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远,吾属之师(13分)

 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2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亦知尧、舜( ) (2)勇者其力( )

(3)炀帝其俊才( ) (4)不自知( )

2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新课 标第 一 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写出一个能表达本文寓意的成语(四字、八字皆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就文中某一观点联系实际谈谈你所受到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ba4565bba5b962.jpg]

陈太丘与友期(17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6分)

行( ) ②至( ) ③尊君在 ( )

④相而去( ) ⑤下之( )⑥入门不 ( )

18、翻译(4分)

①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9、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3分)

20、我们古代有不少像谢道韫,元方这样机敏的孩子,请你另外举两个这样的人及相关的故事。(4分)

[c49494267ab334ad.jpg]

郑人逃暑① (10分)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④濡(r):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 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 ( ) (3)席于树下( )

1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1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2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3分)

17、(1):移动 (2)离开 (3)通“返”,返回  (3分)

18、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2分)

19、“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2分)

20、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3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堕而折其(    ) (2)数月(    )

(3)人皆之(    ) (4)子疑邻( )

13、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马无故而入胡 暮而果大其财

B.、近塞上之人有术者 择其者而从之

C.、其马胡骏马而归 必有盗

D.、丁壮者弦而战 友人惭,下车

14、根据提示列举文中的原句作答。(3分)

(1)失马之福是:

(2)得马之祸是:

(3)跛腿之福是: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6、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这则寓言被后人概括成成语 (3分)

12、略(4分)13、D(2分) 14、①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②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坠而折其髀;③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分)   15、略。(4分)

16、福和祸是互相依存的,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3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8—21题。

陶侃惜谷《晋书》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一把未熟稻 ②执而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

20.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拿 用鞭子打

19B

20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21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6——21题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日:”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齐之辞者也 王曰,何?曰,坐盗。”
吏二缚一人 齐人善盗乎

圣人非所与也,寡人反取

17.翻译下列句子: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译: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译: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

18.”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

19.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

答:

20.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晏子是怎么样巧妙应对楚王的羞辱的?

答:

21.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

答:

16——17题:请参照教参

18.想羞辱晏子,从而想羞辱整个齐国

19.善意或恶意都可(倒:善意的,因为楚王羞辱晏子的原因只是看看晏子是不是”齐之习辞者”且最后晏子反驳后并没有恼羞成怒;恶意的,因为楚王羞辱晏子是经过周密布署的,且目的是想借羞辱晏子达到羞辱整个齐国的

20.略

21.想羞辱晏子反而自取其辱的窘态

读下面《晏子使楚》片段,完成(14--17)题: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辞者也,今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王笑曰:”圣人非所与也,寡人反取病焉。”

14、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酒( ) ②( )为者 ③生于淮北则为( ) ④善盗( )

15、解释文中画线的字:

①齐之辞者也( ) ②今来( ) ③何( )

④缚者为者也( ) ⑤齐人善盗乎( ) ⑥非所与也( )

16、翻译文中画浪线的句子: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17、如果是你,你还有更好的回答方法吗?如果没有,请说说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

14、hān  hé   zhǐ   yé

15、熟练、 将要、 犯、 同”何”什么、 本来、 同”嬉”开玩笑。

16、 ①两个官差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那儿去;

②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

17、能自圆其说即可。

阅读《人琴俱亡》,完成13~15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3、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____________ (2)何以都不闻消息___________

(3)弦既不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恸绝良久__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1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否矛盾呢?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13.(1)都     (2) 总,竟      (3) 协调    (4) 痛哭,极度悲哀

14.(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15 .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此时子猷想以一种独特的悼念方式来表达痛苦与思念,等到”弦既不调”时,内心的悲痛无法排遣,所以”恸绝良久”。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4——19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曰:”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4.翻译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何以都不闻消息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 子敬素好琴 便径入坐灵床上

弦既不调 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15.翻译下列句子:(8分)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译: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译: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

16.兄弟死了,为什么王子猷一点都不悲伤?(3分)

答:

17.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了子猷、子敬之间的深厚的兄弟之情的?(3分)

答:

18.你认为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2分)

答:

19.你还记得本文的作者吗?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答:

14——15参考教材

16.因为子猷知道自己也快不行了,很快就要和子敬黄泉路上见面了,所以不悲伤

17.语时了不悲。都不哭。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等

18.病重、丧弟之痛    19刘义庆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 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

③籍:项籍。项籍字羽。 ④睨:斜眼看。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4分)

(1)忿恚尉 ( ) (2)尉果笞广( )

(3)使公及恒楚将 ( ) (4)恒楚亡在泽中 ( )

13.选出下列加点的字与“后则为人所制”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3分)

A.为坛而盟 B.籍为裨将C.吴广为都尉D.而二虫尽为所吞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译:

(2)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译:

(3)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译:

15.甲文中的陈涉和[乙]文中的项梁特点都很鲜明,你更喜欢哪一个人,为什么?(3分)答:

12、①恼怒,文中指“使…恼怒” ②用竹板打 ③统帅,率领   ④逃亡

13、 D

14、(1)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戍守边塞的人中十分之六七也会死掉。

(2)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

(3)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

15、示例一:喜欢陈胜。(1分)因为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2分)

示例二:喜欢项梁。(1分)因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2分)

如果喜欢项羽则不得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