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 ②质:做人质。 ③邯郸(hán dān):地名,赵国的都城。 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

   2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今邯郸大梁也远于市    去:距离

  B.而臣者过于三人矣     议:诽谤

  C.愿王之          察:观察

  D.后太子质,果不得见    罢:结束

23、翻译画线的句子。(2分)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24、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2分)

25、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3分)

22、C

23、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摆着的事,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意思对即可)

24、庞葱担忧邯郸距离大梁太远,有人挑拨离间,使魏王对自己失去信任。

25、13.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意思对即可)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邹忌八尺有余        ②朝衣冠

③臣知不如徐公美 ④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0、选出下列句中的“之”字与例句“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3分)  

 

18、有高、长的意思。          穿。

    确实,的确。                  偏爱。

19、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20、C

21、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 会天大雨,道不通,已失期( )

(2) 项燕为楚将,有功,( )

17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中,意思与课文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B.。辍耕之垄上 C.。固以怪之矣 D.。然足下卜之鬼乎

1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 苟富贵,无相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选文第2段文字中可以分析出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原因,选出正确的一项( )(2分)

A.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天下苦秦久矣。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D.。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 项燕为楚将,……楚人怜之。

20.从选文第1段的记述中可以看出陈涉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分)(1)考虑。(2)屡次,多次。(每小题1分)

17(2分)B

18  (4分)(1)如果(有谁)荣华富贵了,可别忘了(火家)。(2)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__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每小题2分)

19(2分)C

20(2分)出身雇农,不满现状(1分),有远人抱负的人。(1分)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知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治将恐 深:加重 B.桓侯不 应:理睬

C.火之所及也 齐:现写作“剂”,汤药 D.使人扁鹊 索:捆绑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不治将深 B.桓侯故使人问之

香远清 去使契丹

C.司命之所 D. 臣是以无

予作文以记之 战则

8.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的这篇寓言,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扁鹊见蔡桓公,主动为蔡桓公诊病,蔡桓公因不信任他而最终造成身亡的故事。

B.扁鹊医术高明,责任心强。第一次见桓侯,“立有间”,就做出了“君有疾在腠理”的准确诊断,并给予了桓侯“不治将益深”的严重警告。

C.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的发展却起伏有致;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D.本文表现了有病需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同时告诫人们应正视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9.请将第二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6.B.(索:寻找)

7.A(A.都是“更加”;B.命令、派遣/出使;C.管、掌管/现写作“嘱”,嘱托;D.询问、过问/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8.B(第一次是委婉规劝;“不治将恐深”)

第Ⅱ卷(共84分)

9.(4分)(1)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或: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它作为功劳。)

(2)待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画线处为得分点)

陈元方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20.“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标准,法则④效法,仿效。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只写序号)。(2分)

21.给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画开(限断3处)(3分)

袁 公 问 曰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句子: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

23.回答下列问题(3分)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0.④(2分)

21.袁 公 问 曰/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3分)

22.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义去体恤(安抚)他。(或用恩德来安抚强者,用仁义安抚贫弱者) (3分,“以”意思要译出)

23.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效法家君。(3分,①问1分;②问2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6-8题(10分)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节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为天下

⑵楚人

⑶置人所鱼腹中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⑵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8.选段再现了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的英雄壮举,上古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则曲折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请比较陈胜和共工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

6通假字,同“倡”,首发。爱戴。 鱼网,这里是名词用为动词,用网捕 。7士卒中到处都在谈论,都指指点点着、互相用眼睛示意注意陈胜。即使免于斩刑,但戍边而死的本来就有十分之六七。

8【答案】都是不畏牺牲,不怕强权,勇敢__,威武不屈挑战旧制度旧秩序的英雄形象。但__的目的不同,共工是为了争夺帝位,而陈胜是为了求生存,是为了__暴政;共工形象暴烈鲁莽,而陈胜智慧沉着;共工孤独__,而陈胜带领被压迫的群众斗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6分)

先主(刘备)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选自《三国志》卷三十二)

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往 来 者 皆 怪 此 树 非 凡

(2)喜 怒 不 形 于 色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谓当出贵人( ) (2)先主以兄之( )

(3)自见其耳( ) (4)见而之(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⑴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

⑵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11. 选文写刘元起对先主刘备的赞语和人们对刘备的帮助,有什么作用?(2分)

12.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少年时代刘备的评价。(4分)

8.(1)往 来 者 /皆 怪 此 树 非 凡    (2)喜 怒/ 不 形 于 色

9.有人  对待  回头看  以……为异(对……感到奇怪)

