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19.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①友人来(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2)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21.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

19.①D②A

20.(1)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2)我不能了解你,还错误地怀疑你,是我的过错。Xkb1.com

21.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4.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2分)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5.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2分)

译文:

6.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分)

4.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羊

5.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6.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Xkb1.com

不记人过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注】①宋代政治家。 ②官名,副宰相。 ③朝中官员。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 (2)同列犹不能平( )

12.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11.(1)假装   (2)仍然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2.对待他人的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不过分计较。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答出“宽容”即可得分。

曹刿论战(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7.加点词解释(2分)

(1)小惠未____________ (2)小大之_____________

18.选择加点词意思相同的的一组( )(2分)

A.肉食者,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

B.十年春,齐师竹取道,下见小谭

C.牺牲玉帛,弗敢也 既冠,益慕圣贤之道

D.衣食所,弗敢专也 能辨我是雄雌

19.句子翻译(2分)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理解填空(2分)

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解释,在___________(四字)之时进军,故克之;在敌军___________(四字)之时,逐之。

17.(1)遍及 (2)案件(各1分) 18.A(2分)  19.大国,难以预测,恐怕有埋伏啊!  20、彼竭我盈;辙乱旗靡。(2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8—32题。(17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zhān)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③世家:身世。④南都:地名。⑤颤粥不充:颤,稠粥。充,充足。⑥日昃:太阳偏西。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2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腰白玉之环 (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媵人持汤沃灌( ) (4)感泣辞母 ( )

2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范仲淹二岁而孤B.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去之南都

  C.①以衾拥覆 ②辄以水沃面D.①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②其如土石何(选自《愚公移山》)

 30.翻译句子(4分)

  ①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文: (2分)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译文: (2分)

3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用文中原话回答):

。(2分)

32.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渎,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① ,乙文范仲淹是:② 。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③ 、 (要求填写两个)。(4分

28.(1)用作动词,“腰佩”或“腰上佩带”;(2)通“披”,“穿”或“穿着”;(3)热水;(4)辞别。(答出意思即可,每小题l分,共4分。)

 29.C(A①连词,“却”;②连词,“就”。B①助词,取消独立性;②动词,“到”。C①和②都是介词,都当“用”讲。D①人称代词,“他们的”;②加强反问语气。)(2分)

   30.①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②深夜如果昏昏欲睡了,就用冷水洗脸使自己清醒。

 3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①以读书为乐(有极强的求知欲望)(1分)②因感恩慈母,承担家庭责任而读书(1分)③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画荻凿壁等(要求填写两个,一个1分)

课内语段阅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解释加点字

①谓: ②若: ③益: ④遂:

2.释句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①孙权:

②吕蒙:

③鲁肃:

4.用原文回答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5.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6.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1.①告诉 ②像 ③好处 ④于是  2.略。  3.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吕蒙: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鲁肃:忠厚的长者。  4.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乃始就学‖及鲁肃……  孙权劝学,吕蒙赞学。  6.对话(语言)描写。  7.略。

课内语段阅读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话的段意

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及对木兰的赞颂。

2.填出相应的动词

①描写爷娘:扶将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开 坐 脱 着 理 帖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4.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扑朔迷离 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5.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6.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1.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及对木兰的赞颂。  2.①扶将 ②理 ③磨 ④开 坐 脱 着 理 帖  3.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4. 扑朔迷离  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5.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6.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2.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 ______

②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

④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4.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5.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6.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7.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8.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9.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___

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 父异焉。

10.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1.“扳”通“攀”,pān,牵,引  2.①观看,观赏。②完成。③文采和道理④有人  3.略。  4.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自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7.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书诗四句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8.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正面:A B C; 侧面:D E F  10.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至。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者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死者,而俗人竟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鬲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能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工于亡用,不损财于无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于戏!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裸葬。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以身亲土 亲:贴近   B.今则越之 越:改变

C.愿王孙察焉 察:详审  D.以反吾真 反通“返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

(2)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其制礼。

.

5.杨王孙反对厚葬,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4分)

答:

3.B

4.(1)他的儿子默默地不想按他的意思办,但又很怕违背父亲的遗命。

(2)由于体察到人之常情不忍心看到亲人死去,因此制定了人死后埋葬的礼制。

5汉代流行厚葬,为此人们往往耗费很大。杨王孙不相信有鬼,认为人死乃是回归自然,而尸体是没知觉的。杨王孙反对厚葬,不是由于吝啬,而是对死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且他还知道人的精力和钱财应当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无端靡费实在是一种糊涂之至的行为。两千年的古人能有这种认识,对照今天社会上存在的种种追求奢华浪费的风气,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陶侃惜谷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晋书·陶侃传》

【注释】①聊取之耳:随便取来玩玩罢了。②汝既不田:你既不努力耕田。③而戏贼人稻:为了游戏破坏农民的庄稼。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②执而鞭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

3、翻译: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1、拿 用鞭子打 2、B 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4、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