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1),稍长,潜心(2)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3)。于熙、元之际,河、洛(4)之士翕然(5)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6),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7)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节选自《杨时传》)

【注释】(1)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

(2)潜心:用心专而深。(3)绝学:宏伟独到的学术。(4)河、洛:黄河与洛水,也指这两条河之间的地区。(5)翕(xì)然:统一或调协的样子。(6)寝门:内门。唐白居易《哭诸故人因寄元八诗》:“昨日哭寝门,今日哭寝门,借问所哭谁?无非故交亲。”(7)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阳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译文】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小时侯特别聪明,能写文章。稍长大后,专心学习经史。熙宁九年,考中进士。当时河南的程颢和他的弟弟程颐讲宏伟独到的孔孟儒学。在熙、元年间,黄河、洛水流域的学士都去拜师。

【阅读训练】10.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并理解其用法。

(1)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2)德望日重:

(3)吾道南矣: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对老师的尊重和求学的虚心真诚。请你用文中的具体文字说明杨时对老师的尊重和求学的真诚。你能再说两个类似的故事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师从,拜某人为师

(2)一日日,一天天地

(3)向南

11.(1)(杨时)从小就异常聪颖,能写文章。稍大一些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

(2)杨时当时调动官职,但没有前去赴任,而是到洛阳以师礼拜见程颢,相处非常愉悦。

(3)那一天拜见程颐时,程颐正偶然闭目养神,杨时便与游酢等人侍立在旁边,一直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看看门外积雪已有一尺深了。

12.从以下三句中可以看出: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四年而颢死,时闻之,

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

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如“韦编三绝”。

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注释:(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处集市的近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到:“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长久把家安在了这里。

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

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乃,舍市傍

 (2)孟子长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复徙舍学宫之旁

3、简答题(3分)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1)离开(2)等到,至。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3、(1)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2)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

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

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节选自《苻子》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孤树。独立的一棵树。③徙衽(xǐrén):移动席子。徙,迁移。衽,席子。④反:同“返”。⑤濡(rú):沾湿。⑥逾:“愈”,更加。

【译文】

有个郑国人怕热,他跑到一棵树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湿身子的伤害。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样办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

【阅读说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阅读训练】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衽以从阴( ) (2)其阴逾( )

(3)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 ) (4)而其身湿( )

2、解释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1)移动(2)离开(3)逃暑:避暑,乘凉(4)逾:同“愈”,更加。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伤仲永》)

3、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1)蒙以军中多务 _____    (2)卿今当涂掌事 __

 (3)稍稍宾客其父 _____   (4)不能前时之闻 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余闻之也久。

5、课文内容理解。(5分)

(1)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原因:

做法:

(2)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原因(必要性):

目的:

(3)文中 一句话表现了吕蒙因“学”而使他的才略大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6、甲文中有两个成语(2分)

7、用简要的语言说说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受到的启示。(4分)

3、(1)推托(2)当权(3)以宾客之礼对待(4)相当

4、(1)士别三天,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怎么认清事情这么晚啊!(2)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5(1)原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做法: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原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目的: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6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新课标第一网

7、有天才的人,不学习,也会变成平庸的人;普通的人努力学习,也会有长进;所以我们要把握学习机会,努力学习。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唐代李翱的《李文公集》

8.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寇当守 ②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力不足,死焉,职也。

10.与“非若吏人、百姓然”中的“然”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虽,岁满则罢去B.望之蔚而深秀者

C.黄发垂髫,并怡自乐D.则北通巫峡

11.杨氏对婿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 。(3分)

8. (2分) ①坚守,固守  ②一起

9. (2分)(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亡在这件事上(这里),也是你的职分。

10.(2分) A

11.(3分)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酌情给分)

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__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__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www.xkb1.com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杀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江革①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柔之②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③,与弟江观同生④,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⑤,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⑥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谢朓⑦尝宿卫⑧,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节选自《梁书·江革传》)

【注释】①江革:人名 。 ②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③父艰:父亲去世。④同生:孪生兄弟。⑤训勖:督促、勉励。⑥服阕:服孝期满。www.xkb1.com

⑦谢朓:南朝宋著名诗人。⑧宿卫:值夜班。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B.、六岁便文(写)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D.、少贫(孤独)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2分) ( )

