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曹刿论战》)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牺牲: (2)偏:

(3)曾益: (4)恒: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

16.齐鲁长勺之战,鲁庄公在曹刿的参与和指挥下最后取胜,这既照应了甲文中的“

又证明了乙文中的“

。”(要求用原文回答)(4分)

17.材料链接:2008年以来,我们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__”、地震、洪灾、泥石流等接踵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注】邦:国家。

请结合甲乙两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4分)

14.(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偏:通“遍”,遍及,普遍;(3)曾益:曾通“增”,与益同义连用,意增加。(4)衡:通“横”,梗塞,指不顺。(每小题1分)15.(1)对于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实情处理;(2)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样的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受到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受到饥饿,使他资财缺乏(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1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7.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我们的党始终是英明的党,党的干部始终是人民的好干部,所以无论发生多大的灾难和变故,它始终确保我们的国家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战胜困难和挫折,走向兴旺和繁荣。(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1-4)题目。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日:“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日:“臣居草泽,不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日:“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2分)

(1)有上书请去佞臣者 去: ( ) (2)深鄙其为人 鄙:( )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谓 上 书 人 曰 朕 欲 使 大 信 行 于 天 下 不 欲 以 诈 道 训 俗 卿 言 虽 善 朕 所 不 取 也。

3.唐太宗为什么不采纳上书人的建议?(3分)

答:

4.请简要分析唐太宗具有哪些特点?(2分)

答:

1.(1)罢免,使...离去 (2) 鄙视

2、谓 上 书 人 曰 ︳朕 欲 使 大 信 行 于 天 下  ︳不 欲 以 诈 道 训 俗  ︳卿 言 虽 善︳ 朕 所 不 取 也。

3.太宗认为,河水清浊,在于源头。为君者就好似水之源头,而为臣者好似流水。如若为君者自己秉性奸诈,又想要下属品行正直是不可能的。要想让大信行于天下,就不能以奸诈之道来训诫世人,所以太宗最后也没有采纳上书人的意见。

4.太宗从谏如流,虚怀若谷,明察秋毫,为人正直,有君子风范。

译文:贞观初年,有大臣上书(给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问上书者:“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吗?”上书者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若能不畏惧陛下的怒气,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的人,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意旨的,就是奸佞小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澈与混浊,(原因)在它的源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民就像水流,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对上书人说:“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听信啊。”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8-11题。(14分)

物各有短长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间隔)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lù)駬 (ěr),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猫;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8.⑴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甘茂使于齐 ( ) 能王者之说乎? ( )

,汝不知也( ) 可主 ( )

⑵下列各句与“匠以治木”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无从致书以观B.以衾拥覆

C.俯身倾耳以请D.以中有足乐者

9.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今 持 楫 而 上 下 随 流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 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猫。(2分)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2分)

11.说说这则故事说明的道理:(2分)

8.(1) 出使; 做; 对、正确(是这样);侍奉,为......做事 (2)B

9. 今 /持 楫 /而 上 下 随 流

10. ①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足力可以奔走千里,但是养在家里,叫它捕捉老鼠,还比不上小猫。②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11.这则故事说明了物各有所长,即通常所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不能以自己之所长去看待别人之所短。

翻译:甘戊出使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船户说:“这条河只不过是个小缝隙而已,你连自己过河都没有办法,怎么能给国君做说客呢?”甘茂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自有它们的长处和短处;谨慎老实厚道忠诚的人,能辅助主人,但不能被派去带兵;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足力可以奔走千里,但是养在家里,叫它捕捉老鼠,还比不上小猫;干将这样锋利的好剑,在天下人口中都可以听到它的名字,如果让工匠用它劈削木头,它的作用还比不上斧子。现在你拿着船桨随着河流的波浪进退自如,我比不上您;游说有着几千辆战车的君主、有着几万辆战车的国王,您就比不上我了。”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俄而百千人大呼( )(2)中力拉崩倒之声( )(3)屋许许声 ( )

19、翻译句子(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4分)

20、全文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依次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 (2)

(3) (3分)

21、文中除正面描写口技人表演外,还运用哪些侧面描写?结合文意说说这些侧面描写有何作用?(4分)

22、下面哪个词语用来形容上文描写的口技表演最恰当?( )(1分)

A.栩栩如生 B.惟妙惟肖 C.足以乱真 D.生动逼真

18.(1)一会儿 (2)夹杂(3)拉19.(1)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喧哗(2)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20(1)梦中惊醒(2)渐入梦乡(3)火场百象(失火救火)(顺序错误不给分) 21侧面描写有:写简单的道具;写宾客的反映。作用:侧面描写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文中抓住了口技表演中简单的道具和听众两个方面: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 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烘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课文交代道具极其简单,表明口技只是从一张嘴里发出,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烘托口技表演之“善”。(意思对即可)22.C 

 【甲】吴广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民欲也。

【乙】建安五年,曹公①东征,禽②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白马③,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日:“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④其所赐拜书告辞。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注释)①曹公:即曹操。下文的“羽”和“绍”分别为关羽、袁绍。 ②禽:通“擒”。 ③白马:地名。④封:封存。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 尉果广 ( ) (2)民欲也 ( )

1 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及羽杀颜良”中的“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B.及郡下,诣太守

C.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D.徐公何能及君也

1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重 加 赏 赐 羽 尽 封 其 所 赐 拜 书 告 辞。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4分)

(1)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2)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13.甲文中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是个什么样的人?乙文中关羽面对曹公厚赐, “终不留”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分)

9.(2分)(1)作动词,用竹板打(2)依从(顺从、听从)

