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 (10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俱病( ) 弦不调( ) 不悲( ) 不闻消息( )

12、下列加下点的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王子猷、子敬病笃 人琴

B.、子敬好琴 又留蚊于帐中

C.、人琴俱 羊补牢

D.、月余亦 将士兵

1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

14、课文开头写子猷是“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恸绝良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笃:(病)重   既:已经    了:完全    都:总,竟(4分)

12、A(2分)

13、于是极度悲哀,痛哭了很久。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2分)

14、先前子猷“了不悲”“都不哭”,那是强抑悲伤,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后来却“恸绝良久”,是因为见到弟弟“人琴俱亡”,再也压抑不住悲伤。哭与不哭,都表现了对弟弟深深的悼念。(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4分)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乙】景公好弋①,使烛邹主②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弋:用带有绳子的箭射。②主:掌管,主持。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王曰,何坐 ( ) ②缚者曷为者也 ( )

③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 ( ) ④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

9.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文:

②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

译文:

10.通过甲乙两文中晏子的言行,你能说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吗?(2分)

11.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别分析晏子的语言技巧及其效果。(4分)

8.①坐:犯罪  ②盍:同“何”,什么。  ③亡:丢失  ④重:重视

9.①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

②让我们的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过。

10.机智善辩(意思相近即可)

11.甲文中晏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地借用“南橘北枳”的说法,寓刚于柔,不卑不亢,既保全了楚王的面子,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乙文中晏子用迂回曲折的方法,表面上是在列举烛邹的“罪状”,其实是在点出景公的错误,语言灵活睿智,既维护了君王的尊严,又挽回了烛邹的性命。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甲]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

鲁昭公弃国走齐,齐公问焉,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奚道至于此乎?”昭公对曰:“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人多谏我者,吾志不能用;好则内无拂而外无辅,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景公辩其言,以语晏子,曰:“使是人反其国,岂不为古之贤君乎?”晏子对曰:“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贤,溺者不问坠,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坠,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蚤:通“早”。②奚:为什么。③拂:同“弼”,辅助。④辩:分辨。⑤遽:就,才。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1)坐盗( ) (2) 寡人反取病焉( )

(3) 鲁昭公弃国走齐( ) (4) 以语晏子( )

10.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停顿。(1分)

孤 其 根 而 美 枝 叶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齐人固善盗乎?

译文:

(2) 使是人反其国,岂不为古之贤君乎?

译文:

12.内容探究。(5分)

(1)[甲]文中晏子是如何巧妙地反驳楚王的?(2分)

(2)有人认为鲁昭公敢于悔过是值得人们同情的,也有人认为鲁昭公的行为不值得同情。那么你对鲁昭公的行为是如何看待的呢?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

13.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2分)

9. (1)犯罪,(2)辱 (3)逃亡 (4)告诉,对……说

10. 孤其根/而美枝叶

11. (1)齐国的人本来善于偷窃吗?(2)假如让这个人返回他的国家,他难道不会成为像古代圣贤君主那样的国君吗?

12.(1)晏子巧妙用橘子生于淮南和淮北的两种不同情况,来说明齐国人在齐国不偷盗,而到了楚国就学会偷盗,是楚国的水土让老百姓善于偷盗,从而有力地反驳了楚王的羞辱。(2)可以同情,也可以不同情,但都要言之成理。同情他主要从他能够敢于悔过,分析自己的错误方面作答;不同情他主要从他应该早就采纳贤臣的建议,而不是事后后悔作答。

13. 机智、善辩、清廉、简朴。(意思对即可)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缚者为者也?( ) ②齐人也,盗。( )

③叶相似。( ) ④其实味不同。( )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①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8.楚王与臣下密谋策划侮辱晏子,晏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反驳后,楚王为什么笑着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3分)

9.课文展示了高度的语言艺术,请联系课文说一说晏子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6.①同“何”,什么  ②犯罪  ③只,仅仅  ④它们的果实

7.①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②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8.楚王无法解释被缚者入楚为盗的原因,自作聪明,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只得自我解嘲,低头认输。

9.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这是其一;说话时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这是其二;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这是其三。 (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

多多益善

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如何?”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 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注】 ①上:皇帝。②禽:通“擒”,捉住。

7、解释加点字。(2分)

能将几何( ) 上从容与信言( )

8、你能从上面的选文中提炼一个成语吗?并解释这个成语。(1分)

9、“多多益善”是谁说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2分)

10、从文中可以看出汉高祖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7、.多少   曾经

8.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9.韩信说的;才高过人,自信又自夸。

10.胸怀宽广,知人善任,从容沉稳而又机智敏锐。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各小题。(11分)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⑴已而细柳军( ) ⑵天子至( ) ⑶使人称( )

⑷乃使使持节( ) ⑸曩者霸上( ) ⑹改容式车( )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已而细柳军 称善者久 B.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人称谢
C.以河内守亚夫将军 天子动 D.吾欲入劳 细柳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正面表现了将士们

,侧面表现了周亚夫将军的 。(2分)

4.文中划波浪线句子写霸上及棘门军有什么作用?(2分)

答: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⑴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译:

⑵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译:

