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乙】建安五年,曹公①东征,禽②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白马③,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日:“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④其所赐拜书告辞。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注释)①曹公:即曹操。下文的“羽”和“绍”分别为关羽、袁绍。 ②禽:通“擒”。 ③白马:地名。④封:封存。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 尉果笞广 ( ) (2)从民欲也 ( )
1 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及羽杀颜良”中的“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B.及郡下,诣太守
C.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D.徐公何能及君也
1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重 加 赏 赐 羽 尽 封 其 所 赐 拜 书 告 辞。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4分)
(1)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2)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13.甲文中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是个什么样的人?乙文中关羽面对曹公厚赐, “终不留”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分)
9.(2分)(1)作动词,用竹板打(2)依从(顺从、听从)
10.(2分)C
11.(2分)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
12.(2分)军官拔出剑来,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杀死了军官。(译出“剑挺”得1分,大意对得1分)我一定要立功来报答曹公才会离开。(译出“乃’’得1分,大意对得1分)
13.(2分)__命运(与命运抗争、不甘心受奴役、叛逆精神)的人;(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文言乙文翻译: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待他非常客气。袁绍派遣大将军颜良到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让张辽和关羽作先锋迎击颜良。关羽远远望见了颜良的旗帜和车盖,便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割下颜良首级回到营中,袁绍的众多将领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于是解了白马之围。曹操当即上表奏请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当初,曹操佩服关羽的为人,而观察他的心情神态并无久留之意,对张辽说:“你凭私人感情去试着问问他。”不久张辽询问关羽,关羽感叹地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我终将不能留下,我必当立功来报答曹公后才离开。”张辽将关羽的话回报给曹操,曹操认为他是义士。关羽杀了颜良后,曹操知道他一定会离走,便重加赏赐。关羽全部封存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书告辞,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曹操左右的人想要追赶关羽,曹操说:“各人都是为了自己的主人,不必追了。”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1)然。
注:(1)信:确实,的确。
1.联系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词。(2分)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3)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
(4)诸儿竞走取之( )
2.在下列句中括号里填上省略了的成份。(2分)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 )则如盘盂。
(3)见道旁李树多子,( )折枝。
(4)人问之,(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2)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
译文:
4.两小儿争论的是什么问题?(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5.其他的小孩都跑去抢李子,为什么王戎不动?(2分)
1.(1)争辩 (2)距离 (3)热水 (4)跑
2.(1)孔子 (2)日 (3)李树 (4)王戎
3.(1)两个小孩子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2)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几个小孩一起游玩,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树上结着许多李子。
4.太阳在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5.王戎根据那棵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这么多果实,推断出那是一棵苦李树,李子抢来无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lián)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臵,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
8. 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巨绅家将嫁女 适:正碰上 B.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 谕:谕告
C.乃阴.嘱吏目 阴:狡猾 D.过午得.二人 得:抓获
9.下列句中的“而”与“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面山而居 B.聚室而谋曰 C.以待饥者而食之 D.学而不思则罔
1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刺史无术”反衬了于成龙破案如神,迅速破案又表现于成龙不仅机智而且勇敢的特点。
B.于成龙放出风声,第二天将在全城严加搜查。这是一招敲山震虎,也充分利用做贼人心虚的特点。
C.二人多次出城,本因有急事,却又不带行装,其实是欲盖弥彰。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
D.盗贼将妆奁席卷而去体现其利令智昏、贪婪特点,而他们竟想到着女装出城足见其狡诈。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2)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8、C 9、D 10、A
非选择题:
11.(1)如果有从城门中出出进进达到两次的人,就把他抓住。
(2)原来是担心第二天大搜查,就急于转移赃物,可是物多又难以携带,所以就这样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出城。
桓南郡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咸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①车骑②。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问,果如之。(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白—— 告诉。 ②车骑——车骑将军桓冲。
2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⑴甚以为忿( ) ⑵家人咸以惊骇( ) ⑶云是变怪( ) ⑷果如之( )
22、“取诸兄弟鹅悉杀之”句中的“之”,与下列哪个选项中“之”的用法相同 ( )(3分)
A、何陋之有 B、录毕,走送之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辍耕之垄上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
2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桓南郡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21、⑴很、非常、十分 ⑵都 ⑶说 ⑷果然、果真
(4分,一小题一分)
22、B (3分)
23、没有什么能引来怪异,应该是桓南郡开玩笑罢了!(3分)
(语句流畅0.5分,重点字词“致、怪、当、戏、耳”各占0.5分,“致”译为“导致”也可得分。)
24、斗鹅“每不如,甚以为忿”表明他心胸狭窄,“夜往鹅栏”“取诸兄弟鹅悉杀之”表明他也是一个凶残的人。(答“心狠手辣”也可得分)
(3分,结合内容1分,“心胸狭窄”1分,“凶残”或“心狠手辣”1分。)
陈涉世家(13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7、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1)会天大雨 (2)扶苏以数谏故 (3)楚人怜之 (4)为天下唱
18、将文中的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3 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卒之为众人 卒皆夜惊恐B.、扶苏以数谏故 以中有足乐者
C.、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D.、吴广以为然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0.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用简洁的语言回答)(3分)
17、⑴适逢,正赶上 ⑵屡次 ⑶爱戴 ⑷通“倡”,首发
(4分,一小题一分,“唱”只解释意思或只指出通假字得0.5分)
18、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3分)
(重点字“亡、亦、举大计、等、死国”各0.5分,疑问句式0.5分。)
19、B (3分)
20、扶苏贤明,项燕多次立战功、爱士兵,他们都是受百姓爱戴的将领,(1分)假借他们的名义可以博得更多的民心。(2分)(总分3分,大致意思相同即可给分)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 ①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 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闻准入相 ( )
(2)咏适自成都罢还 ( )
(3)准莫谕其意 ( )
24.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此张公谓我矣。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
25.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2分)
23. (3分)(1)听说、听到 (2)恰好 (3)明白24.(2分)这是张公(在)说我呀。 评分标准:词语准确,句式恰当得2分;词语或句式有一项不恰当得1分。张咏将要离开,寇准送他到郊外,问他说:”有什么教导寇准?”
