蔡昭公南朝楚,被羔裘,囊瓦求之,昭公不与。即拘昭公南郢(yǐng),三年然后归之。昭公去至河,用事,曰:“天下谁能伐楚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昭公闻子胥在吴,请救蔡。子胥于是报阖闾曰:“君若有忧中国之事意者,时可矣。”阖闾于是使子胥兴师,救蔡而伐楚。楚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坟。曰:“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杀之,今此以报子也!”

【注】①干:冒犯。 ②阖闾:春秋末期吴国国君。 ③士之甚,勇之甚:你非常够义气,也非常勇敢。④事:侍奉。 ⑤亏:损耗。 ⑥蔡昭公南朝楚:蔡昭公向南拜见楚平王。 ⑦囊瓦:楚国的丞相。⑧用事:兴兵(伐楚)。 ⑨伐:攻打。 ⑩君若有忧中国之事意者:君王如果有忧虑中国之事意的心思。 ⑪子:你。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干阖闾( ) ②蔡昭公南朝楚,羔裘( )

③子胥卒六千人( ) ④操鞭平王之坟 (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例句:将为之报仇

A.项燕为楚将B.武陵人捕鱼为业

C.士卒多为用者D.不足为外人道也

9.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使 囊 瓦 兴 师 伐 蔡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杀之,今此以报子也!

译文:

⑵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译文:

11.根据选文内容,说说伍子胥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⑴①亲自  ②同“披”,穿着  ③率领  ④抽打,鞭打      ⑵ C

9、使  /  囊  瓦  /  兴  师  伐  蔡

10、⑴从前我父亲没有罪过,你杀了他,如今我要用这种方法还报你!

⑵恰巧天下大雨,道路不能通畅,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11、伍子胥父亲被楚王杀掉,但他在气愤之余仍能克制,不贸然报仇,显得异常冷静;“诸侯不为匹夫报仇”的话,反映了伍子胥是胸有大志的人。(围绕“冷静”“胸有大志”来谈)

【译文】伍子胥的父亲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便挟着弓,亲自冒犯吴王阖闾。阖闾说:“你非常够义气,也非常勇敢。”就准备替伍子胥报仇。伍子胥说:“不能,诸侯不替一个人报仇我听说侍奉君主犹如侍奉父亲一样,损耗君主的德行,报杀父之仇,不可以。”这样攻打出国的计划就暂且搁置。

蔡昭公向南拜见楚平王,穿着羔裘皮衣,囊瓦就向蔡昭公索求羔裘皮衣,蔡昭公不给。于是蔡昭公就被囚禁在南郢,三年以后才被放回去。蔡昭公离开楚国来到黄河边,就举兵,说:“天下谁能够攻打楚国呢?我一定参与!”楚国听说这件事,便派囊瓦兴师讨伐蔡国。蔡昭公听说伍子胥在吴国,便请求伍子胥解救蔡国。伍子胥这时才向吴王阖闾禀报:“君王如果有忧虑中国之事意的心思,现在正是时候。”吴王阖闾于是派伍子胥率领__,解救蔡国并讨伐楚国。这时,楚平王已死了,伍子胥率领六千士卒,握住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说:“从前我父亲没有罪过,你杀了他,如今我要用这种方法还报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