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12分)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①,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④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⑤,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⑥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游:交往。④欺:这里是钱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⑤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桓公怒而攻蔡。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⑥包茅:古代祭祀,用裹束的青茅过滤去酒渣。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鲍叔终善遇之 遇:相待、接待

B. 管仲既任政相齐 相:丞相

C. 诸侯由是归齐 由是:因此

D. 然孔子小之 小:认为……小(人)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虽然孔子并不认可管仲,但太史公却称赞管仲为贤臣,从选文看管仲的治国方法有哪些成功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   

4、(1)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

(2)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

5、(1)注重民生,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意见。如:“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2)因势利导,善于利用形式,有全局意识。如:“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共9分,每小题3分)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无从书以观 致:得到 B. 其欣悦 俟:等待

C. 色愈恭,礼愈 至:周到 D. 白玉之环 腰:腰间

5.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人多以书假余 不知木兰女郎

B. 假借于藏书之家 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 无从致书 君为长者

D. 当余从师也 夫专诸刺王僚也

6.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B. 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统领全文,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就是“嗜学 ”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C. 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他遇到了学识渊博、要求严格的好老师。

D. 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7.将第Ⅰ卷文言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分)

译文: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分)

译文:

4.(D)

 5.(D)

 6.(C)7.  (1)译文:(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译文:因为(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阅读下列文言诗文,完成19——23题。

(一)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若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二)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乃其兵(停止) B. 欲其约(违背)

C. 君其之(企图) D. 桓公乃尽归鲁之侵地(答应)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 怀丸操弹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B.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可以为援不可图也

C. 君图之 安陵君许寡人

D. 于是桓公遂割鲁侵地 守丞死,入据陈

2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②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22.吴王、齐桓公两人在为君上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19. C  (3分)  

20. B C(4分)

21. ①(蝉、螳螂、黄雀)这三种动物,都一心想得到它眼前的利益,却不回头看他们的后面有祸害啊。(2分)

②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乐,对各诸侯背信弃义,从而失去天下人的支援,还不如给他(所侵占的鲁地)(2分)

22.           霸道,以强欺弱:吴王要伐荆,齐桓公侵略鲁国,侵占鲁地。

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吴王听取了舍人少孺子的建议,停止向荆国用兵;齐桓公听取管仲的建议“遂割鲁侵地”。(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欧阳修读其赋,谓曰:“君辞气似沂公①,未可量也。”签书昭庆军判官,秩满②,当试馆③职,辞曰:“起家为官,本代耕尔,愿以守选余日,读所未见书。”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自太常丞当转博士,超改右正言;明日,直舍人院;又明日,判流内铨④;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言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归报,神宗善之,以将知审官西院,判尚书兵部。

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为同进所忌。会治太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亶因陷之,逮其父子入御史府,逾月得解,黜知蕲州。 (选自《宋史 许将列传》)有改动

注释:①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间右相。②秩满:官吏任期届满。③试馆:古代科举考试时应试人居住的场所。④流内铨:官职。专管考试选人、判决案例等事。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会治太学虞蕃讼 会: 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 举:

及至北境 及: 以将知审官西院 知:

4.翻译下列文字:

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逾月得解,黜知蕲州。

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许将的才干?请简要回答。

3.赞赏;全;等到;掌管

4.(如果)不能用言辞使(契丹)折服,这将会毁坏我大宋的名声。

       一个多月才放出来,许将被降职掌管蕲州。

5.文才卓越:从欧阳修欣赏她的文辞,宰相“宰相善其志”可以看出。

有勇有谋:从他出使契丹前精心准备,出使后同契丹使者比武可以看出。

译文:

许将,字冲元,于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中状元。欧阳修读其赋时说:“君辞气似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间右相),未可量也。”任命他为昭庆军判官。任期满后,宋朝廷准备让他任试馆职。(试馆职是当时仕途青云直上的龙门,也是许多以荫入仕的人梦寐以求的。)许将却认为:“起家为官,本代耕,愿出为地方官,读所未见书。”宰相对他的读书志向很赞赏,让他任明州通判。(宋神宗听说这个状元爱读书),神宗便召他进宫(谈话)。神宗(很赞赏他的才能),任命为集贤院校理。由太常寺本当转任博士,但神宗又破格提拔他为右正言,第二天入值舍人院,第三天判流内铨。这是神宗使用的特别任命,举朝上下都赞誉许将的才能。

