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26、补出省略成分。(4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27、翻译。(3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28、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26、杨子 邻人(4分)

27、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3分)

28、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入歧途)。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解释下列字词。(4分)

(1)邑人:

(2)利其然:

(3)扳:

(4)环谒:

4、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2分)

(1)不能( )前时之闻

(2)( )然众人矣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同乡的人    (2)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3)同“攀”,牵、拉    (4)四处拜访    (4分)

4、(1)chèn相当   (2)mǐn消失的样子   (2分)

5、(1)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2分)

(2)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2分)

6、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2分)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1~15题。(共15分)

口技

清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乔山人善琴

清 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后游郢楚,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闻之,咨嗟惋叹。既阕,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 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老妇人。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敲;扉,门。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A.便有妇人惊欠伸 B.几欲先

C.款扉 D.今客

1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 )

A.无敢哗/念无与为乐B.为妙绝/为且噬己也

C.以弹絮业/以丛草林D.酷类声耳/真无马邪

1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14.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3分)

第一个场面: 第二个场面: 第三个场面:

15.试设想一下:【乙】文中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怎么想?(2分)

  在开国的时候,有个乔山人善于弹琴。他曾经得到过杰出的琴师传授,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每当他在山野林间弹琴时,一遍又一遍,连飞鸟和凶猛的鹘都为之悲鸣。一次他游历到楚郢,在旅店弹奏洞庭曲。隔壁的一位老妇人听了琴音,非常感动,不禁感叹惋惜。曲子弹奏完了,乔山人叹息道:“我弹琴大半辈子,终于在这里遇见了知音!”一会有人敲门,老妇人进来说道:“我的老伴活着的时候,是弹棉花的。今天听见你在这里弹琴,太像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了!"

11.A.觉:睡醒。  B.走:逃跑  C.叩:问。D.鼓:弹奏。

12、(2分)D

13、(1)里面(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

(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4分)

14.(3分)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

       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意对即可)

15.(2分)开放性试题。(能围绕文章内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23—25小题。(6分)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④迨:等到。⑤倍:同“背”,背诵。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记问不若人 _____________ (2)迨能倍诵止 _____________

(3)其文 _____________ (4)温公言 _____________

24.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1分)

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25.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3.①担心    ②才    ③吟咏    ④曾经(4分)

24.C (1分)  25.韦编三绝,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等(1分)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10-14题。(16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于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③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④。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日:“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景公:齐国国君。③霁(jì):天放晴。③被:同“披”。④陛:皇宫的台阶。

10.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2分) 其 实 味 不 同

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吏二一人诣王( ) ②叶相似( ) ③晏子入见,立有( )④而知人之劳(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译文: ②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译文:

13.甲文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答:

14.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选其中两人,略作评析。

答: (4分)

10.其/实味/不同   

11.捆绑 只 一会儿 舒服(安逸、安乐、安闲)   

12.  ②(景公)于是命令下属拿出衣服和粮食赐给挨饿受冻的百姓。   

13.环境影响成长(水土异也)。   

14.略。值得肯定之处提示:①晏子机智善辩,具有民本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热情。②楚王具有自知之明。③景公有着民本思想,从谏如流,且知错即改。

人琴俱亡 (10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俱病( ) 弦不调( ) 不悲( ) 不闻消息( )

12、下列加下点的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王子猷、子敬病笃 人琴

B.、子敬好琴 又留蚊于帐中

C.、人琴俱 羊补牢

D.、月余亦 将士兵

1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

14、课文开头写子猷是“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恸绝良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笃:(病)重   既:已经    了:完全    都:总,竟(4分)

12、A(2分)

13、于是极度悲哀,痛哭了很久。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2分)

14、先前子猷“了不悲”“都不哭”,那是强抑悲伤,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后来却“恸绝良久”,是因为见到弟弟“人琴俱亡”,再也压抑不住悲伤。哭与不哭,都表现了对弟弟深深的悼念。(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4分)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乙】景公好弋①,使烛邹主②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弋:用带有绳子的箭射。②主:掌管,主持。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王曰,何坐 ( ) ②缚者曷为者也 ( )

