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②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1.按要求回答:

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曾子七十乃学,名天下。

②根据文中加点字字意组成语

老而

2.用“/”给下列文字划出停顿。 (划三处)

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3.本段选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

4.文中说魏武(曹操)“老而弥笃”,魏武的诗中就有表现他这种情志的句子,请写出两句。

1.①使(让)……听到 ②欲盖弥彰  仰之弥高

评分意见:每问1分,没解释出“闻”的使动用法不得分;成语中“弥”字的意思必须与所给的意思相同,否则不得分,成语中如有错别字不得分。

2.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评分意见: 划错一处扣1分,2分扣完为止。提示:根据意义来划分停顿。

3.“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末句“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也可)体会结合文中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评分意见:每问1分,第一问没用原文回答不得分,第二问要结合自己的体会来答。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

评分意见:如有错别字不得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16分)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于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A.子墨子解带为城,牒为械( ) B.公输盘设攻城之机变( )

C.杀臣,不能绝也( )D.在宋城上而待楚矣( )

9、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3分)

A.、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B.、公输盘诎。( )

C.、子墨子九距之。( )

10、选出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 )(3分)

A.、胡不我于王。 于是公输盘。

B.、公输盘为我云梯。 子墨子解带城。

C.、公输子意不过欲杀臣。 邻有敝舆而欲窃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A.、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译:

B.、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译:

12、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3分)

答:

8、A、用  B、多次  C、即使  D、入侵

9、A、“圉”通“御”,抵挡 B、“诎”通“屈”,理屈 C、“距”通“拒”,抵御 

10、C

11、A、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B、我知道你用来对付我的办法,可是我不说。12、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注解:①【器】重视。②【就见】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③【屈致】委屈(他),招(他上门)来。④【诣】去拜访。⑤【凡】总共。⑥【因屏人】就此叫旁边的人避开。⑦【倾颓】崩溃。⑧【信】现在写作“伸”。 ⑨【猖蹶】失败。

2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将军宜枉驾之( )

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 由是先主遂诣亮( )

23.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2分)

24. 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2分)

25.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6.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2分)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一对”指的是

22.卑鄙:低微鄙陋   顾:拜访   以:把   由是:因此 (2分,正确一处0.5分)

23.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2分)

2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2分)

25.①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②(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认同他。(4分,每小题2分,如“躬、于、闻、达、遂、许、驱驰、每”以及宾语前置等词语、句式落实不够,酌情扣分。)

26.《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2分,每空1分。如将《出师表》写成《前出师表》也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3题。(14分)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pī)圯(yí)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18.用“∕”划出下面一句文言文的朗读节奏。(2分)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有一老父褐(  ) ②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 

负义也( ) ④载祖归养( )

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良愕然,欲殴 吾欲南海 B.捐祖野 移其民何东

C.父足受 不物喜 D.直堕履圯下 如土石何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良殊大惊,随目之        

②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22.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2分)

                         

2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18.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19.①穿着  ②回头看   ③这      ④于是、就

20. B    

21.①张良感到很奇怪,随即望着老人(离开)。 

②哪里有(因为)年老就抛弃他的呢?

22.第一问:老父叫不认识他的张良为他捡鞋子、穿鞋子。

第二问:生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

23.敬老爱老 

阅读《著翅人》,完成9~11题。(18分)

著翅人

韩果①破敌②于北山。其地山高路险,人迹不到,虽飞鸟不能过。果冒险深入,敌人疑将军从下而下,因呼曰“著翅人③”。周太祖④闻之,笑曰:“著翅之名,不减飞将军⑤。”

〖注〗①韩果:后周名将。②敌:指稽胡,匈奴部落的一支。③著翅人:有翅膀的人。④周太祖:五代十国时后周皇帝,名郭威。⑤飞将军:指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人称“飞将军”。

9.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呼曰( ) 周太祖之( ) 著翅名( )

10.翻译下面语句。(6分)

⑴韩果破敌于北山。

译:

⑵果冒险深入,敌人疑将军从下而下

译:

11.敌人为什么称韩果为“著翅人”?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3分)

12.“飞将军”李广与“著翅人”韩果有哪些共同特点?(3分)

9.因此    听,听说      的  

 10.⑴韩果在北山大败敌军。 ⑵韩果冒险深入北山,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敌人以为韩果将军从天而降。

 11.一般人认为不可能翻越的险峻北山,他翻越过去了,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因此敌人以为他是从天而降,给了他一个和“飞将军”媲美的美誉“著翅人”。(大意相同即可)

 12.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大意相同即可)

伤仲永(13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乡秀才观之( ) 指物作诗立 ( )

稍稍宾客其父( ) 日仲永环谒于邑( )

10、翻译划线的句子。(4分)

11、下列句子,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3分)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F.父异焉

12、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2分)

9全   完成    把…..当做宾客   通攀  牵、引

10①马上写下四句诗歌,并且自己提上名字。    ②从此能指定题目叫他作诗马上就能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的地方。

11ABC       DEF

12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23题。(共14分)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xkb1.com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山北之塞( ) (2)残年余力( )

(3)甚矣,汝之不( ) (4) 虎亦去( )

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2分)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2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6分)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

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20、(1)苦于 (2)凭(3)通“慧”,聪明 (4)终于

21、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1)苦于 (2)凭(3)通“慧”,聪明 (4)终于

22、(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3、B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i):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3.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晋侯赏从者 亡:逃亡

B.禄亦及 弗:没有

C.能如乎 是:这样

D.以吾过 志:志向

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6分)

①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译文:

②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译文: 5.读了本文,你觉得介之推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3.( D ) (3分)

4.(6分)

①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把贪天的功劳作为是自己的贡献呢?(3分)

②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3分)

5.(3分)

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 (1分);孝敬母亲不遗余力(1分);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1分)这种品行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不知何人也 许:处所

B.性酒,家贫不能常得 嗜:爱好

C.造饮辄尽,在必醉 期:约定

D.其言兹若人之乎 俦:辈、同类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或置酒而招B.亲旧知如此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 真不知马也

C.忘怀得失,此自终D.既醉退

吴广为然 溪深鱼肥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柳先生“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

B.“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性嗜酒”,是他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 体现了他的率真放达。

C.“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 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D.“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一般放在传文之末。“赞”是赞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