1.⑴到  ⑵将  ⑶ 告知  ⑷派  ⑸刚才 ⑹改变神情

2.B 

3.纪律严明;治军严明    

4.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周亚夫治军严谨有方。

5.⑴那些将士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虏呀。

⑵穿甲戴盔的人不能跪拜,请求用军礼拜见。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①,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④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⑤,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⑥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游:交往。④欺:这里是钱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⑤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桓公怒而攻蔡。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⑥包茅:古代祭祀,用裹束的青茅过滤去酒渣。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鲍叔终善遇之 遇:相待、接待

B. 管仲既任政相齐 相:丞相

C. 诸侯由是归齐 由是:因此

D. 然孔子小之 小:认为……小(人)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虽然孔子并不认可管仲,但太史公却称赞管仲为贤臣,从选文看管仲的治国方法有哪些成功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   

4、(1)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

(2)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

5、(1)注重民生,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意见。如:“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2)因势利导,善于利用形式,有全局意识。如:“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欧阳修读其赋,谓曰:“君辞气似沂公①,未可量也。”签书昭庆军判官,秩满②,当试馆③职,辞曰:“起家为官,本代耕尔,愿以守选余日,读所未见书。”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自太常丞当转博士,超改右正言;明日,直舍人院;又明日,判流内铨④;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言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归报,神宗善之,以将知审官西院,判尚书兵部。

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为同进所忌。会治太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亶因陷之,逮其父子入御史府,逾月得解,黜知蕲州。 (选自《宋史 许将列传》)有改动

注释:①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间右相。②秩满:官吏任期届满。③试馆:古代科举考试时应试人居住的场所。④流内铨:官职。专管考试选人、判决案例等事。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会治太学虞蕃讼 会: 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 举:

及至北境 及: 以将知审官西院 知:

4.翻译下列文字:

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逾月得解,黜知蕲州。

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许将的才干?请简要回答。

3.赞赏;全;等到;掌管

4.(如果)不能用言辞使(契丹)折服,这将会毁坏我大宋的名声。

       一个多月才放出来,许将被降职掌管蕲州。

5.文才卓越:从欧阳修欣赏她的文辞,宰相“宰相善其志”可以看出。

有勇有谋:从他出使契丹前精心准备,出使后同契丹使者比武可以看出。

译文:

许将,字冲元,于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中状元。欧阳修读其赋时说:“君辞气似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间右相),未可量也。”任命他为昭庆军判官。任期满后,宋朝廷准备让他任试馆职。(试馆职是当时仕途青云直上的龙门,也是许多以荫入仕的人梦寐以求的。)许将却认为:“起家为官,本代耕,愿出为地方官,读所未见书。”宰相对他的读书志向很赞赏,让他任明州通判。(宋神宗听说这个状元爱读书),神宗便召他进宫(谈话)。神宗(很赞赏他的才能),任命为集贤院校理。由太常寺本当转任博士,但神宗又破格提拔他为右正言,第二天入值舍人院,第三天判流内铨。这是神宗使用的特别任命,举朝上下都赞誉许将的才能。

契丹以20万兵力压代州境(大举进犯代州),并派使者前来要求宋朝割让代州。(过去契丹与宋朝定期在代州谈判),这次原定的宋朝使者不敢去(而轮到当年出使辽国的官员惧不敢行),朝廷因而改派许将去。许将对神宗说:“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许将行前到枢密院认真地查阅了有关代州的一切档案,作了充分准备。许将来到代州境时,契丹人爬满房上观看并喊叫:“看南朝状元。”当许将与契丹人进行肄射时,许将先射中。契丹使者萧禧在宾馆以礼迎接,谈判时,萧禧果然提起代州事,许将随问随答,不失国体。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神宗,神宗对许将大加赞赏,先后任许将为知审官西院,尚书兵部。

又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神宗对许将的重用)引起朝臣的忌妒。适逢在审太学生虞蕃讼学官一案时,他(反对牵连太广而)释放了一些无罪的太学生,蔡确舒亶借机陷害许将,把他们父子都抓进了御史府,一个多月才放出来,许将被降职任蕲州知州。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B.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君五十里之地存者 中有足乐者

B.安陵君使唐雎使于秦 高祖之以成帝业

C. 受地先王而守之 舜发畎亩之中

D.长跪谢之曰 国险民富

6.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王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不怕牺牲、外强中干。

 B.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事例的用意是一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C.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是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D.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①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4. D                5. C                       6. A

7.①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②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至。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者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死者,而俗人竟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鬲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能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工于亡用,不损财于无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于戏!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裸葬。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以身亲土 亲:贴近   B.今则越之 越:改变

C.愿王孙察焉 察:详审  D.以反吾真 反通“返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

(2)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其制礼。

.

5.杨王孙反对厚葬,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4分)

答:

3.B

4.(1)他的儿子默默地不想按他的意思办,但又很怕违背父亲的遗命。

(2)由于体察到人之常情不忍心看到亲人死去,因此制定了人死后埋葬的礼制。

5汉代流行厚葬,为此人们往往耗费很大。杨王孙不相信有鬼,认为人死乃是回归自然,而尸体是没知觉的。杨王孙反对厚葬,不是由于吝啬,而是对死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且他还知道人的精力和钱财应当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无端靡费实在是一种糊涂之至的行为。两千年的古人能有这种认识,对照今天社会上存在的种种追求奢华浪费的风气,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