③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 ( ) ④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

9.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文:

②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

译文:

10.通过甲乙两文中晏子的言行,你能说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吗?(2分)

11.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别分析晏子的语言技巧及其效果。(4分)

8.①坐:犯罪  ②盍:同“何”,什么。  ③亡:丢失  ④重:重视

9.①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

②让我们的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过。

10.机智善辩(意思相近即可)

11.甲文中晏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地借用“南橘北枳”的说法,寓刚于柔,不卑不亢,既保全了楚王的面子,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乙文中晏子用迂回曲折的方法,表面上是在列举烛邹的“罪状”,其实是在点出景公的错误,语言灵活睿智,既维护了君王的尊严,又挽回了烛邹的性命。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甲]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

鲁昭公弃国走齐,齐公问焉,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奚道至于此乎?”昭公对曰:“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人多谏我者,吾志不能用;好则内无拂而外无辅,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景公辩其言,以语晏子,曰:“使是人反其国,岂不为古之贤君乎?”晏子对曰:“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贤,溺者不问坠,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坠,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蚤:通“早”。②奚:为什么。③拂:同“弼”,辅助。④辩:分辨。⑤遽:就,才。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1)坐盗( ) (2) 寡人反取病焉( )

(3) 鲁昭公弃国走齐( ) (4) 以语晏子( )

10.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停顿。(1分)

孤 其 根 而 美 枝 叶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齐人固善盗乎?

译文:

(2) 使是人反其国,岂不为古之贤君乎?

译文:

12.内容探究。(5分)

(1)[甲]文中晏子是如何巧妙地反驳楚王的?(2分)

(2)有人认为鲁昭公敢于悔过是值得人们同情的,也有人认为鲁昭公的行为不值得同情。那么你对鲁昭公的行为是如何看待的呢?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

13.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2分)

9. (1)犯罪,(2)辱 (3)逃亡 (4)告诉,对……说

10. 孤其根/而美枝叶

11. (1)齐国的人本来善于偷窃吗?(2)假如让这个人返回他的国家,他难道不会成为像古代圣贤君主那样的国君吗?

12.(1)晏子巧妙用橘子生于淮南和淮北的两种不同情况,来说明齐国人在齐国不偷盗,而到了楚国就学会偷盗,是楚国的水土让老百姓善于偷盗,从而有力地反驳了楚王的羞辱。(2)可以同情,也可以不同情,但都要言之成理。同情他主要从他能够敢于悔过,分析自己的错误方面作答;不同情他主要从他应该早就采纳贤臣的建议,而不是事后后悔作答。

13. 机智、善辩、清廉、简朴。(意思对即可)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缚者为者也?( ) ②齐人也,盗。( )

③叶相似。( ) ④其实味不同。( )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①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8.楚王与臣下密谋策划侮辱晏子,晏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反驳后,楚王为什么笑着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3分)

9.课文展示了高度的语言艺术,请联系课文说一说晏子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6.①同“何”,什么  ②犯罪  ③只,仅仅  ④它们的果实

7.①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②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8.楚王无法解释被缚者入楚为盗的原因,自作聪明,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只得自我解嘲,低头认输。

9.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这是其一;说话时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这是其二;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这是其三。 (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

多多益善

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如何?”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 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注】 ①上:皇帝。②禽:通“擒”,捉住。

7、解释加点字。(2分)

能将几何( ) 上从容与信言( )

8、你能从上面的选文中提炼一个成语吗?并解释这个成语。(1分)

9、“多多益善”是谁说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2分)

10、从文中可以看出汉高祖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7、.多少   曾经

8.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9.韩信说的;才高过人,自信又自夸。

10.胸怀宽广,知人善任,从容沉稳而又机智敏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