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园】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片段,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甲】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5.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成,将攻宋 问:“何战?”

B.愿借子杀 大小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义不杀少杀众 禽鸟知山林之乐,不知人之乐

D.吾固不杀人 舍生而取者也

26.解释加点字词。(2分)

(1)献十金( ) (2)不可谓知类( )

(3)肉食者( ) (4)小信未孚,神弗也( )

27.翻译句子。(4分)

(1)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8.对文意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阻止楚国攻打宋国,体现了墨子“非攻”的主张;“曹刿请见”可以看出曹刿有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精神。

B.【乙】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唯一原因。

C.墨子“献金”的真正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

D.五个“不可谓”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无法为自己的行为作任何辩解,从而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29.同样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子墨子和曹刿各采取了怎样的做法?你赞成他们的做法吗?为什么? (4分)

25.C    26.(1)请允许我 (2)明白事理 (3)目光短浅 (4)赐福,保佑

27.(1)北方有欺侮我的人,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杀掉他。(2)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8.B

29.子墨子的做法是设法阻止战争,曹刿的做法是积极为鲁庄公谋划备(迎)战之策。第二、三问为开放性探究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

【甲】臣本布衣,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如其所言。

(节选自《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

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耕于南阳 躬: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由是感激 感激:

(3)及,如其所言 卒:

1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9.结合【甲】文,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请举出一例。(4分)

20.诸葛亮和刘备历来倍受尊崇,你更喜欢谁,为什么?(3分)

17.(1)亲自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感动激奋  (4)死(每小题0.5分,共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所选词语为常用文言实词。解此类题,要调动平时积累,准确答题。解释文言词语一般要考虑到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如第(2)、(3)题就是古今异义词。需要注意的是,解释加点词一定要准确,避免只解释大意,造成丢分。

18.在战事失利之际接受了任命,在艰危困境之中奉命(出使吴国)。(2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要把句中的重点词翻译准确,如句子中的“败军之际”、“危难之间”等词语。还要注意语序的调整和语句的通顺。

19.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勤俭、清廉的忠臣。(意思对即可。2分)评价: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游俊:“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答出一例即可。2分)(共4分)

【解析】此题考查人物品质和对人物的评价。解此题时,首先要理解正文的文意,再结合课外积累的对人物的认识,总结出人物的品质和后人对他的评价。注意一定要有具体事例。

20.示例1:欣赏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智商极高。忠心耿耿,知恩图报。示例2:欣赏刘备。他能识人、会用人,不但具有极高的情商,还具有非凡的管理能力。(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言之成理即可,3分)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说出自己的观点并陈述见解即可。注意语言的简洁和通畅。

《伤仲永》(王安石)(18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7、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4分)

(1)世耕 隶: (2)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3)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4)贤于材人远矣 材人:

8、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9、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语句)(3分)

10、假如你是方仲永,有幸听到“王子”的话,你最想说什么?(5分)

7、略  8、略   

9“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示例:谢谢您的夸奖和良言,虽然我天赋好,可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我希望大家要以我为鉴,接受教育,努力学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7.《伤仲永》作者是 代文学家 。(2分)

8.划分下列句子节奏(只画一处)(2分)

①余 闻 之 也 久 ②贤 于 材 人 远 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未识书具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

③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④不能前时之闻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1.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3分)

7.宋,王安石 。

8. ①余 闻 之 也/久     ②贤 于 材 人 /远 矣

9.①曾经②完成③通“攀”,拉着④相当

10.略

11.略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17题。(17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②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8分)

(1)父焉( ) (2)指物作诗立就 ( )(3)稍稍宾客其父 ( ) (4) 于材人远矣( )(5)还扬州( )

(6)称前时之( )( )(7)以钱币乞之( )

15、翻译划线的句子。(4分)

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6、下列句子都写出了仲永少年聪慧,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

(2分)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父异焉。

17、说说本文通过仲永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3分)

14、(1)认为…诧异的;(2)完成;(3)以宾客之礼相待;(4)比。(4分,各1分) 15、略。(4分,各2分)16、正面描写:ABC   侧面描写:DEF(2分,各1分)  17、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2分)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5、《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这部书内容中的学术观点属于________学派,而孔子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3 分)
16.给下列加粗字注音(3分)
①盘盂( ) ②孰为汝多知( )( )
17.解释加粗的字。(3分)
故: 去: 日中: 沧沧: 及: 汤: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分)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②孔子不能决也


③孰为汝多知乎?