10. ⑴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资助刘备,并且同给予刘德然的相同。

    ⑵先主因此能用于聚合众人。

11.从侧面表现刘备的雄心壮志、雄才大略,写出人们对他的支持与认同。

12.少年时家境贫寒,但有抱负和超人的远见,不甘心贫苦;喜怒不形于色,沉默少言,但深得他人喜爱。

【参考译文】很小时,父亲便过世了;他与母亲一起织草鞋,编竹席卖以度日。所住房屋东南方有根桑树,高五丈多,远远望去,一片簇团,好似皇帝出行时的舆盖。刘备少年时,与同族人中的小孩子在树下嬉戏,说:“我一定要乘坐这羽葆盖车。”他的叔父子敬说:“你不要说这狂妄的话,会灭我满门的!”刘备十五岁时,他的母亲让他去学习,跟同族的刘德然、辽西族的公孙瓒一起在九江太守同郡卢植门下共事。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资助刘备,并且同给予刘德然的相同。刘元起的妻子说:“我们各自都有一家人,你怎么能常常这样资助刘备呢!”刘元起说:“我家族中能有这样的孩儿,他是不同寻常的人。”而且公孙瓒跟刘备友情深厚。公孙瓒年龄大些,刘备把他当兄长对待。刘备不很喜爱读书,却喜爱狗马、音乐、漂亮的衣服。身高七尺五寸,手臂垂下来可盖过膝盖,回过头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言语很少,对下人很友善,喜怒的情绪不在脸上表现出来。刘备喜欢结交性情爽快的侠士,少年都争相依附他。中山地区的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人家财万贯,在涿郡贩卖马匹,见到刘备觉得他与常人不同,于是多次给刘备钱财。刘备因此能够用以集结百姓。

文言文阅读(12分)

孙晷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所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选自《晋书·孙晷传》)

【注释】①孙晷(guǐ):人名。②赡:供给,供养。

12.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无案牍之形(使……劳累) 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

B.乡里赠(遗留) 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给予)

C.欣所甚(通“愈”,更加) 窥谷忘(通“返”,返回)

D.须而出(离开) 属凄异(延长)

13.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人多厌慢 故逐

B.晷见之 结友

C.寒与同衾 余缊袍敝衣处其间

D.或解衣推被恤之 皆美于徐公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15. 文意理解。(4分)

(1)文章用了对比的手法,旁人对穷老者的态度是“ ”,而孙晷对穷老者的态度是“ ”。(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

(2)“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试分析孙晷这样做的用意。(2分)

12.B(2分)

13. A(2分)

14.(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2分)

(2)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2分)

15.(1)人多厌慢之   欣所逾甚(2分)

(2)示例:保护他人自尊心;宽以待人;体谅他人的难处;选择恰当的方式帮助别人。(2分。答出一个方面即可得全分)

(甲)

余悲之,且曰:“若毒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选自《捕蛇者说》)

(乙)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注释:①城父:地名,春秋时楚国之地,在今河南宝丰县。

②莫能兴:不能站立起来。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其地之出 殚:

(2)而乡邻之生日 蹙:

(3)吾不为斯役 向:

(4)楚使人孔子 聘:

11.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号呼转徙 臣请缚一人过王行 《晏子使楚》

B.今其室十无一置土石 《愚公移山》》

C.积今六十岁矣 孔子用楚 《史记·孔子世家

D.若毒乎 属予作文以寄 《岳阳楼记》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译文:

(2)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译文:

13.下列语句中表现蒋氏不愿恢复赋税的一项是( ),属于孔子被围的原因的一项是( )。

(4分)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C.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D.吴伐陈,楚旧陈

E.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F.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10.(4分)

  (1)殚:用尽;(2)蹙:窘迫;(3)向:从前;(4)聘:聘请。

11.(2分)D(D之:均为代词,代事;A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B焉:语助词,不译/疑问代词,“哪里”;C于:介词,“到”/介词,“在”)

12.(4分)(每句2分)

(1)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毒气,处处是死人互相压着(或者一个挨一个的死人到处都是)。采分点:触,顶着;犯,冒着;藉,枕着、压着、挨着;往往,处处、到处都是。(每个采分点0.5分)

(2)他所讥讽的都切中诸侯的要害之处。采分点:“所刺讥”,所字结构,译为“(他)所讥讽的话语”;“中”:切中,动词;“疾”:比喻要害之处,痛处。(所字结构1分,“中”“疾”各0.5分)

13.(4分)A:F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10)分

赵括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④,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9、用些线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王以/为何/如其父

B.、王/以为/何如其父

C.、王/以为何/如其父

D.、王/以为何如/其父

10、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

(1)、使赵不将括即已 ( ) (2)、及括将行( )

11、说说“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的意思 (2分)

12、从文中可以看出赵括是个怎样的人? (2分)

13、读了这段文字你获得了一些什么启示呢? (2分)

 9、(  B  )(2分)

       10、(1)、以……为将      (2)、等到

11、(赵括)曾经和他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不能难住他,然而(赵奢)并不赞美他。

12、只会夸夸其谈、没有真才实学、贪图钱财(或贪图小利)等

13、例如:(1)、成功来自于生活实践,读死书或死读书行不通。(2)、做人必须踏踏实实,不能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不会有真才实学的。( 3)、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4)、从赵王做决定可以看出,为人为事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有益建议。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