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①厨下儿②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③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④还船, 缚至桑树,自挽弓射杀之。毕,解衣卧船中。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出谏蒙曰:“至尊⑤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 宁涕泣嘘欷曰:“负卿!”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选自《三国志·吴志·甘宁传》)
【注释】 ①宁:即甘宁,字兴霸,性情粗暴。与吕蒙同为孙权手下名将,私交甚好。②厨下儿: 厨房里干杂活的小童。③赍ji礼:赠送礼物。④斯须:一会儿。⑤:至尊:最尊贵的人,这里指吴主孙权。
9.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宁厨下儿曾有过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宁许蒙不杀 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C. 属汝以大事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D. 蒙素至孝 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
10.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中有足乐者 (《送东阳马生序》)
B.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D.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11.翻译下面句子(2分)
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
12.说说本文中的吕蒙是个怎样的人?(2分)
9.(3分)B
10.(3分)A
11.(2分)吕蒙怕甘宁杀害小童,所以没有马上将他送回。(前后句各1分)
12.(2分)仁慈、顾全大局、孝顺、豁达(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满分)
【译文】
甘宁厨房里干杂活的小童犯了过失。逃到吕蒙那里,吕蒙怕甘宁杀害小童,所以没有马上将他送回。后甘宁带着礼物来拜谒吕蒙的母亲,吕蒙才叫出那小童来还给甘宁,甘宁答应不杀他。可是,过了一会儿,甘宁回到船上,却命人将小童捆在桑树上,亲自挽弓将他射死。完事后,自己解下衣服躺在船中。吕蒙大怒,鸣鼓聚兵,准备靠近船进击甘宁。甘宁听到动静,故意躺着不起来。吕蒙的母亲光着脚跑来劝阻吕蒙:“至尊待你像亲骨肉一样,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你,哪里有因为个人的怨怒而想要杀了甘宁(的道理)呢?(如果)甘宁死了,纵使至尊不过问,你身为臣子这样做也是不合法度的。”吕蒙向来非常孝顺,听了母亲的话,就一下子明白过来。他亲自来到甘宁船上,笑着招呼:“兴霸,老母亲等你吃饭,快上来!”甘宁流着泪哽咽着对吕蒙说:“我辜负了你”。(甘宁)和吕蒙一起回去见吕蒙的的母亲,大家一整天高兴地吃饭。
八大山人
清·陈鼎
八大山人①,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②,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 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则攘臂搦管③,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④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节选《八大山人传》有删改)
【注释】①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②介:耿直。③攘臂搦管(nuò guǎn):伸长胳膊,执笔为文。④镒:二十两。
10.下列句子漏了标点,用“/”为其断句(两处)。(2分)
张 堂 中 如 清 风 徐 来 香 气 常 满 室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尝写菡萏一枝( ) (2)数十幅立就( ) (3)盈纸肮脏( )
12.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多置酒招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 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 贤于才人远矣
C. 或洒以敝帚 辞以军中多务
D. 人爱其笔墨 安陵君其许寡人
13.翻译句子。(4分)
(1)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2)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
14.作者最后用一个“颠”字来评价八大山人,根据选文,你是如何看待八大山人的“颠”的? (2分)
10. (2分) 张 堂 中/如 清 风 徐 来/香 气 常 满 室
11.(3分)(1)曾经(2)完成(3)满
12.(2分)C
13.(1)(2分)如果叶公见到了,也一定会大叫着惊慌逃跑的。
(2)(2分)即使陈放几百两黄金在他面前,他都不屑一顾(都不看一下)
14. (2分)八大山人的“颠”是他性情性格孤傲耿直(孤高傲世),聪明绝伦(才高艺绝),狂放不羁(恃才放旷)的表现,而不是真正的癫狂。(对“颠”的内涵分析、评判正确即得2分)
附译文:八大山人,号人屋。“人屋”就是“广厦万间”的意思。他生性孤傲,有骨气,聪明绝伦,无人能比。八岁便能作诗,善于书法,长于篆刻,尤其精于绘画。曾经画一枝荷花,半开于池中,横斜在水面,生气勃勃;张挂在堂中,好像有清风徐徐吹来,香气常充满整个屋子。又曾画龙,在丈幅之中蜿蜒升降,想要飞动一般;如果叶公见到了,也一定会大叫着惊慌逃跑的。他言语诙谐,喜欢议论,总是娓娓而谈,不知疲倦,使四座的人为之倾倒。
山人既已嗜好喝酒,也就没有其他的爱好。人们喜欢他的画,大多置办了酒来招待他,预先准备几升墨汁、若干纸张在座位右边。山人酒醉后见到了,便高兴地泼墨在宽大的画纸上,有时候用破笤帚洒,用坏帽子涂,弄得满纸肮脏,不堪入目。这以后他提笔渲染,有的成山林,有的成丘壑,有的成花鸟竹石,无不精妙。如果碰到他喜欢写字,那就撸起袖子,伸长胳膊,撮起裤管,狂叫大呼着,数十幅片刻就完成了,他酒醒了,要想索求他的片纸只字都无法得到,即使将百镒黄金陈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不屑一顾。他就癫狂到这样的地步。
陶侃逸事
陶侃①,字士行,本鄱阳人也。终日敛膝危坐,阃②外多事,千绪万端,未有遗漏。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
时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③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④,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⑤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注:①东晋时期名将,陶渊明的曾祖父。②阃(kǔn)外:统兵在外。③籍:登记后收藏。④正会,皇帝元旦朝会群臣。⑤桓温:东晋将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1)常语人曰 (2)执而鞭之
(3)人咸不解所以 (4)及桓温伐蜀
