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归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乙】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言语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征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 秦王 :李世民在称帝前封为秦王。 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境内。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自陈尝在秦王幕府: (2)或逢上怒:
(3)相寿流涕而去: (4)征奏事不已: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人言陛下欲幸南山/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B.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鹞竟死怀中
C.恐人人皆恃恩私/不得独私故人 D.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B.泉香而酒洌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
(2)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12.请结合短文具体内容,从唐太宗和魏征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其性格特点。(2分)
8.(1)述说 (2)有时 (3)眼泪 (4)停止
9. B
10.C
11.(1)濮州刺史庞相寿犯贪污罪被解除官职。
(2)善于改变皇上的主意,往往冒犯皇上苦苦规劝。
12.唐太宗围绕着不徇私情、善于纳谏、贤明等回答;魏征围绕为人耿直、敢于进谏等回答。(结合内容1分,人物性格1分)
【文言文翻译参考】
濮州刺史庞相寿犯贪污罪被解除官职,自己陈述说曾经在秦王府工作过。皇上李世民怜悯他,想听从他的申说恢复他原来的职务。魏征规劝说:“在您做秦王时身边的人,朝廷内外十分多,恐怕人人都依仗恩宠偏爱,这足以让好人害怕。”皇上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对庞相寿说:“我过去为秦王,只是一个王府的主人;现在处于皇上的高位,是天下的主人,不能独自偏袒老朋友,大臣所执行的法令是这样,我怎么敢违反呢!”于是赐给他丝织品打发他走。庞相寿流着眼泪走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八大山人,明宁藩宗室①,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颖异绝伦②。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③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④,横斜水面,生意勃然⑤;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恢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余尝阅山人诗画,大有唐宋人气魄。至于书法,则胎骨于晋魏矣。
(选自陈鼎《八大山人传》)
【注释】①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八大山人为明朝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所以说是宁藩宗室。②介:耿直。颖:聪明。③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名。④离披:⑤散乱。生意勃然:生气勃勃。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丈 幅 间 蜿 蜒 升 降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诗( ) (2)工( ) (3)走( )
11.说说“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的意思。
12.朱耷的画有何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详细描写朱耷高超的画技的?
1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朱耷是个怎样的人?
9.丈幅间/蜿蜒升降。10.(1)写诗。(2)擅长。(3)逃跑。11.张挂在中堂之上,好像有清风徐徐吹来,香气常常充满整个屋子。12.逼真,栩栩如生。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夸张、视觉和嗅觉相结合的手法来详细描写朱耷高超的画技。13.朱耷性格孤傲耿直,聪明绝伦,无人能比,语言幽默恢谐,喜欢高谈阔论,是一个杰出的画家和书法家。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12—15题。(10分)
甲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未尝识书具 书具: ②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
13.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借旁近与之 与蒙论议 B.邑人奇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蒙乃始就学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结友而别 士别三日
14.甲文向我们讲述了仲永天资聪慧,但由于 ,最终“泯然众人”; 乙文则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学有了惊人的进步。两篇短文都说明了 的重要性,给人以深长的思考。(2分)
15.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译文: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文:
16. 由仲永和吕蒙的故事,你想到更多的是什么?请简单谈谈。(2分)
12、(2分,每题1分)①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②当道,当权13、(2分)D 14、(2分,每空1分)后天没有接受教育 后天教育(学习) 15、(2分)略 16、(2分)围绕学习与成才谈即可。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15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秦兵逼淝水而陈①,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众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①陈: 通假字同“阵”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公将鼓之。 (2)齐师败绩。
(3)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 (4)我众彼寡,不如遏之,
8.根据语句意思,下列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登/轼而望之B.夫/大国,难测也,
C.非欲速/战者也,D.遂麾/兵使却
9.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10.阅读甲、乙两段,完成(1)—(2)题。(5分)
(1)阅读[甲]段可以发现曹刿具有什么性格特点?(2分)
(2)请以[甲]段中曹刿的战术分析[乙]段中晋兵取胜的原因。(3分)
7.(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正确,每处1分。
(1)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2)战败,失败。
(3)派遣 (4)阻止
8. B(2分)
9.(4分)要点与评分:能抓住关键词,表达通顺。各2分。
(1)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留下的痕迹零乱,远远的看到他们的旗帜倒了,所以说追赶他们。
(2)前秦的军队就撤退了,一退就不能停止了。
10.(5分)
(1)(2分)要点与评分:能正确写明曹刿的性格特点。至少两点。
如: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思虑周全、细致果断;有勇有谋;善于把握有利战机;善于详察敌情;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军事见解和高超的指挥才能。等等。
(2)(3分)要点与评分:能抓住甲段段中所体现的军事才能和战术。
甲段的曹刿善于把握有利战机;善于详察敌情,能一鼓作气,战胜敌人;乙段中的谢玄就是利用这个战术,所以能一鼓作气战胜敌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梁上君子
寔(shi)在乡闾,平心率物①。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qī)颡(sǎng)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①做人们的表率 ②叩头 选自《后汉书》
6.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晓譬曲直,退无怨者。 怨:仇视
B.正色训之 训:训示
C.乃起自整拂 拂:拂拭
D.寔徐譬之 譬:责骂
7.下列加点的“为”与文中“宁为刑罚所加”中的“为”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一为具言所闻
B.为宫室之美
C.山峦为晴雪所洗
D.不足为外人道也
8.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陈寔在乡间,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乡里人宁可受到官司,也不愿让陈寔说一顿。
B.乡里再没有人偷盗的事发生,是陈寔的功劳,更是乡人的觉悟高。
C.陈寔的训子之言其实是给梁上的盗贼听的,可见他教导人是很有方法的。
D.乡里人很敬佩陈寔,没有人对他的劝告不服气的。
9.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梁上君子》)
译文: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译文:
6.D 7.C 8.B
9. 翻译。(6分,每小题3分)
