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赵人养猫》,回答问题。(6分)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注释】盍:何不,为什么不。 垣墉:墙。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3分)

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11

从这则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3分)

[2677009aa4ad0612.gif]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并为其名/是指物作诗立就

B.父焉/想天开

C.泯众人矣/屋舍俨

D.稍稍宾客其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方仲永由五岁时的奇才初露,到少年时的□□□□□□□”,再到二十岁时的“□□□□□”,完全是因为父亲“□□□”,由此可见后天教育的重要。(3分)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闻之也久”一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B.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得成就。

C.文中”受之人”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天”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D.“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6.C  

7.(人们)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8.不能称前时所闻   泯然众人矣   不使学

【甲】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④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⑤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⑥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④并:连同 ; ⑤以:用来 ⑥何:哪里

 1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契其舟( ) (2)不亦乎( )

(3)从其所者 ( ) (4)席上菱( )

13

选出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

  A.、剑自舟中坠于水B.、人自护其短

  C.、置之坐D.、其人自护

 14

翻译句子:(6分)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土亦有此物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我们可以从甲乙两文中分别获得什么启示?(3+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4分) (1) (立刻,匆忙)        (2) (  迷惑,糊涂 )

(3) ( 雕刻)            (4) (吃)

13(  B   )(3分)

14

(6分)(1)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船已经向前行驶了,但是剑却没有行走。

3.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15.(3+3分不能墨守成规、不能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事实

          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昔有医人,自媒①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②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③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注】:①媒:介绍,夸耀。②屣(xǐ):鞋子。这里用作动词,践踏。③鸣:申诉,控告。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3分)

(1) 其子欲鸣诸官。 欲:

(2)一人焉,而使治驼。 信:

(3)乃板二片,以一置地下。 索:

22、选出与文中“以一置地下”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可以为师矣。       B.、徒以有先生也。

C.、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D.、以伤先帝之明。

23、翻译下列句子。(2分)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24、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21.想;相信 ;取,拿来22C23我干的(职业)就是治疗人的驼背,只负责把人的驼背治成直的,哪里还负责人的死活呢!24做事情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只看局部,就像治驼背,不能只治了弯曲的背,背不再弯曲了,可人的生命也没有了,这就是不看全部只求局部效益,这样做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像这个驼背的人,被这样的庸医治好了背,却没了命,得不偿失。(意思对即可)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强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8、翻译下列字词。(2分)

或: 将:

怜: 唱:

9、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行卜,卜者知其指意 / 陈胜、吴广谋曰

B.陈胜、吴广皆当行 / 又间令吴广之所旁丛祠中

C.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 / 乃丹帛曰:“陈胜王”

D.卜者知其意 / 皆目陈胜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1、根据课文填空、简答。(2分)

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是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这也是当时的历史背景。

B.“等死,死国可乎?”表现了陈胜、吴广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极度忧虑。

C.陈胜、吴广都认为,如果“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应该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D.陈胜、吴广为发动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置书鱼腹”、“篝火狐鸣”,这表现了他们的卓越智慧。

8略9A10略11天下苦秦久矣;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12  B

【甲文】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文】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②之妻从门间③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④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以是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①御:车夫。②间:缝隙。③ .策:用鞭子打。④志念深:智谋深远,态度谦虚。⑤抑损:谦虚退让。⑥.荐:推荐

1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②圣人非所与

③妾以是求 ④晏子而问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15、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2分)
答:

16、谈谈你对上文中的人物的看法。(晏子、车夫、车夫妻子任选两个)(4分)

13、(1)犯罪  (2)同“嬉”,开玩笑 (3)离开 (4)以……为怪,对……感到奇怪(4分)

14、(1)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不同。(2分)

(2)车夫把实情告诉(晏子),晏子就推荐他做大夫 (2分)

15、植物的生长受自然环境的影响(2分)

16、任选其中两人,略作评析。(4分)示例: 晏子:机智聪明,能言善辩,富有爱国心,知人善任,不拘一格提拔人才

车夫:知错能改,能接受别人意见。

车夫妻子:聪明刚烈,心胸开阔,仰慕美德

附译文: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神采气昂。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国丞相,名声显赫好比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你的样子,却自认为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大夫。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其家穿井 穿:打、挖(井) B.有闻而传之者 闻:新闻

C.国人道之 道:传播、谈论D.丁氏对曰 对:回答

9.下列语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鸠曰:“子将安之?” B. 有闻而传之者

C. 国人道之 D. 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

10.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君当面向丁氏打听了丁家“穿井得人”的事。

B.丁氏穿井,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因为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C.“ 国人道之”充分表明丁家这件事被谈论的很多。

D. 本故事启示人们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

 8. B;

9. A ;10. A .

多多益善

司马迁

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注:①本文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②上:指汉高祖刘邦。③差(Cī):高低。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上从容与倌言诸将能不。 (2)多多益善,何为我禽?

(3)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2.下列加点词语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B.如我能将几何?

C.陛下不过能将十万。D.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3.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 义:

(2) 义:

4.翻译下列句子。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5.不善“将兵”的刘邦最终擒获了善“将兵”的韩信,为什么?(3分)

1.(1)曾经  (2)被   (3)带领,将官

   2.C(其他词的古义是:A.在闲暇时;B.多少;D.……的原因。)

  3.(1)“不”通“否”,否定副词。   (2)“禽”通“擒”,擒拿,活捉。

   4.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5.韩信善“将兵”却不善“将将”,而刘邦不善“将兵”却善于“将将”。“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涉世家(15 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茍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富贵,无相忘 ( ) (2)天大雨,道不通。( )

(3)为天下,宜多应者。( ) (4)大楚兴,陈胜。 ( )

16,翻译句子(4分)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7,结合全文,试分析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18、陈胜吴广为发动起义作了那些舆论准备工作?请简要概括。你怎么评价这些准备?(5分)

                                                        

15.(1) 假如、如果 (2)恰逢、正赶上 (3)通“倡”,首发  (4) 称王(4分)

16、①如今逃跑(抓回来)是死,起来__也是死,同样是死,倒不如为国事而死,怎么样?② 第二天,大家到处议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以目示意看着陈胜。(4分)

17.直接原因:    会天大雨道不通 ,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2分)

18.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2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陈胜吴广利用大家的迷信树立自己的威信。这表现了他们杰出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 ②质:做人质。 ③邯郸(hán dān):地名,赵国的都城。 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

   2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去:距离

  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议:诽谤

  C.愿王察之          察:观察

  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罢:结束

23、翻译画线的句子。(2分)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24、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2分)

25、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3分)

22、C

23、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摆着的事,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意思对即可)

24、庞葱担忧邯郸距离大梁太远,有人挑拨离间,使魏王对自己失去信任。

25、13.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