11.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于是以屑布地”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皆以美于徐公 D.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12.按要求答题。(4分)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
13. 第三段中陶侃将木屑和竹头都收集的目的是 和 ,可见陶侃是一个 的人。(均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0. (4分)(1)告诉(2)鞭打(3)全、都(4)等到
11. (2分)D
12. (4分)(1)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2)因此百姓勤于农耕,达到家给人足。
13.(3分)以屑布地 作丁装船 综理微密 (每空1分)
译文:
陶侃,字士行,本是鄱阳人。他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千头万绪,没有一点疏漏。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他曾出游,见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稻谷。陶侃问:“你用这个作什么?”那人说:“我走路见到稻谷,姑且拔了一把。”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却又毁害别人的稻谷来戏玩!”让人捉住他打了鞭子。因此百姓勤于农耕养殖,达到家给人足。
当时造船,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元旦皇帝朝会群臣,长久下雪才停,大厅前剩余的雪化了,地还很湿。于是用木屑洒在地上。等到桓温攻伐蜀时,又用陶侃贮存的竹头做竹丁组装船只。他总揽事务细微缜密,都是这样。
州官放火(6分)
田登作郡①,自讳②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③放灯,吏人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作郡,治理郡县。②讳,避讳,畏忌人家直称的名字。③上元,阴历正月十五。
18.解释下面加点词。(2分)
⑴触者必怒( ) ⑵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
19.翻译:吏人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2分)
20.这则故事后来衍化为俗语,这个俗语是: (2分)
18.(2分)⑴违背,冒犯。⑵全,全部。
19.(2分)当差的书写告示说:"本州按照惯例放火三天。"并把告示牌挂在街头。
20.(2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①,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②,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③大树白④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中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 三晋之兵:这里指魏军。② 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用急行军走百里的方法去争取胜利,会使上将军遭到失败。③ 斫:音zhuó,砍。④ 白:使…露出白木。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① 齐使田忌将而往 将: ② 去韩而归 去:
③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西: ④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
9、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2分)
② 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3分)
③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3分)
10、孙膑为取得战斗的胜利,采取了哪些好的做法?请用自己的话分条回答。(4分)
8、① 率兵 ② 离开 ③ 向西进军 ④ 约定 (每空1分)
9、
① 善于作战的人会顺应(或“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并向(对我们)有利的方面来引导它。(“因”1分,大意1分)
② 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逃跑的人就过半了。(“固”、“亡”各1分,大意1分)
③ 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的字,就点火照亮树上的字。(“书”(字)、“烛”(照)各1分,大意1分)
10、(1)抓住魏军轻敌的弱点,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2)选择有利的地形进行伏击。(每条2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6、解释加点词语(2分)
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次:
②为天下唱 唱:
③今或闻无罪 或:
④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
7、下面句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
A. 杀之以应陈涉。
B. 固以怪之已。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点示的起义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0、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编次。 同"倡" 首发。 有人。 用网捕。 7、C 8.(略)9.天下苦秦久矣 10.秦二世杀公子扶苏、引起人民不满;楚人怀念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9分)
【甲文】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④,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孙叔敖纳言》)
【注】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④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乙文】晋平公问于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对曰:“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进臣畏罚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也。”公曰:“善!”于是令国曰:“欲进善言,谒者不通,罪当死。”(选自刘向《新序》)
【丙文】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冠白冠 冠:
②下情不上通 上:
③至于鄙 鄙:
④被服以立 被: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
国家之患孰为大 被服以立
|
|
进臣畏罚而不敢言 国家之患孰为大
10、翻译。(9分)
①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4分)
②欲进善言,谒者不通,罪当死。(3分)
③吾知所以亡矣。(2分)
