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列女传》)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其舍近墓 (2)遂迁居市旁
27、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3分)
28、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3分)
29、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2分)
26、靠近、于是
27、孟母三迁
28、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29、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 并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ɡ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2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________
(2)使侄录之________
(3)侄罔然而止________
(4)执所书问曰________
2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2分)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我)
(1)皆讥笑之 ________
(2)诟其侄曰 ________
(3)汝胡不早问 ________
(4)致余忘之 ________
24.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此何字也?
(2)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
25.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3分)
22.(1)喜爱 (2)叫,让 (3)迷惑 (4)拿,持
23.(1)他 (2)他的 (3)你 (4)我
24.(1)这是什么字呢?
(2)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
25.该责怪的是张丞相。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儿问。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王祥事母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①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②。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注释】①恒:经常,常常。②空斫得被:(王祥)得以没有被砍杀。
9.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王 祥 事 后 母 朱 夫 人 甚 谨
10.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殊( ) (2)使( ) (3)值( )
11.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选文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中分别表现了王祥、后母怎样的品性?(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
10. (1) 特别 (2)派 (3)正赶上、正值
11. 王祥曾经在另一张床上睡觉,他的后母躲在暗处想杀死他。
12.王祥遵母命守李树;王祥请死宽慰后母。
13.王祥:孝顺。 后母:尽管恶毒尖刻但最终被感动。
(甲)韩信受胯下之辱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④耳。”众辱之曰:“信能死⑤,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注】①淮阴:古地名,今江苏淮阴市东南。 ②屠:屠宰市场。 ③信:韩信,以后成为刘邦的得力将领。 ④中情怯:内心害怕。 ⑤能死:舍得死。
(乙)韩信拜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②! ”上曰:“吾亦欲东③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④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①上:指汉王刘邦 ②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 ③东:向东进军,与项羽争天下 ④为公:为了您,看在您的面上
10、解释文章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若虽长大 (2)众辱之曰
(3)于是信熟视之 (4)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2)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12、乙文中“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这句话让你产生了什么联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13、根据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都有哪些?(2分)
14、甲文中说“一市人”“以为怯”,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明理由。(1分)
10.(1)若:你 (2)众;当众 (3)熟视:仔细地看 (4)估计
11、(1)韩信你舍得死,(就用剑来)刺我;舍不得死,就从我的两腿之间爬过去。 (2) (大王您)倘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与您图谋大业的人了。
12、如:想到了徐庶荐诸葛亮时劝刘备亲自迎接,以致有后来三顾茅庐的佳话。要招徕人才必须礼贤下士。
13、(1)韩信自身具有“国士无双”的真才实学;(2)萧何极力举荐;(3)刘邦对人才的需求及 其对萧何的充分信任。
14、不同意。可以从珍惜生命、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辱负重、心胸开阔、志向远大等方面来谈。
阅读《赵人养猫》,回答问题。(6分)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注释】盍:何不,为什么不。 垣墉:墙。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3分)
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11
从这则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3分)
[2677009aa4ad0612.gif]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父异焉/异想天开
C.泯然众人矣/屋舍俨然
D.稍稍宾客其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方仲永由五岁时的奇才初露,到少年时的□□□□□□□”,再到二十岁时的“□□□□□”,完全是因为父亲“□□□”,由此可见后天教育的重要。(3分)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闻之也久”一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B.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得成就。
C.文中”受之人”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天”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D.“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6.C
7.(人们)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8.不能称前时所闻 泯然众人矣 不使学
【甲】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④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⑤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⑥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④并:连同 ; ⑤以:用来 ⑥何:哪里
1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遽契其舟( ) (2)不亦惑乎( )
(3)从其所契者 ( ) (4)席上啖菱( )
13
选出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B.、其人自护其短
C.、置之其坐D.、其人自护其短
14
翻译句子:(6分)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土亦有此物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我们可以从甲乙两文中分别获得什么启示?(3+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4分) (1) (立刻,匆忙) (2) ( 迷惑,糊涂 )
(3) ( 雕刻) (4) (吃)
13( B )(3分)
14
(6分)(1)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船已经向前行驶了,但是剑却没有行走。
3.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15.(3+3分不能墨守成规、不能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事实
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昔有医人,自媒①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②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③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注】:①媒:介绍,夸耀。②屣(xǐ):鞋子。这里用作动词,践踏。③鸣:申诉,控告。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3分)
(1) 其子欲鸣诸官。 欲:
(2)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信:
(3)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 索:
22、选出与文中“以一置地下”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可以为师矣。 B.、徒以有先生也。
C.、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D.、以伤先帝之明。
23、翻译下列句子。(2分)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24、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21.想;相信 ;取,拿来22C23我干的(职业)就是治疗人的驼背,只负责把人的驼背治成直的,哪里还负责人的死活呢!24做事情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只看局部,就像治驼背,不能只治了弯曲的背,背不再弯曲了,可人的生命也没有了,这就是不看全部只求局部效益,这样做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像这个驼背的人,被这样的庸医治好了背,却没了命,得不偿失。(意思对即可)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强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8、翻译下列字词。(2分)
或: 将:
怜: 唱:
9、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 / 陈胜、吴广乃谋曰
B.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D.卜者知其指意 / 皆指目陈胜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1、根据课文填空、简答。(2分)
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
直接原因是 。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这也是当时的历史背景。
B.“等死,死国可乎?”表现了陈胜、吴广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极度忧虑。
C.陈胜、吴广都认为,如果“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应该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D.陈胜、吴广为发动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置书鱼腹”、“篝火狐鸣”,这表现了他们的卓越智慧。
8略9A10略11天下苦秦久矣;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12 B
【甲文】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文】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②之妻从门间③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④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以是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①御:车夫。②间:缝隙。③ .策:用鞭子打。④志念深:智谋深远,态度谦虚。⑤抑损:谦虚退让。⑥.荐:推荐
1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坐盗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
③妾以是求去也 ④晏子怪而问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15、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2分)
答:
16、谈谈你对上文中的人物的看法。(晏子、车夫、车夫妻子任选两个)(4分)
13、(1)犯罪 (2)同“嬉”,开玩笑 (3)离开 (4)以……为怪,对……感到奇怪(4分)
14、(1)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不同。(2分)
(2)车夫把实情告诉(晏子),晏子就推荐他做大夫 (2分)
15、植物的生长受自然环境的影响(2分)
16、任选其中两人,略作评析。(4分)示例: 晏子:机智聪明,能言善辩,富有爱国心,知人善任,不拘一格提拔人才
车夫:知错能改,能接受别人意见。
车夫妻子:聪明刚烈,心胸开阔,仰慕美德
附译文: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神采气昂。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国丞相,名声显赫好比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你的样子,却自认为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大夫。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