(1)译文: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当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
(2)译文: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附】文言文翻译
译文:
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百姓争着打官司时,陈寔判决公正,清楚详细的说明正确和错误两个方面,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当年闹饥荒,人们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严肃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屋梁上的那个人就是这样!”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慢慢详细地告诉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当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这样做,是因为你的贫困。”命令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7~19题。(共12分)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⑤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⑤卒:终于。
17.解释下列短语。(4分)
(1)私臣: (2)齐地方千里:
(3)门庭若市: (4)吾知所以亡矣:
(5)内外不闻吾过: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19.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4分)
17.(1)偏爱我 (2)齐国的土地方圆一千多里 (3)宫门口庭院里就像集市一样 (4)我知道__的原因了(5)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共4分。对1个得1分,得满4分为止。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
18.(1)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别的国家。
(2)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19.齐威王胜于朝廷是因为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劝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大臣的劝谏。(2分)。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是他失败之后能及时反省自己的错误(亡而能悟)(2分)
参考译文:
译文:宋昭公出外逃亡,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__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把人,干政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者卫士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美!’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3题。(16分)
【甲】(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刘向《战国策》)
【乙】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以齐国之大②具③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④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⑤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刘向《新序》)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②大:强大。③具:备办。④香居:齐国大夫。⑤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9.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臣之妻私臣 ( ) (2)面刺寡人之过( )
(3)遽召尚书( ) (4)寡人不肖 ( )
10.请分别写出下列两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或意义。(2分)
(1)皆以美于徐公( ) (2)以齐国之大具之( )
11.用斜线为下面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有关句子。(6分)
(1) 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 何谏寡人之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齐威王、宣王执政时是齐国的鼎盛期,根据甲乙两段文字分析其原因。(2分)
9、12.(4分)(1)偏爱(2)指责 (3)立刻(4)贤德
10.(2分)(1)比(2)凭
11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
12.(6分)(1)大王受蒙蔽很久了。(2)为什么这么晚才向寡人进谏呢?
(3)记下,寡人不遵从先王教诲,盖大宫殿,香子让寡人停止了这种做法。
13.(2分)齐威王、齐宣王执政开明,知错能改;臣子贤德,能忠言劝谏。
甲文:《公输》选段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乙文:《吕氏春秋·去私》
墨者有钜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23.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先 生 之 年 长 矣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⑴公输盘不说( ) ⑵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⑶伤人者刑( ) ⑷ 王虽为之赐( )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时人莫之许也
B. 其子杀人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C. 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D.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6.将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译:
⑵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译:
27.补写对联:下面是根据甲文内容和人物形象写出的上联,请结合乙文内容和人物形象写出下联。(2分)
上联:子墨子止楚攻宋,勇敢无畏。
下联:
23.先生之年/长矣
24⑴通“悦”,高兴 ⑵入侵 ⑶受刑、受惩罚 ⑷ 赐恩惠
25.B(1分)
26.将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你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2分)
⑵墨家大师腹黄享忍心杀掉自己心爱的儿子去遵行天下大义,真可算得上公正无私了。(2分)
27.下联:腹黄享(钜子腹)行法杀(诛)子,公正无私。(结合材料,符合对仗要求即可)(2分)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8.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或阻之(或:有的人)
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0.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8.A 说明:本题2分。
9.(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说明:本题2分。
10.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说明:本题2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可得1分,三点及以上得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徒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只管。②鬻:(yù)卖。③茔:(yíng)墓地。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填出选项字母)(2分)
A.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
B.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遗:遗留
C.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造:到,往
D.使得至前陈曲直 陈:陈述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3分)
译文: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3分)
译文:
5.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4分)
答:
3.(2分)B(“遗”应解释为“馈赠”)
4.(6分)
(1)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害怕他。
(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惮”的意思计1分)
(2)(他)不随便附和别人,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他人。(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辞
色”的意思计1分)
5.(4分)他办案神明、执法公正(1分),为官清廉、为民作主(1分);老百姓以“青天”称之,
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2分)。(语意相近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