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1.①d 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__求反。
译文:
4. 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1.①不,没有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性酒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其言兹若人之

16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好读书,不求甚解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7 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的程度。(2分)

18 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2分)

19 李白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与陶渊明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

19提示:他们或者空有一生抱负,却无法实现,或者不容社会,不愿与世俗同流。但内心都孤独寂寞,他们以酒销愁,以忘却在世俗中的失意。这种思想也难免有消极遁世的成分。

【文言园】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片段,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甲】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5.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成,将攻宋 问:“何战?”

B.愿借子杀 大小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义不杀少杀众 禽鸟知山林之乐,不知人之乐

D.吾固不杀人 舍生而取者也

26.解释加点字词。(2分)

(1)献十金( ) (2)不可谓知类( )

(3)肉食者( ) (4)小信未孚,神弗也( )

27.翻译句子。(4分)

(1)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8.对文意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阻止楚国攻打宋国,体现了墨子“非攻”的主张;“曹刿请见”可以看出曹刿有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精神。

B.【乙】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唯一原因。

C.墨子“献金”的真正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

D.五个“不可谓”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无法为自己的行为作任何辩解,从而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29.同样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子墨子和曹刿各采取了怎样的做法?你赞成他们的做法吗?为什么? (4分)

25.C    26.(1)请允许我 (2)明白事理 (3)目光短浅 (4)赐福,保佑

27.(1)北方有欺侮我的人,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杀掉他。(2)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8.B

29.子墨子的做法是设法阻止战争,曹刿的做法是积极为鲁庄公谋划备(迎)战之策。第二、三问为开放性探究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

【甲】臣本布衣,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如其所言。

(节选自《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

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耕于南阳 躬: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由是感激 感激:

(3)及,如其所言 卒:

1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9.结合【甲】文,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请举出一例。(4分)

20.诸葛亮和刘备历来倍受尊崇,你更喜欢谁,为什么?(3分)

17.(1)亲自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感动激奋  (4)死(每小题0.5分,共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所选词语为常用文言实词。解此类题,要调动平时积累,准确答题。解释文言词语一般要考虑到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如第(2)、(3)题就是古今异义词。需要注意的是,解释加点词一定要准确,避免只解释大意,造成丢分。

18.在战事失利之际接受了任命,在艰危困境之中奉命(出使吴国)。(2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要把句中的重点词翻译准确,如句子中的“败军之际”、“危难之间”等词语。还要注意语序的调整和语句的通顺。

19.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勤俭、清廉的忠臣。(意思对即可。2分)评价: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游俊:“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答出一例即可。2分)(共4分)

【解析】此题考查人物品质和对人物的评价。解此题时,首先要理解正文的文意,再结合课外积累的对人物的认识,总结出人物的品质和后人对他的评价。注意一定要有具体事例。

20.示例1:欣赏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智商极高。忠心耿耿,知恩图报。示例2:欣赏刘备。他能识人、会用人,不但具有极高的情商,还具有非凡的管理能力。(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言之成理即可,3分)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说出自己的观点并陈述见解即可。注意语言的简洁和通畅。

《伤仲永》(王安石)(18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7、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4分)

(1)世耕 隶: (2)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3)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4)贤于材人远矣 材人:

8、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9、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语句)(3分)

10、假如你是方仲永,有幸听到“王子”的话,你最想说什么?(5分)

7、略  8、略   

9“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示例:谢谢您的夸奖和良言,虽然我天赋好,可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我希望大家要以我为鉴,接受教育,努力学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7.《伤仲永》作者是 代文学家 。(2分)

8.划分下列句子节奏(只画一处)(2分)

①余 闻 之 也 久 ②贤 于 材 人 远 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未识书具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

③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④不能前时之闻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1.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3分)

7.宋,王安石 。

8. ①余 闻 之 也/久     ②贤 于 材 人 /远 矣

9.①曾经②完成③通“攀”,拉着④相当

10.略

11.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