19.用自己的话说明两小儿的观点。(3分)
答案

20.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2分)
答案

15、《列子.汤问》     道家       儒家

16、①    yú            ②shú  zhì

17、原因  、距离、正午、清凉略带寒意、到 至、热水

18、略

19、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20、一儿从大小角度(视觉)看问题,另一儿从人对阳光的感受(触觉)看问题

阅读《哀溺文》一文,完成8~11题。(15分)

永之氓①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②湘水。中济③,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④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⑤。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⑥?于是作《哀溺》。

【注】①氓(méng):百姓。②绝:渡过。③济:渡河。④腰:动词,腰缠。⑤怠:疲乏。⑥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

8、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永之氓咸善游( ) ②一日,水暴甚( )

③有顷,益怠( ) ④且若是( )

⑵与“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跪而拾之以归(《赵普》)B.、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C.、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八则》)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其 一 氓 尽 力 而 不 能 寻 常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⑴①擅长,善于  ②突然  ③更加  ④这样    ⑵C(2分)

9、其 一 氓 / 尽 力 / 而 不 能 寻 常  (每处1分,共2分)

10、⑴你游得最好,今天为什么反而落后了呢?(2分)

⑵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能够把天下事当做自己的责任。(2分)

11、《哀溺文》讽刺了世上那些利令智昏的人,并进而警告一些贪财好利的人,如果不猛醒回头,必然身葬身名利场中。或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盲目崇拜或迷恋某件东西已到了成为痼疾的时候,就会完全丧失理智,在生死关头分不清主次利弊,连性命也不顾了。(意思对即可,3分)

齐宣王好射,悦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试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说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生自以为用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岂不悲哉!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2分)

(1)齐宣王射( ) (2)左右皆试之( )

2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这不是大王所能够使用的吗?

B.、除了大王还有谁能用这张弓?

C.、难道大王不能使用这张弓吗?

D.、莫非只有大王能够正确使用?

23、大臣都说“此不下九石”,原因是: 。(2分)(用原文语句答)

21、好:喜欢       引:拉

22、B

23、齐宣王好射,悦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

南文子为国忧(12分)

智伯欲袭卫,故遗之乘马,先之一璧,卫君大悦,酌酒。诸大夫皆喜,南文子独不喜,有忧色。卫君曰:“大国礼寡人,寡人故酌诸大夫酒,诸大夫皆喜,而子独不喜,有忧色者,何也?”南文子曰:“无方(来由)之礼,无功之赏,祸之先(先兆)也。我未有往彼有以来,是以忧也。”于是卫君乃修梁津,而拟边城。智伯闻卫兵在境上,乃还。

2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⑴故之乘马( ) ⑵大国寡人( )

⑶而子独不喜,有忧色者,也( ) ⑷是以忧也( )

27.翻译句子。(2分)

无方之礼,无功之赏,祸之先(先兆)也。

28.从南文子、智伯、卫君三人中选择一人概括其性格。(3分)

29.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26.赠送;      送礼(给……送礼);      为什么;       因此

27.没有来由的礼物,没有功劳的赏赐,是灾祸的先兆。

28.南文子:明察秋毫,深谋远虑; 智伯:阴险狡诈; 卫君:利令智昏,但能知错就改。

29.这则故事告诫人们不可贪求无名之财,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善于分析,冷静处理,以防不虞之灾。(有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