契丹以20万兵力压代州境(大举进犯代州),并派使者前来要求宋朝割让代州。(过去契丹与宋朝定期在代州谈判),这次原定的宋朝使者不敢去(而轮到当年出使辽国的官员惧不敢行),朝廷因而改派许将去。许将对神宗说:“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许将行前到枢密院认真地查阅了有关代州的一切档案,作了充分准备。许将来到代州境时,契丹人爬满房上观看并喊叫:“看南朝状元。”当许将与契丹人进行肄射时,许将先射中。契丹使者萧禧在宾馆以礼迎接,谈判时,萧禧果然提起代州事,许将随问随答,不失国体。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神宗,神宗对许将大加赞赏,先后任许将为知审官西院,尚书兵部。

又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神宗对许将的重用)引起朝臣的忌妒。适逢在审太学生虞蕃讼学官一案时,他(反对牵连太广而)释放了一些无罪的太学生,蔡确舒亶借机陷害许将,把他们父子都抓进了御史府,一个多月才放出来,许将被降职任蕲州知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题。 (共9分,每小题3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B.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君五十里之地存者 中有足乐者

B.安陵君使唐雎使于秦 高祖之以成帝业

C. 受地先王而守之 舜发畎亩之中

D.长跪谢之曰 国险民富

6.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王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不怕牺牲、外强中干。

 B.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事例的用意是一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C.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是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D.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①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4. D                5. C                       6. A

7.①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②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文言文阅读(13分)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仗,化为邓林。

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2分)

夸父与日逐走 欲得饮

9.翻译句子。(4分)

(1)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未至,道渴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作为成语典故,“夸父逐日”常用来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分)

11. 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3分)

答:

12.“弃其仗,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竞跑,赛跑      想要

9(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

10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11.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

12. 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这一形象,表现出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答题。(12分)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如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3分)

A.后特征为洛阳令/事物特征     B.流血被面/唯见布被覆尸

C.大言数主之失/不计其数   D.威不能行一令乎/行之有效

7.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译:

8.皇帝称董宣为“强项令”,而京师号之“卧虎”。这两个称呼都从侧面反映了董宣什么样精神?(3分)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动人。

B.皇上本来要箠杀董宣,但董宣的义正词严、宁死不屈,使得皇上引咎自责,向他道歉。

C.董宣在他洛阳任上,奋力打击豪强,豪强们没有不害怕他的,纷纷敛声匿迹,百姓多有口碑。

D.董宣一生廉洁,去世后家里只有几斛大麦和一辆破车。光武帝得知他一贫如洗,为之感伤叹息。

6.D  7.略   8. 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9.B

大脖子病人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②,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

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②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 ③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其水甘而不良 (2)凡饮之者辄病瘿

(3)异哉人之颈也 (4)吾乡人皆然

2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2)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21.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2分)

【参考译文】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

19、( 1)其:代词,那里的;(2)辄:就;(3)异:奇怪;(4)然:这样。

20、(1)译文:所以那里的百姓没有一个不得大脖病的。

(2)译文: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

21、闭关自守会使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刿日: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解释(2分)

12本文讲述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成语 就出自本文。请举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及相关成语: (3分)

1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4选文第一段通过描写方法),表现曹刿 ,与鲁庄公的 形成鲜明对比。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及其事迹。(5分)

11驱车追赶    车前横木  车轮压出的痕迹    倒下12长勺之战;一鼓作气;淝水之战,草木皆兵13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士气就有所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14语言描写;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急躁冒进;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题。(6分)

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③,贸贸然④而来。黔敖左奉⑤食,右执饮,曰:“嗟⑥,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⑦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 ③蒙袂辑履: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 ④贸贸然:眼睛昏花无神的样子。 ⑤奉:捧着。 ⑥嗟:叹词,表示呼唤。 ⑦唯:因为。

(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我的翻译:

(2)你认为文中的饿者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我认为:

(3)由上文生发出来的成语是 。(2分)

1、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
一个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
嗟来之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