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陈涉世家》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完成9—11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予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9.对下面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使外将兵: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B.法皆斩:按军法都要斩头。

C.苦秦久矣: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D.为天下唱:为天下的人鸣不平。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B.卜者知指意 稍稍宾客

C.当立者公子扶苏 太丘舍去,去后

D.吴广以为 土地平旷,屋舍俨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策略的原因,是当时人们都认为扶苏和项燕没有死。

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完全丧失信心,忍无可忍。

C.“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是陈胜、吴广精心为起义做的舆论准备。

D.这段文字写到了陈胜在起义前夕对形势的分析,充分表现了他对时局的洞察能力。

D

B  

A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孙亮食生梅,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吏曰:“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曰:“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注释:①孙亮:孙权的儿子,很小就做了三国时东吴的皇帝。 ②黄门:宦官。 ③中藏:宫中仓库。 ④渍:浸、蘸。 ⑤藏吏:管理仓库的官吏。 ⑥服:认罪。

16.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食生梅

矢先在蜜中 左右莫不惊悚

17.翻译句子: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用自己的话回答:孙亮是如何证明老鼠屎是黄门刚放入蜜中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9.联系全文,你看出黄门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正、正要  以前、从前  如果  无不  17.黄门曾经私下里向你要过蜜吗?18.孙亮根据破开的老鼠屎外面湿润而里面干燥,证明老鼠屎是黄门刚刚放进蜜里的。19.黄门曾经私下向藏吏索要蜜而藏吏没有给,所以他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屎是黄门刚刚放进蜜里的。

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已失期 /审时度势

B.项燕为楚将,有功 / 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扶苏以数谏,上使外将兵 /圆滑世故

D.固怪之矣 / 徐喷以烟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10.下列各句中不能表现陈胜的谋略的一项是(3分)( )

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D.(又间令吴广)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8  A

9 略

10  A

于令仪不责盗(6分)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2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诸子之 禽:通“擒”,抓获B.汝寡悔 素:一向,平时

C.问其所 欲:欲望D.为良民 卒:最终

2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2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2分)

21、C

22、译文:你太穷了,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恐怕会被人责难的。(关键词“负”、“归”、“为”、“责”译错各扣0.5分)

23、宽厚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段,回答17—20题(12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而君寡者 (2)以头地耳

(3)休降于天 (4)长跪而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置人所鱼腹中 B.、请广于君C.、劣得所D.、篝火

19、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20、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在我国历史上,像唐雎那样出使不辱使命的人还有很多,请用一句话试举一例(人物、事情)(4分)

17、(1)违背  (2)撞   (3)不祥  (4)道歉(4分。每格1分。)   18、A(2分)    19、韩国、魏国灭亡了,安陵却凭五十里地保存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2分,关键词“以”、“徒”、“以”各0.5分。)

20、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2分)。 晏子使楚、蔺相如完璧归赵、张骞出使西域、苏武持节牧羊等(人物1分、事情1分)

濠州定远县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1分)

A.(善于、擅长)用矛  B.一举而(杀死)

C.适(价值)偷在市饮酒  D.弓手者忽(对……说)偷曰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22.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2分)

1.C(1分)

2.你敢和我在县尉的马前决一死战吗?(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3.弓箭手运用智谋,找到突破口,抓住机会,战胜小偷。(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蔡磷坚还亡友财

蔡磷,字勉旃(zhān),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yù)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niǎn)而致之。
注释:①诺责:诺言和责任 。②敦:重视。 ③风义:情谊。④辇(niǎn):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亡何,其人亡(死)B.归之(回去)
C.且父未尝语我也(曾)D.卒辇而致之(送达)

7、与“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中“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B.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C.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D.吾欲辱之,何以也? 

8、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蔡磷的朋友“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是因为了解蔡磷“重诺责,敦风义”。
B.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主要是因为父亲不曾把这件事告诉他。
C.“券在心,不在纸”,意思是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要铭记在心,而不是写在纸上。
D.这则短文以具体的实例赞扬了蔡磷的诚信。

9、翻译上文划线的句子(4分)
⑴、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BB

9.(4分)(1)哪里有寄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

         (2)而你的父亲了解我,所以不告诉你。”

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9-16题。(2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本文的作者是 (人名), (朝代)诗人。(2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桑竹属( ) ②阡陌交通( )

③便还家( ) ④欣然往( )

1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翻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3.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3分)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14.“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9、陶渊明 东晋

10、代词,这  交错相通   通“邀”,邀请     计划

11、B

12、其他的人又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并拿出酒菜款待他

已经出来,找到了般,便按着来时的路回去,并且处处都作上记号

13、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14、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__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7、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3、解释下列加点词。

(1)此何遽不为福乎( )

(2)数月( )

(3)其子好骑,堕而折其 ( )

14、翻译。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15、请谈谈此则寓言的寓意。

答:

13、(1)怎么就     (2)经过    (3)大腿

14、译文: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15、说明世上有时坏事能变好事,好事也能变成坏事。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凍》一文,回答13〜17题。(13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窺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窺镜自视,又弗如远甚。暮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剌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卞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解释下列加参的同。(4分)

①暮而思之____________ ②臣之妻臣____________

③满寂然____________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

1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项是(2分)

A.皆美于徐公 不物喜,不以己悲

B.能谤讥市朝 战长勺

C.王蔽甚矣 辍耕垄上

D. 窺镜自视 鸣之不能通其意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邹忌采用了________的方式,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从文中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最后“战胜于朝廷”。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某些部门的“意见箱”形同虚设,往往是“一把手”说了算。假如你是纪检书记,你打算怎样整治这种不良的工作作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①睡觉②偏爱③通“座”,座位

④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每小题1分,共4分)

14.B【解析】木题考查文言虚同的解释。一词多义是文言词语的常见现象,要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词语的意思。 选项A中“以”前者的意思是“认为”;后者的意思是“因为”。选项B中“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选项C中 “之”前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是动词,“到、往”的意思。选项D中“而”前者表示修饰;后者表示转折。

15.满一年以后,即使想(对齐威王)说,也没有可进凍的内容了。

16. 类比说理(或设喻说理)。(1分)有点虚荣,但头脑冷静, 善于思考,实事求是。(或敢于质疑,有自知之明,善于自省,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与表扬等)(合理即可,2分)

17. 如:加强行政监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勒令某些部门切 实倾听群众呼声,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等。(合理即可, 2分)

【文言文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并且体形和容貌很美丽。(有一天)清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 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 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比,谁美? ”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达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 (因此)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 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

齐威王说:“好(想法)!”就下了命令:“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论我的过失,传到我 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对齐威王)说,也没有可进谏的内容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向齐国朝见。这就 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综评:本套试卷以新课标为导向,全面考查了考生积累 运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选材上体 现地域特色、关注社会热点,如第7题。同时选材也注重课内 课外相结合,如古诗文取材于课内,现代文取材于课外。总之,本套试卷考查全面,兼顾基础与能力;同时题目新颖,有地域性特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