25.(3分)示例: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等品质。(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汉顺帝初,苏章迁冀州①刺史。其故人为清河②太守,章知其奸藏③,将按④其罪。一日,请太守,为设酒宴,陈往日之好甚欢。太守喜曰:“人皆言若为青天。”章曰:“今日苏孺文⑤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按事者公法也。”太守默然。翌日,遂收太守。
注释:①冀州:古州名,今河北一带。②清河:古郡名,在今河北境内。③奸藏:贪污受贿。④按:追究。⑤孺文:苏章的名。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陈往日之好甚欢 (2)遂收太守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今 日 苏 孺 文 与 故 人 饮 者 私 恩 也 明 日 冀 州 刺 史 按 事 者 公 法 也。
3.为什么在苏章一番话后太守会“默然”?(3分)
答:
4.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有什么启示?(3分)
答:
1、(1)陈述 (2)逮捕 (2分)
2、今日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按事者/公法也/ (2分)
3、因为他察觉灾难要临头。(3分)
4、不能因私情而徇私,要公事公办(3分)
肃王与沈元用①
(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②,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③,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④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⑤,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⑥。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⑦也。
〖注〗①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封肃王,后出使金国不归。沈元用:宋朝大臣。②虏:指北方的金国。③偶俪:对仗工整。④矜:夸耀。⑤他语:说别的事情。⑥骇服:吃惊佩服。⑦诬:虚假。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2)元用素强记( )
(3)取纸追书之( ) (4)略无矜色( )
9.下列句中加点的“其”与“即取笔尽补其所阙”中的“其”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B.而竖其左膝(《核舟记》)
C.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
(2)(肃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11.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2分)
8.(4分)(1)出使 (2)平时/平素/向来/一向 (3)书写/写 (4)毫无/一点儿没有 (每处1分)
9.(2分)C
10.(4分)(1)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2)(肃王)就拿起笔将他所缺漏的字全部补齐,没有遗漏的地方。(每句2分,画线部分为得分点)
11.(2分)①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好;②肃王并没有自夸自耀。(每点1分)
译文: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金国,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空闲时间无事可做,就一同到寺院游览,偶尔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对仗工整,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朗诵了一两遍就记住了;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缺着,一共缺了十四个字。(沈元用)写完了,肃王看后,就拿起笔将他所缺漏的字全部补齐,没有遗漏的地方。又修改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改完后)放下笔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毫无骄傲的脸色。元用既惊讶又佩服。俗语说:“不要夸耀我能胜过别人,真正胜过我的人还很多呢!”一点儿也不假啊!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片段,回答7~8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臣之妻私臣 私:偏爱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C.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D.时时而间进 间:间接
8.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 2分 )
A. 皆以美于徐公 B.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 能谤讥于市朝 D. 皆朝于齐
7.D 8.C
阅读下文,完成第6——8题
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勅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桴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6 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驻车叩马 乃不知有汉
B.因格杀之 公将驰之
C.愿乞一言而死 面山而居
D.将何以理天下乎 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
7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言数主之失 扶苏以数谏故 B.流血被面 将军身被坚执锐
C.使宣叩头谢主 长跪而谢之 D.宣悉以班诸吏 投诸渤海之尾
8 下列各项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湖阳公主不仅一心袒护自己杀了人的家奴,还跑去告状,要求光武帝处死
打死他家奴的董宣。
B “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天子”与“白衣”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
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
C.皇帝最初要杀董宣,后来听了湖阳公主和董宣的一番话,改变了主意。
D.纵观全文,可以看出董宣的性格特点是不畏权势、执法公正、清正廉洁。
6 B 7 C 8 C
译文:董宣,字少平,陈留圉地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一个人,因为(家奴)藏匿在公主家,差吏抓不住
他。等到公主出行的时候,(公主)让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亭等候他们,(董宣)拦住马车,边用刀在地上画,边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大声喝斥着家奴让他下
车,接着打死了(家奴)。公主立即回到皇宫,将这事告诉了皇帝。光武帝大怒,召见董宣,准备用鞭子打死董宣。董宣叩了个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
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呢?”董宣说:“陛下您因圣明有德而复兴,但放纵家奴杀死平民,您凭借什么来治理天下呢?我不需要您用鞭子打死我,我会自杀了
断的。”当即用头撞击柱子,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太监强拉住他,让他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不答应,(小太监)用强力使他叩头,董宣两只手撑在地上,始终不
肯低头。公主说:“皇帝您是平民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和死刑犯,差吏不敢上门(抓捕),您现在是天子,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皇
帝跟百姓不同。”接着,称董宣为“强项令”让他退下,并赏赐三十万钱。董宣全部分发给各位差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欺人的权贵,使他们都害怕得发抖。京
师称之为“卧虎”。歌颂他是“没人击鼓鸣冤的董少平。”
(董宣)任县令五年。七十四岁时,死于任上。皇帝
派大臣前去察看,只看见用布裹着尸体,妻子儿女相对哭泣,(家中)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皇帝很伤心,说:“董宣廉洁,直到他死后才知道。”因为董宣曾
经做过二千石的官,就赏赐给他一条绿色丝带,按照葬大夫的礼节埋葬了他。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