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答题。(12分)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如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3分)
A.后特征为洛阳令/事物特征 B.流血被面/唯见布被覆尸
C.大言数主之失/不计其数 D.威不能行一令乎/行之有效
7.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译:
8.皇帝称董宣为“强项令”,而京师号之“卧虎”。这两个称呼都从侧面反映了董宣什么样精神?(3分)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动人。
B.皇上本来要箠杀董宣,但董宣的义正词严、宁死不屈,使得皇上引咎自责,向他道歉。
C.董宣在他洛阳任上,奋力打击豪强,豪强们没有不害怕他的,纷纷敛声匿迹,百姓多有口碑。
D.董宣一生廉洁,去世后家里只有几斛大麦和一辆破车。光武帝得知他一贫如洗,为之感伤叹息。
6.D 7.略 8. 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9.B
大脖子病人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②,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
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②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 ③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其水甘而不良 (2)凡饮之者辄病瘿
(3)异哉人之颈也 (4)吾乡人皆然
2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2)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21.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2分)
【参考译文】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
19、( 1)其:代词,那里的;(2)辄:就;(3)异:奇怪;(4)然:这样。
20、(1)译文:所以那里的百姓没有一个不得大脖病的。
(2)译文: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
21、闭关自守会使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刿日: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解释(2分)
驰 轼 辙 靡
12本文讲述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成语 就出自本文。请举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及相关成语: (3分)
1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4选文第一段通过 (描写方法),表现曹刿 ,与鲁庄公的 形成鲜明对比。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及其事迹。(5分)
11驱车追赶 车前横木 车轮压出的痕迹 倒下12长勺之战;一鼓作气;淝水之战,草木皆兵13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士气就有所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14语言描写;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急躁冒进;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题。(6分)
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③,贸贸然④而来。黔敖左奉⑤食,右执饮,曰:“嗟⑥,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⑦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 ③蒙袂辑履: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 ④贸贸然:眼睛昏花无神的样子。 ⑤奉:捧着。 ⑥嗟:叹词,表示呼唤。 ⑦唯:因为。
(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我的翻译:
(2)你认为文中的饿者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我认为:
(3)由上文生发出来的成语是 。(2分)
1、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
一个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
嗟来之食
乔山人善琴(8分)
清 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 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老妇人。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敲;扉,门。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尝得异人传授 尝: (2)以弹絮为业 业:
21.用现代汉语下面的句子。(2分)
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
22.本文也采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分)
23.乔山人对邻媪说:“不谓遇知音于此地。”你认为“邻媪”是乔山人的知音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20.(1)曾经 (2)职业
21.每当他在山野林间弹琴时,一遍又一遍,连飞鸟和凶猛的鹘都为之悲鸣。
22.(2分)例子: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好处: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
23.不是,因为在邻媪听来,乔山人弹奏的琴声像弹棉絮一样,根本就不知道琴声要表现的主旨。
口技(8分)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1)会宾客大宴 会: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1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无敢哗者/念无与为乐者 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
C.虽人有百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妇拍而呜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9.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2分)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16.⑴适逢、正赶上;⑵夹杂(2分)
17. D (2分)
18.客人们的心情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渐渐坐正了身子。(2分)
19.B (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巨商蓄鹦鹉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主人惜之,加意笼豢①。一旦段生以事系狱②,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注释】①拳:饲养。 ②系狱:囚禁在狱中。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遂许之曰( ) (2)汝却还旧巢(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3分)
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
14.从文中看鹦鹉甚“慧”的“慧”表现在:(1) (2)
(3)能及时想主人倾诉自己的不幸。(2分)
15.读了本故事,你得到的启示是
。(3分)
12.(1)答应(2分) (2)返回(2分)
13.有一天,段生因为一些事情被捕入狱,半年才获得释放。(3分)
14.(1)能诵读诗文(1分) (2)能向客人问好(1分)
15.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一)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二)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③,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壤。经图列说干④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⑤,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听,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①亭林:即顾炎武。 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③经年:一年左右。 ④干:求见。⑤甫:刚。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咨其风土(询问)B.或颠坠崖谷(有时)
C.会有土寇(恰好)D.如是日千百遍(日子)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醒能述以文者
B.考其区域 其真无马耶
C.自练乡兵与之角 孔子曰:何陋之有
D.使试于一村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②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22.顾炎武和刘羽冲都是好读书之人,但他们学成的结果截然相反。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4分)
19.D(3分) 20.AD(4分,各2分)
21.①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
②沟渠刚挖成,大水冲过来,顺着渠道灌进村子里,村里的人差点儿成了鱼(淹没了)。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2.顾炎武:每到一个地方就要走访当地人,考察当地风土区域,以修正书本上的错误,可见其书读得活,并不盲目迷信。刘羽冲:缺乏实际经验,只知道照搬书本去做事,结果自然是失败,可见其死读书,不懂得灵活运用。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一)
(甲)齐有甄彬者,有器业①。尝以一束苎②,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忽遽③,不记录。檀越④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仰酬,往复十余,坚然不受。因咏曰:“五月披羊裘负薪,岂拾遗者也?”彬后为郫⑤令,将行,辞太祖。时同列五人,上诫以廉慎。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 (《谈薮》)
(二)
(乙)幽州从事⑥温琏,燕人也,以儒学著称,与瀛王冯道⑦幼相善。曾经兵乱,有卖漆灯椸⑧于市者,琏以为铁也,遂数钱买之。累日,家人用然膏烛,因拂试,乃知银也。大小观之,靡不欣喜。唯琏悯然曰:“非义之物,安可宝之。”遂访其卖主而还之。彼曰:“某自不识珍奇,鬻于街肆。郎中厚加酬直,非强买也,不敢复收。”琏固还之,乃拜受而去。别卖四五万,将其半以谢之。琏终不纳,遂施于僧寺,用饰fó xiàng ,冀祝琏之寿也。当时远近罔不推腹,以其有仁人之行。后官至尚书侍郎卒。 (《刘氏耳目记》)
注:①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②苎:即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③遽:匆忙。④檀越: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的信众。⑤郫:地名,今四川境内。⑥从事:官名。⑦瀛王冯道:冯道,五代时大臣,瀛洲景城人,封瀛王。⑧漆灯椸:涂了漆的灯架。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 (抵押) B.五月披羊裘负薪(背)
C.郎中厚加酬直(价值)D.琏固还之(本来)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A.辄以金之半仰酬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于束中得金五两 不求闻达于诸侯
C.因拂试,乃知银也 乃重修岳阳楼
D.恐古今未之有也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
②非义之物,安可宝之。
22.甄彬和温琏各具有怎样的品德?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分)
19.D(3分) 20.AB(4分,各2分)
21.①你昔日有还金的美德,所以对你就不用告诫你要廉洁谨慎了。
②不义之财,怎么能当做宝贝。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2.甄彬:拾金不昧。能主动将藏于苎麻中的五两金子送还给西库,且坚决不收作为酬谢的一半金子。
温琏:不贪图钱财,待人以诚。将别人误卖于他的银灯架归还主人,不图不义之财。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齐景公出猎 (8分)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晏子春秋》卷二
20.解释加点的字(4分)
①殆所谓之不祥也( ) ②是不与焉( )
③如虎之室( ) ④曷为不祥也( )
21.翻译(2分)
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
22、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本文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理念?(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