10.(2分)C

11.(2分)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

12.(2分)军官拔出剑来,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杀死了军官。(译出“剑挺”得1分,大意对得1分)我一定要立功来报答曹公才会离开。(译出“乃’’得1分,大意对得1分)

13.(2分)__命运(与命运抗争、不甘心受奴役、叛逆精神)的人;(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文言乙文翻译: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待他非常客气。袁绍派遣大将军颜良到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让张辽和关羽作先锋迎击颜良。关羽远远望见了颜良的旗帜和车盖,便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割下颜良首级回到营中,袁绍的众多将领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于是解了白马之围。曹操当即上表奏请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当初,曹操佩服关羽的为人,而观察他的心情神态并无久留之意,对张辽说:“你凭私人感情去试着问问他。”不久张辽询问关羽,关羽感叹地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我终将不能留下,我必当立功来报答曹公后才离开。”张辽将关羽的话回报给曹操,曹操认为他是义士。关羽杀了颜良后,曹操知道他一定会离走,便重加赏赐。关羽全部封存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书告辞,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曹操左右的人想要追赶关羽,曹操说:“各人都是为了自己的主人,不必追了。”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1)然。

注:(1)信:确实,的确。

1.联系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词。(2分)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

(2)我以日始出时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3)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 )

(4)诸儿竞取之( )

2.在下列句中括号里填上省略了的成份。(2分)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 )则如盘盂。

(3)见道旁李树多子,( )折枝。

(4)人问之,(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2)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

译文:

4.两小儿争论的是什么问题?(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5.其他的小孩都跑去抢李子,为什么王戎不动?(2分)

1.(1)争辩 (2)距离 (3)热水 (4)跑

2.(1)孔子 (2)日   (3)李树 (4)王戎

3.(1)两个小孩子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2)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几个小孩一起游玩,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树上结着许多李子。

4.太阳在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5.王戎根据那棵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这么多果实,推断出那是一棵苦李树,李子抢来无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lián)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臵,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

8. 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巨绅家将嫁女 适:正碰上 B.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 谕:谕告

C.乃阴.嘱吏目 阴:狡猾 D.过午得.二人 得:抓获

9.下列句中的“而”与“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面山而居 B.聚室而谋曰 C.以待饥者而食之 D.学而不思则罔

1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刺史无术”反衬了于成龙破案如神,迅速破案又表现于成龙不仅机智而且勇敢的特点。

B.于成龙放出风声,第二天将在全城严加搜查。这是一招敲山震虎,也充分利用做贼人心虚的特点。

C.二人多次出城,本因有急事,却又不带行装,其实是欲盖弥彰。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

D.盗贼将妆奁席卷而去体现其利令智昏、贪婪特点,而他们竟想到着女装出城足见其狡诈。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2)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8、C 9、D 10、A

非选择题:

11.(1)如果有从城门中出出进进达到两次的人,就把他抓住。

(2)原来是担心第二天大搜查,就急于转移赃物,可是物多又难以携带,所以就这样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出城。

桓南郡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咸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①车骑②。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问,果如之。(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白—— 告诉。 ②车骑——车骑将军桓冲。

2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以为忿( ) ⑵家人以惊骇( ) ⑶是变怪( ) ⑷如之( )

22、“取诸兄弟鹅悉杀”句中的“之”,与下列哪个选项中“之”的用法相同 ( )(3分)

A、何陋有 B、录毕,走送 C、缘溪行,忘路远近 D、辍耕垄上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

2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桓南郡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21、⑴很、非常、十分    ⑵都      ⑶说       ⑷果然、果真

              (4分,一小题一分)

22、B (3分)

23、没有什么能引来怪异,应该是桓南郡开玩笑罢了!(3分)

(语句流畅0.5分,重点字词“致、怪、当、戏、耳”各占0.5分,“致”译为“导致”也可得分。)

24、斗鹅“每不如,甚以为忿”表明他心胸狭窄,“夜往鹅栏”“取诸兄弟鹅悉杀之”表明他也是一个凶残的人。(答“心狠手辣”也可得分)

(3分,结合内容1分,“心胸狭窄”1分,“凶残”或“心狠手辣”1分。)

陈涉世家(13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7、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1)天大雨 (2)扶苏以谏故 (3)楚人 (4)为天下

18、将文中的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3 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之为众人 皆夜惊恐B.、扶苏数谏故 中有足乐者

C.、陈胜、吴广谋曰 当立者公子扶苏D.、吴广以为 土地平旷,屋舍俨

20.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用简洁的语言回答)(3分)

17、⑴适逢,正赶上   ⑵屡次      ⑶爱戴         ⑷通“倡”,首发

   (4分,一小题一分,“唱”只解释意思或只指出通假字得0.5分)

18、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3分)

(重点字“亡、亦、举大计、等、死国”各0.5分,疑问句式0.5分。)

19、B  (3分)

20、扶苏贤明,项燕多次立战功、爱士兵,他们都是受百姓爱戴的将领,(1分)假借他们的名义可以博得更多的民心。(2分)(总分3分,大致意思相同即可给分)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 ①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 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准入相 ( )

(2)咏自成都罢还 ( )

(3)准莫其意 ( )

24.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此张公谓我矣。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  

25.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2分)

                      

23. (3分)(1)听说、听到 (2)恰好 (3)明白24.(2分)这是张公(在)说我呀。 评分标准:词语准确,句式恰当得2分;词语或句式有一项不恰当得1分。张咏将要离开,寇准送他到郊外,问他说:”有什么教导寇准?”

25.(3分)示例: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等品质。(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