A.、泯众人矣 尘气莽莽B.、是指物作诗立就 为其名

C.、与革充卧具而 待君久不至,已D.、脱所著襦 后乃至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十六丧母,以孝闻。

22、江革和方仲永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3分)

19.D     20、AC

21.①仲永的父亲每天带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②十六岁母亲去世,他因为孝顺闻名。

22.相同点:都是年少有才,有较高的文学天赋.(1分)

    不同点:第一,家境不同;第二,江革与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而仲永却被父亲拉着“环谒于邑人”,不学习;第三,江革后学有所成,而仲永却“泯然众人”。 (1分)

    启示: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分辛劳一分才,后天教育和勤奋学习比天分更重要。(1分)

不记人过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注】①宋代政治家。 ②官名,副宰相。 ③朝中官员。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蒙正为不闻而过之( ) (2)同列不能平( )

12.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1)假装   (2)仍然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2.对待他人的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不过分计较。

评分意见:本题共 2分,答出“宽容”即可得分。

阅读《活板》片段,完成18—21题。(共8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⑤,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8.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持就火之( ) (2)互用之 ( )

(3)则字平如( ) (4)有奇字素无备者(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说说“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的原因是什么。(2分)

21.用“燔土”为字印的优点有哪些?(可用原文)(2分)

18.(1)烤;(2)交替,轮流;(3)磨刀石;(4)特殊的字或冷僻、不常用的字。(2分,对两个得1分)

19.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2分。意对即可)

20.不设统一答案。参考:因为活版印刷的效能,在于印得越多越快,而印得少的话,制作字模的功夫太大,不简便。(2分,意对即可)

21、不设统一答案。参考:燔土做字模,遇水不膨胀,而且用完后可以直接用火烤将字模取出,字模不受损伤而且易于清洁和保管。或原文:不相粘,不沾污(2分,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9—22题。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齐悼惠王之后也。悼惠王子孝王将闾,将闾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父丕,博学,号为通儒。

  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吏民所爱。母疾,弃官去。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拜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厖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宠前后历宰二郡,累登卿相,而清约省素,家无货积。尝出京师,欲息亭舍,亭吏止之,曰:“整顿洒埽,以待刘公,不可得止。”宠无言而去,时人称其长者。以老病卒于家。

[注]①明经:明晓经义;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由荐举产生。 ②简除烦苛:整顿革除烦法苛政。 ③大化:大治。 ④将作大匠:官名,掌管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 ⑤厖(máng):花白眉毛,形容人的老态。 ⑥亭舍:供旅客住宿休息的处所。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子孙焉(安家落户、定居)B.狗吠竟夕(有的)

C.登卿相(多次)D.年老值圣明(遇到)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两项是(4分)

A.清约省素 山不加增

B.仁惠为吏民所爱 域民不封疆之界

C.颇官吏所扰 公输盘我为云梯

D.以老病卒家 战长勺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②吾政何能及公言邪?

22.刘宠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根据文意,简要评析。(4分)

19.(3分)B    20.(4分)B C

21.(4分)

①百姓送他,(拥挤得)把道路也堵塞了,车辆无法前进,于是刘宠穿上便服悄悄地离开。

②我的政绩哪能比得上你们这些老人家所说的(那样好)啊?

22.(4分)

刘宠是一位廉洁奉公、生活朴素、为人厚道(谦逊可亲)、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必须说出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15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③[股肱]比喻辅佐之臣。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由是感激( )

③三臣于草庐之中( ) ④若嗣子可( )

10.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了。(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11.【甲】【乙】两段中加点的“大事”都指什么?并用一个成语概括“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3分)

12.请简要回答下面两个问题。(4分)

(1)诸葛亮为什么在【甲】文中追述自身经历并追忆【乙】文中提到的“白帝托孤”一事呢?

(2)你从【甲】【乙】两段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

9.①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② 于是,因此   ③ 探望,拜访  ④ 辅佐,辅弼 10.(1)在乱世中苟活着,不求能在诸侯中扬名。(2)你(诸葛亮)的才能比曹丕高很多,一定能够安定国家,完成统一大业。11. “大事”都指“白帝托孤”之事。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2.(1)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以接受自己的意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2)由表可见:诸葛亮“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尽袒。”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