11、从上面三则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8、(4分)冠:戴 上:向上(名词做状语) 鄙:边境 被:通“披”,穿上(1词1分)
9、A(3分)
10、①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独揽大权,国君就会厌恶他。(4分)
②想要进谏忠言,而负责接待进谒者的人,却不向国君通报,他的罪过应当处以死刑。(3分)
③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2分)
11、①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②要居安思危,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
③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答出1点1分,答出2点即可得3分)
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12分)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20. 解释加点词语(4分)
①军中闻将军令 闻:( )
②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居无何:( )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 )
○4介冑之士不拜。 介冑:( )
21.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22.本段表现了周亚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2分)
答:
23.A、B.、C.层学生分别从以下题中选相应的题答题。(2分)
○1本段结尾文帝派使者“称谢”的话对刻画周亚夫起什么作用?(2分)(此题为B.、C.层学生做)
答:
○2从描写角度看,本段刻画周亚夫的形象以____ __描写为主。请写一句正面描写的句子。(2分)(此题为A.层学生做)
答:
24.我们现在强调要张扬个性,但文中周亚夫的“军士”却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强调了共性,似乎束缚了个性的发展,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答:
20、1、①听从 ②过了不久 ○3 使者、使臣 ○4穿戴着盔甲
21、为后文写文帝在细柳军营的见闻做铺垫并做对比
22、治军有方、令行禁止、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23、从侧面刻画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B、C层)
侧面 正面 如:①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②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24、略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齐悼惠王之后也。悼惠王子孝王将闾,将闾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父丕,博学,号为通儒。
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①,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吏民所爱。母疾,弃官去。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拜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②,禁察非法,郡中大化③。征为将作大匠④。山阴县有五六老叟,厖⑤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宠前后历宰二郡,累登卿相,而清约省素,家无货积。尝出京师,欲息亭舍⑥,亭吏止之,曰:“整顿洒埽,以待刘公,不可得止。”宠无言而去,时人称其长者。以老病卒于家。
[注]①明经:明晓经义;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由荐举产生。 ②简除烦苛:整顿革除烦法苛政。 ③大化:大治。 ④将作大匠:官名,掌管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 ⑤厖(máng):花白眉毛,形容人的老态。 ⑥亭舍:供旅客住宿休息的处所。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两项是(4分)( )
A.而清约省素 而山不加增
B.以仁惠为吏民所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颇为官吏所扰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D.以老病卒于家 战于长勺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②吾政何能及公言邪?
9.刘宠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根据文意,简要评析。(2分)
7.(4分)B C
8.(4分)
①百姓送他,(拥挤得)把道路也堵塞了,车辆无法前进,于是刘宠穿上便服悄悄地离开。
②我的政绩哪能比得上你们这些老人家所说的(那样好)啊?
9.(2分)刘宠是一位廉洁奉公、生活朴素、为人厚道(谦逊可亲)、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选自《出师表》)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
③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 ) ④至于斟酌损益 (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6.邹忌讽谏齐王的目的是什么?诸葛亮进谏的目的又是什么?(3)
17.同样都是进谏,邹忌的进谏方式与诸葛亮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赞赏谁的的方式?为什么?(4分)
14.(4分)①( 的确 ) ②( 指责 )③( 怠慢、疏忽 ) ④ ( 兴办、增加)
15. 4分)① 能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并被我的耳朵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②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诚于陛下的职分所在了。
16.(3分) 邹忌讽谏齐王的目的是希望齐王能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使国家强大。诸葛亮进谏的目的是为了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为了“汉室之隆”。(每点2分)
17.(4分) 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比喻之中;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后主刘禅直接进言劝谏。示例:我赞赏邹忌的方式。因为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如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劝说的效果会更好。(答出进谏方式的不同给2分;答出赞赏谁的给1分,理由得当的给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