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仓鹰击于殿上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曰 徒以有先生也
18.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2分)
A.天下缟素 B.置人所罾鱼腹中 C.优劣得所 D皆指目陈胜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0.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分)
17、(2分)通“苍” 屈服 道歉 因为 18、(2分)C
19、(2分)普通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20、(2分)示例:①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②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③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20.根据文段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等死,死国可乎。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2.问答题
“宜多应者”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23.你对陈胜吴广“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和“夜篝火,狐鸣”这两种行为有什么看法?(2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14~16题。新|课|标|第|一|网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释】
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 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 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 ④宾从:服从、归顺。 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 ⑥属:同“嘱”,委托,托付。w w w .x k b 1.c o m
1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将三军,使士卒乐死 (2)敌国不敢谋
(3)百姓不信 (4)方是之时
1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16.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3分)
14、(1)率领 (2)国家 (3)信任 (4)正当,在
15、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田文。
16、示例:(1)性情率真 (2)心胸开阔 (3)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4)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 (5)善于与同僚沟通
阅读《陈涉世家》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完成9—11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予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9.对下面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使外将兵: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B.法皆斩:按军法都要斩头。
C.苦秦久矣: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D.为天下唱:为天下的人鸣不平。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卜者知其指意 稍稍宾客其父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吴广以为然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策略的原因,是当时人们都认为扶苏和项燕没有死。
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完全丧失信心,忍无可忍。
C.“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是陈胜、吴广精心为起义做的舆论准备。
D.这段文字写到了陈胜在起义前夕对形势的分析,充分表现了他对时局的洞察能力。
D
B
A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孙亮①方食生梅,使黄门②至中藏③取蜜渍④梅,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⑤,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吏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⑥。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注释:①孙亮:孙权的儿子,很小就做了三国时东吴的皇帝。 ②黄门:宦官。 ③中藏:宫中仓库。 ④渍:浸、蘸。 ⑤藏吏:管理仓库的官吏。 ⑥服:认罪。
16.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方食生梅 向求
若矢先在蜜中 左右莫不惊悚
17.翻译句子: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用自己的话回答:孙亮是如何证明老鼠屎是黄门刚放入蜜中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9.联系全文,你看出黄门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正、正要 以前、从前 如果 无不 17.黄门曾经私下里向你要过蜜吗?18.孙亮根据破开的老鼠屎外面湿润而里面干燥,证明老鼠屎是黄门刚刚放进蜜里的。19.黄门曾经私下向藏吏索要蜜而藏吏没有给,所以他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屎是黄门刚刚放进蜜里的。
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度已失期 /审时度势
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圆滑世故
D.固以怪之矣 / 徐喷以烟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10.下列各句中不能表现陈胜的谋略的一项是(3分)( )
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D.(又间令吴广)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8 A
9 略
10 A
于令仪不责盗(6分)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2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诸子禽之 禽:通“擒”,抓获B.汝素寡悔 素:一向,平时
C.问其所欲 欲:欲望D.卒为良民 卒:最终
2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2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2分)
21、C
22、译文:你太穷了,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恐怕会被人责难的。(关键词“负”、“归”、“为”、“责”译错各扣0.5分)
23、宽厚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段,回答17—20题(12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而君逆寡者 (2)以头抢地耳
(3)休祲降于天 (4)长跪而谢之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置人所罾鱼腹中 B.、请广于君C.、优劣得所D.、夜篝火
19、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20、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在我国历史上,像唐雎那样出使不辱使命的人还有很多,请用一句话试举一例(人物、事情)(4分)
17、(1)违背 (2)撞 (3)不祥 (4)道歉(4分。每格1分。) 18、A(2分) 19、韩国、魏国灭亡了,安陵却凭五十里地保存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2分,关键词“以”、“徒”、“以”各0.5分。)
20、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2分)。 晏子使楚、蔺相如完璧归赵、张骞出使西域、苏武持节牧羊等(人物1分、事情1分)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1分)
A.善(善于、擅长)用矛 B.一举而毙(杀死)
C.适值(价值)偷在市饮酒 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22.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2分)
1.C(1分)
2.你敢和我在县尉的马前决一死战吗?(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3.弓箭手运用智谋,找到突破口,抓住机会,战胜小偷。(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蔡磷坚还亡友财
蔡磷,字勉旃(zhān),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yù)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niǎn)而致之。
注释:①诺责:诺言和责任 。②敦:重视。 ③风义:情谊。④辇(niǎn):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亡何,其人亡(死)B.归之(回去)
C.且父未尝语我也(曾)D.卒辇而致之(送达)
7、与“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中“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B.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C.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D.吾欲辱之,何以也?
8、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蔡磷的朋友“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是因为了解蔡磷“重诺责,敦风义”。
B.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主要是因为父亲不曾把这件事告诉他。
C.“券在心,不在纸”,意思是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要铭记在心,而不是写在纸上。
D.这则短文以具体的实例赞扬了蔡磷的诚信。
9、翻译上文划线的句子(4分)
⑴、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BB
9.(4分)(1)哪里有寄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
(2)而你的父亲了解我,所以不告诉你。”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